读庄子故事有感400字
A. 庄子故事作文 500字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万景文学 www.wan-jing.com )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B. 写一个庄子的故事,说明这个故事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性格
惠子相梁
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这则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呢?不是。他远远地从奇鸟“”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的故事是在骂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样,贪图高官厚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关于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个故事可从正面给本文的故事以补充。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以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尤其是写鸱卫护“腐鼠”的丑态,更是传神。刘凤苞说:“一赫(即 “吓”)字,且护且拒。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真传神之极笔。结句径以赫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绝高。孰为腐鼠?孰为?可想见其胸中寄托。惠子非真有此事,特庄子寓言以醒世耳。”(《南华雪心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C. 庄子小故事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
我总认为孔子是圣人,而庄子是神人,圣人只要修炼,不管是渐修或者是顿悟,总能企及,所以历代读书人学做圣人,注重自己人格人品的完善,而庄子如同老子,按孔圣人的话说是:云中龙,见首不见尾,神人也。这大概是我偏爱儒学的原因吧。
读逍遥游,得出两点,一个是真实,另一个就是自由。它是让人真实而自由地活着,我认为悟出此两点,就是读通了逍遥游。里面的鲲、鹏、学鸠、斥燕、大小不一,道行各异,但却是真实的是芸芸众生的体现,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满朝伪君子,遍地真小人”,庄子为我们创造的天地是多么的美好!
善于运用语言阐理的庄子,还得出另外一个人生目标,那就是自由,其实自由很难。孔子曾对人类有个判断,就是“好利如好色”,利字当头,很少有人能真正的自由。能做到“知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首先得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我觉得生存的环境能够达到“君子能独善其身,小人能自得其乐”,那离这两个目标就不远矣。
人生能够水击三万里,扶摇九万里,这是美好而神奇的遐想。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遏浪在中流。
D. 读《庄子故事两则》 有感 作文300字
父母的爱,是温暖的流泉,是严格的要求,是热情的鼓励,是……在我的眼中,父母对我的爱是严肃的表情,是热情的鼓励。
在我快乐的时候,母亲给我灿烂的笑容;在我失落的时候,父亲给我安慰;在我做了错事的时候,父母给我宽容……
记得又一次考试,由于我的马虎而考砸了。我灰灰地回到家,“回来啦,考试成绩出来了没有啊?考得怎么样?”爸爸问。我把试卷从书包里拿出来,低着头,脸火辣辣的,心想:这次因为粗心,所以没考好,爸爸妈妈一定很生气。爸爸妈妈看完了试卷后,让我拿一支铅笔,指点我把错误的都改正。改完后爸爸对我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下回一定要细心哦!”我微笑地点点头。
还有一次,我向爸爸妈妈撒了谎,那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电视就像一块力量超强的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那就先看会儿电视吧,作业一会儿再做。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爸爸妈妈推门而入。“作业做完了没有?”爸爸问。“我……做完了。”……他们知道我撒了谎以后十分生气。“为什么不承认错误?”爸爸板着脸说。我不出声,心情很沉重。“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了错事主动承认错误,那才是好孩子。”妈妈语重心长地说。
父母热情的鼓励、严肃的表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
E. 读孟子和庄子寓言的阅读感受,400字!
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关于孟子,可以说在先秦百家里,他是我最赞赏的人,他是一个务实的为国为民的大丈夫!他的学说,我下面只想讨论这样几点:“仁政”、“王道”、“民本”、“大丈夫”。
关于“仁”,这是儒家的经典学说,归结起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孔子以前,已经有许多人提到“仁”了,但都只是对个人自身的要求,而且还很不完整。到了孔子,“仁”就可以作为一门学问了,但孔子也只把“仁’发展到“修身齐家”的阶段,这也许是他自身的能力和心性所致吧?到了孟子,”仁‘就完成了它的全部历程,达到了’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仁政”。孟子的“仁政”就是要统治者作一个仁君,对人民对国家都是如此。他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他为此游历各国,教育各国君主,劝导他们施行自己的主张。对此他不遗余力,有一定的效果,尤其实对后代君主和现代的国家统治,使他们知道仁政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不二法宝。
“王道”,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他要使统治者达到中央集权,怎样集权呢?不是一般认为的“为民牧者,以愚黔首”,而是在“仁政”、“民本”的基础上达到。他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这是他指导当时君主实现一统天下的法宝,但是他是主张非攻的,他不主张通过战争实现。这一点,在秦国的武力统一下,显得有点说不过去。但是他的“王道”对后世君主的影响是巨大的,任何一朝的皇帝都知道也都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努力。
关于“民本”思想,可以说他是最早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人。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的唐太宗就谨遵了他的观点,才实现了“贞观之治”)”。他最能表达“民本”思想的语句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此他做了不少的努力,这一点也对后君主世影响最大,无论那一朝都是因为不重视人民,残暴虐待人民才招致灭亡的。对现在国家来说,也是最最重要的施政纲要。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论点在这方面与他是不谋而合的,所以现在的共产党中国正在也在将来永远的要把“民本”思想遵守下去。
“大丈夫”学说是个人修身的准则,历代名人没有不尊崇这一尊则的。他的经典句子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还有就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斯为气也,至大至刚,充塞乎宇宙间。”多么豪迈啊!关于人生奋斗的努力,他也有描述的,这就是任何人都能反复吟唱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还有“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这些就是大丈夫努力修身的捷径。大丈夫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上面所说的“仁政”、“王道”、“民本”。
孟子是一个伟大的实行家,他不像孔子,是贵族出身,难免为贵族服务。他就是一个无牵无挂的志士,生来就是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的,他的心是赤诚的,行为是光明磊落的。它在整个古代思想家里是最没有“绯闻”的,最受人尊敬的一个。我也时刻尊敬着他,学习着他,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F. 庄子讲的“达人”的故事读后感
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回答!
我选读了其中的几篇:
内篇: 外篇: 杂篇:
第一篇《逍遥游》 第八篇《骈拇》 第二十六篇《外物》
第二篇《齐物论》 第九篇《马蹄》 第二十七篇《寓言》
第三篇《养生主》 第十篇《qu箧》
第四篇《人间世》 第十七篇《秋水》
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师》
第七篇《应帝王》
最后,在泛读了剩下的篇目基础上,对《庄子》全书作一篇总结。
《逍遥游》
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养生主》
本篇主要讲述养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即养生要坚持中间路线,不要走极端。他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抛弃那些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间世》
本文主要是讨论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类社会。作者认为正确的年处世方法应坚持两条原则:“虚己”与“顺物”。也就是说,无论时事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虚己无知,不带成见和主观愿望;要顺物随变,不固执己见,这样才能够摆脱世事的困扰而立于不败之地,“不用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这一切无非要说明:形体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却能够弥补形体的残缺不足。所谓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万物的变化,消除立德的动机。
《大宗师》
本篇主要讨论道,“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声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
《应帝王》
本篇主要讨论政治哲学,“应帝王”就是应对帝王治国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国之道。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为政之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加干涉。
《骈拇》
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论。作者认为“仁义”如同“骈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余的东西。她用层层递进反复对比的手法阐明:最纯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发展,而仁义不但不合人性,而且还防碍人性的发展。
《马蹄》
本文承上篇进一步提出圣人所提倡的“仁义”是破坏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马为喻说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这不是强调复古,而是在倡导人性解放,回归纯朴。
《胠箧》
本文从日常生活入手,防盗却被盗贼所用这一实例,指出圣智礼法也是如此,本为护国为民反而成为“大盗”乱天下的根由,最终为害百姓。作者引古讽今,抨击了以智法国的做法。
《秋水》
本文主要的观点是在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凸现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论述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正确性;后半部分佐以几个小寓言进一步论述自然本性的可贵,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融于大道。
《外物》
本篇主要论述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作者用了几个寓言故事,旨在阐明:凡事不可强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与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诱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断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寓言》
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学道方法的。开篇由对卮言重要性的论述(主要是卮言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因出五个寓言故事,说明学道不可因利而改变是非评判,要忘亲忘禄、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随自然而不问其所以然、要态度谦逊。总之,一句话,要排除主要因素,顺物自然。
总结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不能说是我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我的阅读还未曾上升到专门研究的阶段,所以 以下的论述,是结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
G. 庄子故事及感悟四则
“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庄子·秋水》
“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庄子列御寇》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被动义.《庄子·秋水》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出处 《庄子·秋水》
“餐腥啄腐” 解释比喻追求功名利禄.《庄子·秋水》
“孤雏腐鼠”比喻微贱之物了.《庄子·秋水》
“太仓稊米” 比喻非常渺小.《庄子·秋水》
“太仓一粟”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庄子·秋水》
“夏虫语冰” 比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庄子·秋水》
不分畛域 餐腥啄腐 大方之家 孤雏腐鼠 顾盼多姿
管中窥天 邯郸匍匐 邯郸学步 濠梁之上 咳唾成珠
虹销雨霁 井底之蛙 井蛙之见 见笑大方 秋水盈盈
寿陵失步 视死若生 双瞳剪水 水天一色 太仓稊米
太仓一粟 望穿秋水 瓮天之见 望洋兴叹 非愚则诬
学步邯郸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疑冰 夏虫语冰 夏虫朝菌
向若而叹 以管窥天 用管窥天 一日千里 曳尾涂中
贻笑大方 遗笑大方 鱼游濠上 盈盈秋水 以锥刺地
H. 庄子寓言故事读后感以及自我如何运用300字
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施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辩论。一次,他俩一同来到了濠梁之上。庄子说:“你看这鱼游来游去,多快乐呀。”
惠施是逻辑论辩行家,他立马抓住庄子的思维漏洞进行了反驳:“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反问道:“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哲理启示:这个故事看似一种逻辑论辩,其实庄子是想通过这些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学说或思维标准强加到别人头上,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不同的,且只对他自己有意义。你不能代替别人,别人也不能代替你。
I. 庄子故事200字左右招
一、魏王召见庄子
庄子贫困,靠编草鞋过日,向监河侯借过米.按理,他为了解决无米之炊,应当象孔子困于陈蔡一样,苟且就食,而在鲁哀公国宴上才讲究“肉不正不食”.但他没有这样做.
魏王 召见庄子,见他一身补丁,问道:“先生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这么狼狈呢?”他是一针见血地回答:“活在这种世道,怎么能够不狼狈呢?”言下之意,世道上昏下乱,衣锦玉食的人统统都是生疮流脓的家伙.
二、楚王聘庄子为相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两大夫在谈水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
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 ,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
不料庄子冷笑道:“我呢,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为至少还活着,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让楚王供奉珍藏.”两个大夫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三、庄子论天地初,不信神鬼
在庄子的时候,上天神明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事,特别是贵族,自认为他们的富贵命运都是他们亲爱的上帝所赋予他们的特权.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恍兮惚兮”,就已不承认天地神造论,老子还说“道象帝之先.”
到庄子进一步从逻辑上解释了这句话,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能够生出物质的原始的东西一定是超越物质形式的更高级的东西,它不是物,所以不能认识,无法说他如何存在.
所以他根本不使神鬼.他说“夫大块(天地)载我以开,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活着就是活着,管他死后,他老婆死了,他敲着装 的盆子,边敲边跳边歌边舞.朋友也是哲学家的惠施批评他不通人情,不会惋惜伤心.
庄子说:“人本无生死,形气相变,是正常现象,你懂什么!”真的,我们身上每时每分都在不断的生死代致,到一定时候,一个过程自然结束,有什么好悲喜的呢?
实际上,这是在挑战神鬼论的同时,揭示的极为高深的哲理呵.
四、与惠施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五、庄子论美女不美
庄子说,世界上的事没有绝对的真理.你说左传毛嫱、骊姬是大美女,那只是一些人的看法,至多是人的看法.如果普天下的万物唯其后最美的话,那么,鱼见了美女为什么根本不欣赏,反而掉头就跑呢?
他又进一步说,人睡湿地会得病,而泥鳅却以湿地为天堂.再进一步,泰山比秋毫之未大,但是泰山比之天地也不过是秋毫之米,则秋毫也可以为山……
说这些干什么了?原来他的话中有话,他是说:你说某人美,我看不一定美;你说某人是圣贤,我看不一事实上是圣贤;你说他高贵,我偏说他在另一方面看是极其卑劣下贱……
六、尧舜卑劣
尧舜是儒家奉为圣贤的榜样.庄子出于对封建社会残酷统治的极端不满,也一样拿这些人开刀.他编了个善卷的人对舜帝的故事,说明帝王之流为权杀人,窃国为侯,行事恶劣而貌为仁义,王法实际上是为牝害人性,束傅人民而设立的.
庄子歌颂的善卷是什么样的人呢?“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饬;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是标准的劳动自足的人,同时,也是对老子“民自富足”,最好是没有王官的道治社会的描述.所以说,尧舜卑劣,多余,有害无益.
七、庄子轻相位
惠施当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去看他,因为两人虽然有些理论分岐,仍然是哲学上的学友.这时有人挑拨说:“惠子你要当心,庄子来了,他的学问名声比你高,对你的相位是个威胁.”
惠施果然下令提拿主子,搜捕三天没有提到,他才放下心来.不料第四天,庄子却从什么地方神不知鬼不觉的又来求见.
惠施紧张的作了准备.庄子进来不久,悠然说道:“你听说南方奇鸟鸩的故事吗?鸩是凤凰一族,从南海飞到北海这么长的路程,不是梧桐不栖身,不是竹实不充饥,不是甘泉不钦用.有一天老鹰抓了只死老鼠,抓得特紧,生怕鸩抢了,你说,这时鸩会怎么办呢?”
惠施面红耳赤,不知说什么好.
八、庄子论儒士
许多人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势同水火,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庄子一日到鲁国见到了鲁国群哀公.鲁国本来就是儒学之国,哀公对庄子说:“我们这里没有人信奉先生你的学说,到处都是儒士,谈的是儒书.”
庄子说:“好呀.不过依我看来,鲁国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怎么能说少了呢?”
“名符其实的太少.按理,儒服园冠方殿,园指天、方指地,应当知天文地理,有许多这样的讲究.便如你下一道命令,没有真才实学敢着儒服者死,就可以看到真实情况.”
鲁哀公果然下了一道命令,结果全国只剩下一个人敢着儒服上街.鲁哀公召见他,果然是个奇才.这才知道,世上名不符实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所以,道家论儒家,不是纯粹的攻击,其实就是类似这种情况.
九、庄子和果园主
庄子在一个果园里,拿着弹弓弹雀儿,也不知是为了好玩还是为了吃一回美味.这时果园主碰上了,怀疑庄子偷了栗子.
庄子说:“我刚才见到一个奇景.一只螳螂瞄准了一只蝉,迅速的伸出前足刚把蝉捕获,不料螳螂的背后早就伏着一只黄雀,趁螳螂不注意,一下子把它给吃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我怎么知道?”“告诉你吧,这和世上的人是一样的,只顾眼前的一点利益,却不知道背后有很多危机在候着他呢!”
十、庄子借粮
我们前面说过,庄子很穷,没米下锅时,记得监河侯的小官和自己有一面之交,就向他借米.
监河侯是个小气鬼,但也是个诡计多端的人.他推辞不掉,就说:“好呵,等些时候吧,我把封邑的租子收回来了,可以给你价值三百余的粮米,让你吃个痛快.”
庄子悠然坐下:“我刚才在路上听到一阵呼救的声音,找了半天,原来是一条小鲫鱼.它被什么人扔在车轮辗出的泥糟子里,它对我说它快要渴死了,先拿点水给它活命.我想呢,一点水只能救得一时,就答应它到南方游说吴越,让他们兴修水利,造一条渠把水引到这里来,你说我这个办法如何?”.
监河侯也趣:“那样还不如到干鱼滩上找它呢.好吧,我先拿点给你.”
忘了庄子拿了没有.不过庄子在另一个地方写道,大抵富贵圣贤们的接济穷人,都象个样子.
J. 庄子故事读后感800字
齐物与逍遥 ——读《庄子》为什么学生一读到现行中小学教材中的涉及到庄子思想的文章就说读不懂?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舒服反而觉得心累?为什么中国人在祝福别人是时,常说“长命富贵”?为什么中国文人都有山林情结?……如果要寻求答案,可以读读《庄子》。庄子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思想,虽然不是正统,我们日常生活中却到处都有庄子的影子。庄子的思想庞杂,也有许多矛盾之处。主要思想可以归结为齐物论和逍遥观。齐物论有三个方面的意思,生死一样,没有是非,物我一体。庄子强调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他认为人和物是一回事,都是气聚而成。人死了,就是气散了,气会变成另外的物。庄子把生和死看成是一回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知北游》)没有是非,今天就有现成的例子。把顺德改成佛山市的一个区,不少人都认为这是胡来(非),那是因为市民只从顺德本位着眼。如果将目光放到全省或全国,就会觉得这种做种法是对的(是),是与非有什么区别呢?前天,中央电视报道黑熊伤人事件,对黑熊是杀还是保护,专家的观点和村民的观点绝然不同,谁是谁非也没有定论。对环境的破坏,无异于自杀。这是我们的共识。庄子认为天地万物与我是共为一体的,他在《大宗师》里说:“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始终,不知端倪。”把人从拘束的形体中解放出来,真正与宇宙同体。当人把对死生的观察点从个体移到超越个体的另外一个更高的、更普遍的存在时,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当人把个体与整体结合在一起时,人就超越了对死的恐惧,是非没有了,物我的界限也就没有了,人类从另一个层面上获得了自由,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在《逍遥游》、《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中,庄子提出,要达到彻底的逍遥,就要做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将功名去掉,一点也没有挂念,悠然自适的生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就是要过天然的生活,自任自适如不系之舟漂流于人生的大海上,在可悲的命运中愉快地渡过去。这就是逍遥了,这就是解放自己了。当一个人理性地把自己和一个永恒的、无所不包的宇宙结合在一起时,个人的存在也就是一种无限。这样,胸襟就会变得宽广,人生的得失祸福、穷达贫富无足萦怀。世俗纷扰没有了,只有内心的宁静。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所要求的不过是鹪鹩和偃鼠一样的生活而已,只要摆脱了世俗观念和事务困扰,人就逍遥了。清静无为,清虚寡欲,不以外物为思想的对象,注重个人内心的修养,就达到了“至人”的境界。就可以逍遥了。庄子的思想是承老子而来,他的理想是追求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读《庄子》也不失为认识世界的另一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