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其一蒲松龄翻译倾向你的同学或朋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故事
Ⅰ ,蒲松龄的狼,翻译成白话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我买的肉,(并不是要伤害我),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就够不着了)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垫起脚尖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屠夫因为害怕)焦虑的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查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刮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的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杀狼还是可用的。
Ⅱ 文言文《狼》原文及翻译 蒲松龄写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2)狼其一蒲松龄翻译倾向你的同学或朋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故事扩展阅读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书斋名;志:记录;异:奇怪的故事)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Ⅲ 蒲松龄的狼翻译成童话故事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
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
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
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
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
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
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
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
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
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
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
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
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
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
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
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
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
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
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Ⅳ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一个故事,并翻译!
1、《义鼠》
原文:
杨天一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
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译文:
杨天一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非常怒恨,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
蛇吃饱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内爬去;刚爬进一半,那只老鼠猛地扑来,狠狠地死咬住蛇的尾部。
蛇怒,急忙退出洞来。老鼠本来就非常机灵敏捷,便飞快地跑了。蛇追不上,又入洞。老鼠又跑回来和上次一样咬住不放。
就这样蛇入鼠咬,蛇出鼠跑,像这样反复了好多次。最后,蛇爬出洞来把吞下的死鼠吐在地上,那只老鼠才作罢。它用鼻子嗅着自己的同伴,吱吱叫着悲鸣痛悼。继而,用嘴衔着死鼠去了。
我的朋友张历友为此写了一篇《义鼠行》。
2、《庙鬼》
原文:
新城诸生王启后者,方伯中宇公象坤曾孙。见一妇人入室,貌肥黑不扬。
笑近坐榻,意甚亵。王拒之,不去。由此坐卧辄见之。而意坚定,终不摇。妇怒,批其颊,有声,而亦不甚痛。妇以带悬梁上,捽与并缢。
王不觉自投梁下,引颈作缢状。人见其足不履地,挺然立空中,即亦不能死。自是病颠。
忽曰:“彼将与我投河矣。”望河狂奔,曳之乃止。如此百端,日常数作,术药罔效。
一日,忽见有武士绾锁而入,怒叱曰:“朴诚者汝何敢扰!”即絷妇项,自棂中出。才至窗外,妇不复人形,目电闪,口血赤如盆。
忆城隍庙门中有泥鬼四,绝类其一焉。于是病若失。
译文:
新城秀才王启后,是布政使王象坤的曾孙。有一天,王秀才看见一个又胖又黑,其貌不扬的妇人走进屋里,嬉笑着靠近他坐到床上,样子很放荡。
王秀才忙往外赶她走,妇人却赖着不走。从此,王秀才不论坐着躺着,总看见那妇人在跟前。他拿定主意,决不动心。那妇人恼羞成怒,抬手将王秀才的脸打得劈叭作响,王也没觉得怎么痛。
妇人又将带子系在粱上,揪住王秀才的头发,逼他与自己一起上吊。王秀才身不由己地跟到梁下,将头伸进吊扣,做出上吊的姿势。有人目睹王秀才脚不沾地,直挺挺地立在半空,却吊不死。
从此,王秀才就患了疯颠病。一天,他忽然说:“她要和我跳河了!”说完就朝河边猛窜,幸亏有人发现才把他拖回来。
天天如此,百般折腾,一天发作数次。家中人请巫抓药,都不见效。一天,忽见有个武士拿着铁锁链,怒气冲冲地进来,对那个妇人呵斥道:“你怎敢欺扰这样朴实忠厚的人!”随后就用铁链套住妇人的脖子,硬把她从窗棂中拉了出去。
才拖到院子里,妇人就变成一个目如闪电、血盆大口的怪物。有人忽然想起城隍庙里的四个泥鬼中,有一个很像这个怪物。从此王秀才的病便好了。
3、《蛰龙》
原文:
於陵曲银台公,读书楼上。值阴雨晦瞑,见一小物, 有光如萤,蠕蠕而行。过处,则黑如蚰迹[。渐盘卷上,卷亦焦。
意为龙,乃捧卷送之。至门外,持立良久,蠖曲不少 动。公曰:“将无谓我不恭?”执卷返,仍置案上,冠带长揖送之。
方至檐下,但见昂首乍伸,离卷横飞,其声嗤然,光一道如缕;数步外, 回首向公,则头大于瓮,身数十围矣;又一折反,霹雳震惊,腾霄而去。回 视所行处,盖曲曲自书笥中出焉。
译文:
於陵有一个掌管收天下奏状的银台,姓曲,他经常在楼上读书。一天正当阴雨天气,见一个小东西,身上发着像萤火虫一样的光,蠕蠕地爬动。
它经过的地方,留下一道黑黑的痕迹,渐渐又盘在他的书上,书也焦了。曲公想可能是条龙,就双手捧着书送到外面去。
到了门外,曲公端着书等了很长时间,可小东西盘在书上一动不动。曲公说:“难道你认为我不恭敬吗?”于是端着书又回到屋里,仍旧放在书桌上,整了整衣帽,恭恭敬敬地作了个揖,再端起书来送出去。
刚刚到屋檐下,就见那小东西昂首伸尾,离开书飞去:嗤嗤有声,带着一缕白光;几步远以后,回过头来朝着曲公,就已头大如瓮,身子数十围了。
接着又一翻身,霹雳一声,腾云驾雾飞上天空。曲公回到屋里查看它爬出的地方,原来是曲曲弯弯从书箱里爬出来的。
Ⅳ 狼 蒲松龄的文言文三篇的翻译
狼三则 - 蒲松龄
其一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看,窥视)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退);既走,(狼)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拂晓,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近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祸患)之,亦可笑矣。
译文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担子中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黎明,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焦虑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钩。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呢。于是屠夫就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爬上树去找鱼,狼的遭遇太可笑了!
编辑本段其二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有个屠夫夜深了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屠夫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紧紧跟随着。屠夫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面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这屠夫。 屠夫困窘不已,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回头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麦秸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丘。屠夫于是奔过去靠在麦秸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夫。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正要上路,转到麦秸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麦秸堆里打洞,企图从暗道进入从后面攻击屠夫。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这只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敌人的。 狼也太狡猾了,但不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添笑料罢了。
辨正
“其一/犬坐于前”中“犬”为“像狗一样”,作状语,非主语,准确翻译为“其中一条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所以节奏划分对于理解本文至关重要。如若节奏划分错误,则会产生误解,认为“其中一条狗对坐在前方”。简而言之,学习文言第一步应为节奏朗读,以初步感悟文意。
编辑本段其三
原文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
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临时住房,他就跑进去埋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带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大嘴无法闭上。于是把它背回去了。 (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用于杀狼还是可用的。
Ⅵ 狼 蒲松龄的翻译第四五段 急急急 !!!!
(1)生字
屠(tú) 缀(zhuì) 窘(jiǒng) 眈(dān)
瞑(míng) 薪(xīn) 隧(suì)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寐(mèi) 尻(kāo)
黠(xiá) 诈(zhà)
(2)多音字
①中 zhōng 担中
zhòng 中弹
②少 shǎo 少时
shào 年少
③露 lù 露水
lōu 止露尻尾
④几 jǐ 几何
jī 几乎
(3)释词
实词意义
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原意是连结,文中的意思是紧跟。
并驱如故: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顾:看到。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奔 倚 :奔过去倚靠。
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耽耽,注视的样子。
意 暇 甚:神情很悠闲。
意将隧入:想要钻过去。
假 寐 :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
变 诈 :作假、欺骗。
虚词用法
①而
连词,表转折。但,可是。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
代词,文中指代柴草堆。例:屠乃奔倚其下。
③以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在。例:盖以诱敌。
④之
代词。例:又数刀毙之。(代狼)
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原是名词,现作动词,译为“攻击”。)
②狼不敢前。(前:原是方位名词,现为动词,译为“上前”。)
③一狼洞其中。(洞:原是名词,现作动词,译为“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原是名词,现作副词,译为“从所打隧洞”。)
⑤其一犬坐于前。(犬:原是名词,现作状语,译为“像狗那样”。)
2.会晤作者
蒲松龄(1864-1715),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于功名,十九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后来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时才做了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使其有机会接近劳动人民。《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共收集了短篇小说四百九十一篇,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快乐旅途】
1.句段撷萃
(1)省略句
①顾野有麦场。(谓语“顾”前省略主语“屠”。)
②一狼仍从。(谓语“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屠户。)
③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洞其中”即“洞于其中”。)
④一屠;一狼。(数词后省略量词是文言语法的特点之一。)
(2)句段品味
①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品味: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这些词句充分表明了狼的贪婪与凶恶。
②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品味: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由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品味:屠户的“奔倚”“弛担”“持刀”与狼的“眈眈相向”,描绘出了两者之间的相持阶段,表现了屠户认识提高的过程和狼的不甘罢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品味: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写屠户怎样杀死第一只狼和第二只狼。当屠户自卫防御时,两只狼互相配合,企图用假象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但是屠户没有受骗,也抓住恶狼假寐这一有利时机,“暴起”杀了第一只狼。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在打洞,立即“自后断其股”,又杀死了第二只狼。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这样既写出了狼的狡诈,又暴露了狼的愚蠢。而屠户当机立断的“暴起”,敢于斗争的“刀劈”,表现出他的勇敢机警与果断抉择。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品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又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课文全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止,通“只”,只有。〕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缀,这里指紧跟、跟随。〕
〔点评〕本段写屠户遇狼。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是故事的开端。“晚归”,说明路上行人稀少,正是恶狼出没之时。“止有剩骨”说明担中的“剩骨”不足以饱狼。“途中”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暗示屠户孤立无援。“一屠”遇“两狼”,力量对比悬殊。“缀行甚远”,预示狼的恶意和贪婪。作者一开始就突出了矛盾的尖锐性,创造了紧张的氛围,扣人心弦。从而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并为情节发展提供了线索。
屠惧,投以骨。〔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投以骨,即“投之以骨”,也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投扔给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从,跟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敌。〔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故,旧、原来。〕
〔点评〕本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惧”说明屠户对狼的本性缺乏认识。“投”“复投”,说明他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贪婪无厌。情节发展到这儿更增添了紧张的气氛,屠户的性命依然危险。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窘(jiǒng),无路可走的境地。这里指危急。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顾野有麦场,场主职薪其中,苫蔽成丘。〔他回头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并用草苫禾堆覆盖成小山似的。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积薪,堆积的柴草。苫(shàn),盖上。〕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乃,于是、就。弛(chí),放松,这里指卸下。〕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眈眈(dān dān),注视的样子。〕
〔点评〕本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大窘”“恐”写出了屠户的紧张急迫,在走投无路的形势下,只好采取御故措施。“顾”“奔倚”“驰担持刀”一系列的动作,写出屠户的当机立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说明屠户已经认识到狼的凶残的本性,做好与狼搏斗的准备。“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户和狼之间的冲突已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刻,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少(shǎo)时,一会儿。犬,像狗似的。〕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久,很久;之,没有实在意义。瞑(míng),闭眼。暇(xiá),空闲。〕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暴,突然。毙,杀死。〕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洞,打洞。其,指柴堆。隧,从隧道的意思。〕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尻(kāo),屁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屠户人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于是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寐(mèi),睡觉。盖,原来。〕
〔点评〕本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思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
到此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交待了故事的全过程。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黠(xiá),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止,只。〕
〔点评〕这是作用发表的评论,画龙点睛,揭示故事的主题。尽管狼很狡猾,但是与人斗智,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3.主题寻访
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一个屠户归途遇狼,起初畏惧退让,后来奋起搏斗,终于击毙两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并告诉我们,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4.结构览胜
情 节 屠户(一) 狼(两) 顺序线索
遇狼(开端)(第1段) 晚归(危险) 缀行(凶狠) 按事物发展为顺序线索
惧狼(发展)(第2段) 惧、投骨、复投(迁就 ) 止,从,至,并驱如故(贪婪)
御狼、杀狼
(高潮、结局)
(3、4段) 窘、恐、顾(慌张)
奔、倚(招架)
驰、持(防卫)
一狼:去,犬,假寐
一狼:洞,隧,攻后(狡猾)
议狼(第5段) 狼黠——两毙——增笑(总结、评赞)
5.特色探幽
(1)情节紧张曲折,波澜层迭,引人入胜。按“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记叙,一开始就造成了强烈的悬念,扣人心弦:一人遇两狼,天晚力薄。
杀狼部分是故事的高潮,行动果断有力。“转视”使“狼”的阴谋破产,屠户取得彻底胜利。
(2)语言简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这从前边句段品味用可以真切体会到。
【放眼四望】
《聊斋志异》中《狼三则》其余两则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读后思考:《狼三则(其一)》是说狼被屠良像钓鱼一样钩了起来;《狼三则(其三)》则说猎人像杀猪时吹猪一样把狼活活胀死。从这两则故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事呢?
【收获盘点】
一、基础知识
1.《聊斋志异》是一部 ,作者是___ 朝的_____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缀( )行甚远 ②屠大窘( ) ③眈眈( )相向
④目似瞑( ) ⑤狼亦黠( )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一狼径去
③意暇甚
④恐前后受其敌 ⑤屠自后断其股
4.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言的语音停顿。
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①场 主 积 薪 其 中
②其 一 犬 坐 于 前
二、阅读理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 ) ②屠暴起。 ( )
③一狼洞其中。( ) ④屠自后断其股。( )
6.比较古今词义:
①一狼径去。古义: 今义: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 今义:
7.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从表达上看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它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8.找出文中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保卫自己的五个动词。
9.请你谈谈对本文的寓义的理解。
三、写作能力
本文语简神厚,仅二百余字,却有叙有议地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你能把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进去,使故事情节 更丰满吗?试试看!动笔写下来再讲给别人听。
【参考答案】
一、1.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清 蒲松龄
2.①zhuì ②jiǒng ③dāng ④míng ⑤xiá
3.①一起;旧、原来 ②离开 ③空闲、修闲 ④胁迫、攻击 ⑤大腿
4.①场主/积薪/其中 ②其一/犬坐/于前
二、5.①像狗一样 ②突然 ③打洞 ④大腿
6.①离开 到……地方 ②有多少 指一门学科。
7.议论,收束全文。
8.“顾”“奔”“倚”“弛”“持”
9.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三、略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盘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贴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象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唯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腑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
Ⅶ 蒲松龄的狼的翻译500字
蒲松龄
--作者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著有《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俱,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堆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名屠户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完了,只剩下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拿骨头扔给狼。一只狼的到骨头停了下来,一只狼仍然跟从。又拿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困窘,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田野里有打麦场,场主将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跑过去,放下担子拿起刀子。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使得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眼睛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头,又连砍几刀将狼杀死。正要走,转过身朝柴草堆后看,一只狼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身子已经进去一半了,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边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边那只狼假装睡觉,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Ⅷ 蒲松龄 狼其一其二的翻译
狼其一翻译: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
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
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
(屠户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金子,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狼其二翻译: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
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8)狼其一蒲松龄翻译倾向你的同学或朋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故事扩展阅读: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聊斋志异》中有狼三则。其一被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为“专题 《狼》”,其二被选为沪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34课《狼》。
鲁教版义务教 育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30课《狼》,2016年新审订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和部编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书斋名;志:记录;异:奇怪的故事)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网络—狼—狼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