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ppt说课课件
①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你想对人们说什么
想对人们说:“正因为你们乱砍乱伐,不注意保护环境平衡,才有了今天的后果。”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1.原来: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
2.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3.启发: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② 三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第七课小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作者是谁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作者佚名,文章没有体现作者。该文讲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的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的故事。
③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套ppt课件
网上有很多吧 ,推荐你看看 易百特 吧,课件很齐全,分类查找也很方便,我们学校老师都是在这个网站上找的课件
④ 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课文.
在一片河坡上,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种满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村民们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后,在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在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觉很可惜、愤怒和担心.可惜的是村民们被洪水卷走了,愤怒的是村民们乱砍乱伐树木,担心的是水土流失时,没有了树木挡住雨水,使水同一时间流下来,就会卷走小村庄.在我们身边,也有不保护环境的事件,例如:那工厂把废水排放到河里,鱼喝了这些水就会变成怪形,人们喝了这些鱼,就产生了一种怪病,在父母的身边悲哀地死去了.还有在日本的富山县的神通川工厂排放出废水,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含镉,居民含镉稻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在1963年至1979年3月有81人死亡.
我希望人们都要从小保护环境,如果不保护环境,也会像小村庄里的人们一样受到大自然的罚.
2、
现在,在世界上,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砍伐树木.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破坏大自然的.
例如,日本的一些工厂工作的时候,把一些废水排放到小河上,使小河受了污染,那些鱼在这么脏的水生活,就变成了奇怪的形状的鱼,渔民们捉那些鱼来吃的时候,就得到了奇怪的病,然后就死亡.
还有,一些在树林工作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乱砍伐树木,在那里建造工厂,引起了水土流失,导致了洪水的来临,把那些人淹死了,你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因为,那些人乱砍伐树木,破坏大自然,所以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还有一些人,在天空中散播农药,那些农药散播多了,就散播到鱼塘里了,鱼塘里的鱼中了毒,就立刻死亡,有一些动物喜欢吃鱼,那些动物吃了那些鱼,立刻就死亡了,你说破坏大自然是多么不好啊!
3、
早先有个美丽的小村庄,树木长的(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甘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户户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造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我为小村庄的人们而感到羞耻.
我在这里,我要对全世界的人们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人类;破坏环境,就是破坏自己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保护人类自己的地球.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伸出自己手来为我们的家园做点贡献吧!
4、
今天,我读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中描述: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种了很多树木,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用锋利的斧头把山上的树木砍光了.于是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足了,但是一场大雨就把村庄冲走了.故事告诉我们:破坏大自然,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呼吁大家要维 护生态环境,保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对大自然的伤害和破坏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和发展呢?今年世博会在我国上海开幕了,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可以从不同国家在自己的展馆里,用不同的文化阐释什么样的理想城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文化融合,才能让生活更美好,全世界各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来解答“城市的能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和城市管理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
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以人类的智慧和创新,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向人们描绘了一副城市化的美好愿景.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地球吧!
希望可以帮到你!
⑤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什么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村庄,很穷很穷。环境不是很好,人们都住在低矮的楼房,日子很不好过。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有一个人突发奇想:“如果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建造新型村庄。那该多好啊!”可惜那是空想。那个人当然不光说不做。他带动全村居民改造旧村庄,农民买了许多种子,播种在辽阔的田野上。养猪户买了很多可爱的小猪。园林工人买了许许多多的小树苗,种在广阔的土地上。筑路工人买来了许多水泥来铺路……过了几年,这个小村庄大变样了。以前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人们开着车在这笔直的道路上行驶。以前少收的农作物,现在大丰收了。农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以前树不多现在的树郁郁葱葱,密密麻麻的枝叶把树林遮的严严实实的,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养猪户把猪养的白胖胖的……这种环境比以前美丽多了,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样好的环境,吸引了许多游客。这个小村庄还成了风景区。
⑥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的PPT课件,百度文库的教案
一、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⑦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小村庄会发生什么变化
建国初期,人们盲目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破坏了一大批森林和其它自然环境。从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破坏山林给后人带来的灾难。后来这个小山村的人们过着流离失所、颠破流离的艰苦生活。
八、九十年代后,这个小村庄发生了彻底地变化。人们注意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恢复和谐生态,退耕还林。在国家的支持下这个小村庄的后人又上山植树造林。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现在的小山上又恢复了郁郁葱葱的森林:村前的河水也恢复了原来的清澈,鱼翔浅底,两岸花儿盛开:鸟儿在蓝天上自由 飞翔:空气清闲甜润: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里的山变美了、水变清了,天也变蓝了,到这里游玩的人们络绎不绝。这个小村庄的人们热情欢迎远道客人的来访。
⑧ 三年级语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锋利说明什么,家家有说明什么,文中的两个谁的意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⑨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是这个么?
⑩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写了一件: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甜润,天空湛蓝深远。后来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人们开始乱砍树木了,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就这样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在连续的大雨中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的事。
拓展资料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文讲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的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的故事。
人类如果不珍惜热爱自然,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这句话含义深刻,发生在小村庄身上的故事也非常耐人寻味,因此,本文最后学习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谴责人们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