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云冈石窟哪个洞窟有释迦摩尼从出生到成佛的佛传故事

云冈石窟哪个洞窟有释迦摩尼从出生到成佛的佛传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22 14:21:09

『壹』 云冈石窟内有什么内容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文成帝下诏,以当时的佛教领袖“沙门统”昙曜为主管,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开凿洞窟,镌亥4佛像。根据昙曜的建议,当时开凿了五个洞窟,共雕刻出释迦像五尊,象征着北魏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五位皇帝,体现了“皇帝即佛”的宗教主题。这五个石窟现在分别被命名为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窟,也称“昙曜五窟”。

文成帝去世后,献文帝和孝文帝继续在武周山麓凿洞塑像,形成了云冈石窟建造的第二个时期,也是最繁盛的时期。这时期开凿的石窟共分五组,即现在的第七、八双窟,第九、十双窟,第一、二双窟,第五、六双窟和第十一、十二、十三窟。此外,这期间还修建了云冈石窟中最大但中途停工的第三窟的基础工程,第十六、十七窟中未完成的部分以及第二十窟以西的个别小窟。

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至农民起义军攻陷平城(公元526年)期间,云冈石窟的工程继续进行,但大都是一些小型窟龛。

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以完整而精妙的佛像造型于2001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最小的佛像2厘米,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前约公元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柱,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第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第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士、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模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第十六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面相清秀,英俊潇洒。第十七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第十八窟本尊为身披各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十九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二十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部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九至十三窟。这五窟因清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九、十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十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十至十三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十二窟为中心窟。第十一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第十二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十三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第一至第四窟,均为塔洞。第一、二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衣纹流畅的一佛二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二十一至四十五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皱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第三十九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四十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纵观群佛,他们的形态神采各异,或居中正坐,或击鼓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贰』 云冈石窟有哪些传说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崖,东西长一公里,主窟53个,大小雕刻造像5万余尊,十分壮观。云冈石窟实际雕凿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动用数万人历时50年才完成。但在民间另有一个“石窟来历的传说”。
那是2800年以前,黄土高原北部有个大沙丘,常从下面传来迷人的音乐。怎么回事?有人想挖开看个究竟,挖了个大坑什么也没发现,音乐也消失了。泄了气的人们纷纷离去,只有一个名叫武周的十来岁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时,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听见沙坑深处有声音在应和。如此不听地挖,不停地吹。一天,武周突然听见说话声:“我们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兴地喊了声:“快出来吧,我等你们十年了。”一口气跑出十几里。后面“轰隆”一声,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现了一座壮丽宏伟的庙宇。庙里庙外有云雾缭绕,飞天起舞,乐手演奏,钟鼓声、琴瑟声、歌唱声连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间,音乐戛然而止。他仔细一看,歌舞者与观赏者都变成了石人,个个保留着刚才的姿态,庙宇变成了石窟。这时,闻声赶来看热闹的人黑压压一片,站在了云飘云散的云冈前。不知谁叫了声“武周”,羊倌也变成了一个石人,他的手里还拿着笛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叫那座山为武周山。

『叁』 云岗石窟的景点有什么关于云岗石窟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哪些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汉化)的开始。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箫、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还遭到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并出现更美的光彩。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卷114)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文中记述的开窟五所,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就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凿了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洛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迁都前,皇家经营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层,左右分段,窟顶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题材内容多样化,突出了释迦、弥勒佛的地位,流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出现了护法天神、伎乐天、供养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缘和维摩诘故事等。佛像面相丰圆适中,特别是褒衣博带式的佛像盛行,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侧重于护法形象和各种装饰。中期石窟也是积极于改革创新的时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这多种因素的综合,也就产生了所谓富丽堂皇的太和风格,主要特点是汉化趋势发展迅速,石窟艺术中国化在这一时期起步并完成,这个时期即云冈中期石窟,它所呈现的内容繁复、雕饰精美的雕刻艺术特点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云冈石窟景观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单窟形式出现,不再成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上为弥勒,下为释迦。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种造像为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云冈石窟景观(二)(20张)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3窟
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昙曜五窟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9窟和第10窟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11窟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

昙曜五窟(5张)
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2]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唐,宋昱题石窟
梵宇开金地,香龛凿铁围。影中群象动,空里众灵飞。
檐牖笼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莲生佛步,瑶树挂天衣。
邀福功虽在,兴王代久非。谁知云朔外,更睹化胡归。
游石窟寺
清,胡文烨
香花金粟现,钟磬白云悠。俯此众生劫,何缘彼岸舟?
冰心
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儿骤入宝库,神魂丧失,莫知所携,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肆』 云冈石窟位于哪个城市最大的佛像在第几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 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伍』 云冈石窟第五六窟之所以称为“双窟”的原因

实话说我也是大同人,但不知道这个原因。你看看下边的吧:第5窟和第6窟是工程浩大、雕饰华丽的典型洞窟。第5窟主像是云冈石窟第一大佛,坐佛高17米,盘腿宽15米,四壁2300余尊造像无一雷同。第6窟最为华丽壮观,15米高的方形塔柱直接窟顶,塔的四面和周围四壁没有一块不曾雕刻的地方。下层还有保存完整的反映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30多幅佛传故事浮雕。整个石窟既烘托出佛国世界的神圣与庄严,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陆』 有关释迦摩尼佛的故事谁知道

释迦牟尼故事一

2500多年前的一个凌晨,明星现于天上,在一棵菩提树下,有人忽然发出了一声赞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人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自这天以后,释迦牟尼就四处传播他在菩提树下静悟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等道理。

不尽的历史长河流到今天,佛教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东方的一大片辽阔土地上,释迦牟尼的香火绵绵不绝,一部中国文化史,乃至东方文明史,大多数重要的篇章里,都能辩析出佛教的因子,在他的名义下所形成的卷帙浩繁的大藏经,是蕴藏丰富的文化艺术的珍品。

今天,我们正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艰巨任务,这首先要求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对于曾经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巨大,甚至构成我们传统文化一部分,并对我们民族心理意识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佛教文化,我们当然应该有所了解和掌握。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释迦牟尼故事》画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资料,数十幅形象亲切,色彩绚丽的故事画面,概括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编者还根据佛经给每幅彩画配上了生动的文字说明,另外,对于佛教有关的小常识也作了一些介绍,展现于读者面前的,将是一个源远流长,其妙无穷的世界。

这类题材的画册,在我国属首次出版,我们希望读者在欣赏具有浓郁异国情调和宗教气氛的优美画面时,除增长一些有关佛教文化的知识外,对其中的玄妙因素应有所理解。

本画册资料极珍贵,不仅可供从事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美术等工作的同志参阅,也是中外旅游爱好者必备的参考书,是广大青年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宗教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佛教文化浩瀚深奥,编者学力不逮,谬误之处,恭请指正。

佛祖释迦牟尼,世界闻名

在中国各地任何一处佛教名胜之地,一年四季,千百万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人们仰面对着他的像,谁能轻易地拒绝它那震憾心灵的无穷魅力呢?它满面的摄人心魄的微笑――那太难淡忘了,那是何等的愉悦、宁静、庄严,何等的亲切、洒脱、超然!在这微笑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是慈祥、仁爱,对人世苦难的深深的同情,抑或是解脱、轻松,早就看破滚滚红尘,洞查人间一切烦恼?随你怎样猜想,你始终不容易忘记:这就是“佛”,这就是佛祖释迦牟尼――中国几千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如来”!

1、佛祖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3、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4、姨母抚育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5、出游感苦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6、夜别妻儿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7、夜渡凡尘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削发更衣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9、面壁静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10、六年苦行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11、牧女献糜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

12、树下静悟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13、魔女炫媚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14、众魔败阵

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佛教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

15、大悟成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16、鹿苑传教

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法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17、佛陀收徒

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广收弟子,建立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义。

几年之间,释迦牟尼先后度化了波罗奈斯国的王子耶舍,专修事火外道并甚有名声的摩诃迦叶等多人,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后皈依了佛陀,在舍卫城,拘萨罗国王也皈依了佛陀。释迦牟尼弟子甚多,相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等十大弟子。

众弟子乞受戒法后,皆独行用心,勇猛精进,正心诚信,不曾放逸。并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众生。

18、佛陀说法

释迦牟尼组建僧团后,常端坐千叶莲花台上,向僧众弟子讲经说法。

他所说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谓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为佛门三宝。所谓五戒,即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言,戒饮酒食肉。

释迦牟尼宣讲之法,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大略意思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种种痛苦的现象,即所谓“苦海无边”;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和贪欲,国想脱离痛苦,必须根除欲望,遵循佛门的正确途径,证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

另外,释迦牟尼还主张种姓平等,他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释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见于《阿含经》〕

19、佛陀省父

释迦牟尼成道后不久,曾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东面的灵鹫山结茅小住,其时摩诃迦叶,舍利佛、目犍连三人正跟随身边,听他说法。这时,他听说父亲净饭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国省父不会再惹尘障,遂带摩诃迦叶等三人回迦毗罗卫国。

净饭王一听得悉达多王子已成佛归来,不觉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领群臣出城迎接。亲族百姓,也都焚香献花相迎。

释迦牟尼返回故国后,广宣佛法,许多亲族和百姓,也争相求度。迦毗罗卫国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个月后,净饭王病逝。释迦牟尼为他举行了火葬之礼,超度他升天,并收拾遗骨,造塔供养。丧事完毕,仍率弟子离开故国。

『柒』 建筑云冈石窟的故事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是将博大精深的佛法教理形象化、立体化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为当时信奉佛教的各阶层人们服务的。

雕刻在石窟寺中的佛经故事画,是早期造像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展示佛教的深奥哲理,以达到弘扬佛教基本教义为目的,使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它比佛像雕刻更具有吸引力。

佛经故事画,经过艺术家们的创造,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其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是其它宣传形式无法比拟的,因而它的社会效应也十分明显。

由此可见,无论是庙宇中的壁画,还是石窟中的雕刻,佛经故事画的出现,对阐明佛教义理,弘扬佛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冈石窟中的佛经故事画雕刻做一浅析,以读者。

一、云冈石窟佛经故事画的内容

云冈石窟雕刻中的佛经故事画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本生故事;本行故事和图解经文、经义故事画。这些故事画的雕刻,其思想多与禅修有关,既增加了石窟中的佛教内容,又使当时流行的“六度”修行的佛教思想得以完善,为云冈石窟增添了异彩。

1、本生故事

“本生故事”即佛本生经的故事。佛教的轮回说,使信徒们认为像释迦牟尼这样的圣者,其来历必定不凡,在降生之前一定经过了许多世积善果,于是把古印度的许多民间寓言和传说故事中的主角,附会在释迦牟尼身上,而说成是佛的前生。“本生”也叫“本缘”就是指释迦牟尼的前身善行。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则解释为:

“本生云何?谓诸经中,宣说过去所经生事。如熊、鹿等诸本生经。如佛因提婆达多,说五百本生事等”。可见佛本生故事至少有五百之多。

佛本生故事在汉译佛经中,主要有《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藏经》、《撰集百缘经》、《菩萨本缘经》等。这些经书内皆记述了关于菩萨为求佛道而修行的各种故事。

在云冈石窟中,本生故事的雕刻数量不多,再加上风化的原因,所存内容更是有限。现存较为完整的是雕刻在第9窟前室的六幅和第1窟的两幅“子行孝”故事。它是以连环画形式出现,择其经典的主要部分,简洁而凝炼地利用小幅画面,突出故事的主题。据佛经记载:迦夷国中有盲父母,生一子名子,“至孝仁慈,奉行十善”。成年后随父母入山修行,结草庐自居,采野果汲流泉以供饮食。一天,迦夷国王入山狩猎,沿溪追赶群鹿。时逢 子披鹿皮衣在溪边汲水,国王拨箭射鹿,误中 子。 子大呼:“一箭杀三道人!”国王闻声来看 子,倾诉山中修行二十年经过。国王悔恨自责。随即入山至盲父母处,告知 子被射经过,并引盲父母至 子处。盲父见子已死,伏尸恸哭,痛不欲生。由于 子孝顺父母,感动天地,天神以药灌 子口中,毒箭自拨,生命复活。从此,国王视子如兄弟,敬盲夫妇如父母。由于故事内容较长,况且雕刻又不同于绘画,古代艺术家们在雕刻中充分利用雕塑语言,选择了佛经中最具故事性的片断,生动地反映出了故事的主题,点明了封建社会“忠君孝亲”的思想。云冈石窟中现存该浮雕画八幅,(1)子孝敬父母之叙录。(第9窟前室西壁下层南侧);(2)随父母入山修道(第9窟前室西壁下层);(3)山中与兽为群(第9窟前室西壁);(4)迦夷国王离宫入山田猎(第1窟东壁);(5)子被国王拉弓误射(第1窟前室北壁);(6)盲父母闻子死呼天怆地(第9窟前室北壁);(7)国王在子父母前忏悔(第9窟前室北壁);(8)国王带子父母去儿子身边(第9窟前室北壁东侧)。这些画面通过人物、动物、树木、山峦等景物的刻划,表现出了每一情节的特定环境,使故事内容依序发展,虽没有全部描述,但也没有脱离主题。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考证,在云冈石窟还雕有定光佛本生、慕魄太子本生,因年代久远石窟漫漶不清,现难以辨识。

2、本行故事

佛“本行故事”,又称佛传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从诞生、出家修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菩提树下成正觉,继而进行传教活动,直至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双婆罗树下涅 。为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佛本行故事的表现形式,与佛教重视修行有关。在佛教中,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重视“累世修行”,尤其是在“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诱导下,深受愚弄的人们力求在精神上得到解脱以达到“成一切种智”的佛。而佛本行故事的雕刻正好起到了形象教育的作用。
在云冈石窟中,佛本行故事的雕刻不少,但大都是以单幅画面出现,只有第6窟的故事较为完整。

云冈第6窟,平面呈方形,中心为一塔柱,在洞窟的四壁和塔柱上以浮雕方形连环画形式,集中雕刻了大量的佛传故事。现存较完整的仍有33幅之多。由于西壁风化严重,内容难以辨识。东、南两壁现保存的画面有,太子较艺,宫中嬉戏,请求出游,出游四门,耶输陀罗入梦,逾城出家,入山求道等。在中心塔柱大龛的左、右又浮雕出树下诞生,九龙灌顶等场面。实为云冈石窟中内容较丰富的一套佛传故事。

3、反映佛经内容的故事画

云冈石窟中的佛经故事雕刻主要取材于《杂宝藏经》《六度集经》《贤愚经》。但表现最多的是《妙法莲花经》和《维摩诘所说经》的内容。

这两部经的特点是由故事作比喻,易于用形象来表达。所反映出佛教中的“空”“无”道理,又是其它“般若”各经中所表达不到的。佛教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学说正是出自于《法华经》,所以云冈石窟造像中多采用这两部经的内容。以形象化了的形式进行表现,对于宣传佛教教义来说,其作用比文字宣传更为普遍和广泛。

《妙法连花经》在云冈石窟中,表现最多的造像是《见宝塔品》的释迦、多宝像(在石窟中一龛内并坐二佛皆为此类造像),至今仍保存有近385幅较为完整的画面。《序品》中妙光菩萨和日、月灯明佛像(第7窟后室北壁上层大龛内即为此题材);《从地涌出品》中的释迦牟尼和弥勒菩萨像(龛内佛向一般均为释迦像,而呈交脚状的菩萨装像均被认为是弥勒菩萨),还有八部护法等。

《维摩诘所说经》表现最多的是《问疾品》中的文殊师利菩萨与维摩诘说法像(第7窟南壁拱门两侧),至今仍保存有25幅故事画面;《菩萨行品》中维摩诘与文殊师利共见释迦像(第6窟南壁拱门上部);《观众生品》中天女与舍利弗幻化像(第6窟上层);《香积佛品》中维摩诘,文殊师利和正中幻化菩萨像(第14窟西壁)等。

此外,还有部分因缘故事画的雕刻,如“二比丘出家缘”“鬼子母失子因缘”等,其数量有限,在石窟中一般不太明显,且为数极少,只有在第11窟、第35窟,第38窟见到几例,实为石窟雕刻中的箍品。

云冈石窟佛经故事画的雕刻内容较为丰富,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故简列下表示意。

A、本行故事
序号题 材数量位 置
1 六牙象投胎 第31窟南壁、第35窟北壁、第37窟东壁、第38窟北壁、
2净饭王夫妇 第6窟中心塔柱
3树下神像 第6窟中心塔柱
4祝贺王后 第6窟中心塔柱
5国王与王妃 第6窟中心塔柱
6树下诞生 第6窟中心塔柱、第37窟东壁、第41窟北壁、
7七步莲花 第6窟中心塔柱、第41窟北壁、
8九龙灌顶 第6窟中心塔柱、第37窟东壁
9骑象入城 第6窟中心塔柱
10阿私陀占相 第6窟中心塔柱
11净饭王与王后 第6窟中心塔柱
12建三时殿 第6窟中心塔柱
13太子乘象 第6窟中心塔柱
14净饭王夫妇教子 第6窟中心塔柱
15商主奉食 第8窟后室东壁下层、第12窟后室南壁、第37窟东壁、西壁、
16太子较艺 第2窟东壁北部、第6窟东壁、第37窟西南角
17宫中嬉戏 第6窟东壁、
18乔成如听法 第7窟后室西壁下层
19父子对话 第6窟东壁、第30窟南壁
20出游四门 第6窟东壁(四幅)、第10窟后室南壁、
21惊见三梦 第6窟南壁、第37窟北壁
22逾城出家 第28窟西壁、第31窟南壁、第35窟西壁、第38窟北壁、第41窟北壁
23白马吻足 第6窟明窗西壁、第28窟西壁、第30窟南壁、第41窟北壁、
24山中访道 第6窟南壁(二幅)
25鹿野苑说法
第6窟东壁中层、第12窟前室北壁、第29窟明窗东侧、第37窟东壁、第38窟西壁、第39窟塔柱西侧
26降伏火龙 第7窟后室西壁下层、第12窟前室西壁、第31窟南壁、第35窟南壁、第38窟南壁、
27降魔成道
第6窟西壁、第8窟后室东壁下层、第10窟后室明窗西侧、第12窟前室东壁、第30窟面壁(残)、第31窟南壁、第35窟南壁、第38窟西壁
28掷象成坑 第37窟西壁
29三道宝阶 第38窟南壁
30雕鹫怖阿难 第38窟南壁
31四天王捧钵 第8窟后室东壁下层、第12窟前室北壁
32涅 像 第11窟西壁上层、第35窟东壁、第38窟北壁、

B、本生故事
序号题 材数量位 置
1 子本生 第1窟东壁(两幅)、第9窟前室西壁及北壁(6幅)
2慕魄太子本生 第7窟前室东壁
3儒童本生 第10窟前室东壁、第12窟前室东壁、第34窟西壁、第35窟西壁、第38窟东壁、
4兔王本生 第7窟前室东壁

C、因缘故事、佛经故事
序号题 材数量位 置
1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第1窟门拱两侧、第2窟门拱两侧(残)、第5窟南壁西侧、南壁东侧、第7窟后室南壁门拱两侧、第24窟东壁、第29窟南壁东侧、第37窟南壁明窗两侧、
2维摩诘经·香积品 第14窟西壁
3维摩诘经·菩萨行品 第6窟南壁
4忉利天宫 第9窟前室列柱顶部、第10窟前室顶部
5罗 罗父子相认 第9窟前室西壁、第19窟西南角、第34窟西壁、第38窟北壁、东壁、
6鬼子母失子因缘 第9窟后室南壁西侧、
7尼乾子投火因缘 第9窟后室南壁西侧
8八天次第问法因缘(十六大菩萨) 第9窟后室南壁西侧
9二兄弟出家因缘 第9窟后室南壁东侧
10天女华盖供养因 第9窟后室南壁东侧
11父闻子得道欢喜得生天缘 第9窟后室南壁东侧
12燃灯供养 第10窟前室东壁
13妇女厌欲出家因缘 第10窟后室东壁
14大光明王发道心因缘 第10窟后室南壁
15吉利鸟因缘 第10窟后室南壁
16悉达多乘象劝化缘 第10窟门拱西侧
17难陀出家因缘 第10窟前室北壁、第25窟南壁西侧、
18阿输迦施土缘
第12窟前室西壁、第18窟南壁西侧、第29窟南壁东侧、第33窟西壁、第34窟东壁、第38窟东壁、
19婆薮仙因缘 第9窟前室明窗、第12窟前室西壁
20护明菩萨跨象 第31窟南壁
21弥勒兜率天宫说法 第38窟西壁
22梵天请法六事品 第7窟前室东壁(残)

『捌』 云岗石窟的历史故事

云岗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明的艺术宝库。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处名云岗,故取名为云岗石窟。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武周山南崖,东西伸展一公里,云岗石窟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岗半腰。这里石佛聚会,石人、石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

云岗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53年(北魏兴安二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部分完成于公元495年,历时40余年,加上其余小窟,先后近50年时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四万余人,连当时的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创作。

云岗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为中外游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岗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云岗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富多采,富丽瑰奇,是云岗艺术的精华。

位置: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

面积:占地面积40余万平方米

概貌: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云岗石窟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一窟、二窟,位于石窟群的东端,这里风化比较严重,只有第一窟东壁后下部故事浮雕仍保存较完整。第三窟,是云岗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中上部凿12个长方形石孔。这里分为前后两室,后室内有一佛二菩萨雕像。这些雕像体态自然,衣饰流畅,面容丰满,是隋唐时期的衣冠服饰和造像风格,为北魏以后加刻的作品。第四窟,窟前有四层木构清代建造的楼阁,顶饰琉璃,颇为华丽。窟内,中央端坐佛像一座,高达17米,是云岗石窟最大的雕像。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脚上站立12人。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甚为壮观。云岗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为宏伟。

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窟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所建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琉璃瓦顶,颇为壮观。此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岗艺术之精华。第五窟内中央坐佛高17米,为从佛之最,外貌经唐代泥塑重装。四壁满雕佛龛造像。拱门两侧,二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米的塔柱。每层四面雕有塑像,周壁雕满佛、菩萨、罗汉、飞天的造像。窟顶刻有33天神像和各种骑乘。壁上和塔柱四面,雕刻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为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中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的雕像。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轻爽动人,感染力很强。

第八窟,与第七窟相似,窟内西侧刻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首罗天,这在云岗洞窟中,是极为罕见的。第九窟,有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飞天、乐舞伎动作优美,造型别致,衣饰流畅,动感强。第十窟,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十窟明窗上部,石雕群佛精巧,是游人比较注目的地方。

十一窟,窟中央雕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柱四面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其它壁上,满刻佛龛造像。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萧、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史的重要史料。十三窟,正中端坐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右壁与腿之间雕有一托壁力士像,这是云岗石窟中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有七佛雕像,姿态飘逸,雕饰俊美,甚为引人。十四窟风化严重,西壁上部,尚存有部分造像及东侧方形佛柱。十五窟,有一万余尊小佛座像,人们称之为万佛洞。

十六窟,这是和三窟同时开凿的、和以下各窟合称“昙曜五窟”。窟形椭圆,中间巨佛立于莲柱上,周壁雕有千佛、佛龛。十七窟,正中之交脚弥勒佛倚于须弥座上,东西两壁有佛龛,东西是坐像。十八窟,正中为释迦立像,高15米,右壁袒露,身披袈裟,刻画细腻,衣纹线条逼真,生动感人。十九窟,正中是释迦坐像,高16.7米,是云岗石窟第二大佛雕。

二十窟,在云岗石窟中部西隅。窟前立壁在辽代前塌毁,造像露天。主像为释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袈裟右袒,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为云岗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云岗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整个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岗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

『玖』 大同云冈传奇故事的作文

来到目的地,首先被一块巨石吸引。上面雕刻着:20XX年12月14日云冈石窟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心情为之一跃,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云冈石窟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公元460年)开始开凿,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前后历经60多年,距今以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大小佛像51000余尊,最大的高17米,最小的仅有0.02米,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逼真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随同导游从最著名的第五窟开始参观。迎面就是中心塔柱,17米高打坐的释迦牟尼佛像矗立面前。举头观望慈眉善目的佛祖一双富富态态的大耳自然优雅地下垂,耳长竟然达3.4米。一双为天下苍生祈祷的大佛手在膝上祈福,手指的长度就有2.7米。盘坐的两腿间距离为14.1米,不愧为最大的佛像。大佛左右两旁各有两尊较大的佛像,是未来佛和过去佛。整座石窟呈对称构图,大小石佛共2300尊之多。

随后来到与5窟连体的第6窟。整座石窟以释迦牟尼为中轴佛像,以释迦牟尼诞生与成佛的经历为主线,以传神的手法雕刻了3200多尊大小佛像。图中详细地雕刻了传说中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在娘家从腋下诞生释迦牟尼,摩耶国王骑着大白象恭迎王后回宫,以及释迦牟尼比武招亲一箭射穿7个铜鼓夺得心仪美人归的热烈场面。婚后释迦牟尼离宫出游,出东门遇见一个乞丐;出北门遇见一个病人;出南门遇见一个死人,出西门遇到一位憎人。在憎人的点化下释迦牟尼信奉了只有成佛才能避免生老病死的理念。从此走上了寻佛之路。整座石窟大气恢弘,具有 第一伟窟 之称!

一路观赏,导游小姐栩栩如生的故事讲解使我们更加痴迷。来到12窟,又名音乐窟。12窟前室西壁和东壁雕有三开间仿木结构殿宇和屋型龛,虽为石雕,但典雅的中国檐廊斗供式建筑风格,却使人情趣盎然。尤为世人称道的北壁门楣舞、乐伎雕刻群,同中有异,扭腰耸胯,凌空飞动,宛如天宫歌舞乐团,别有韵味,所雕乐器达14种47件之多。称之音乐窟当之无愧!

不知不觉我们以参观完了整座石窟,但是余兴未消的我还是喜欢缠着导游小姐不断地发问,兼职司机朋友看见我如此痴迷,还豪爽地许愿送我光盘材料!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