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曹操和郭嘉的故事
1. 请问杨修的那句描写“鸡肋”的那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怎么来的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解释: 吃它的话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它却又未免可惜。(这是字典上的答案 ,偶认为那是本意,其引申意应为某种利益太小,争取的话没有多大意思,放弃掉又觉得可惜。
出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故事: 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
ps:之所以引用楼上(御风人 - 魔法师 五级)的回答是因为他的故事比我的字典上讲得更精练(而且我的那本不全)。而之所以作答,是因为楼上的回答不完整。道歉加感谢!
2. 曹操吃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故事
曹操吃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故事:
公元219年,曹操率军攻打蜀军。部队驻扎在斜谷界上,因为前面有马超的人马挡住,前进不得,想要收兵,又怕被蜀兵耻笑。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时,部将夏侯惇进来请示:“今晚的口令是什么?”曹操看见刚才厨师送来的鸡汤里有鸡肋,便随口回答:“鸡肋!”
行军主薄杨修,听到“鸡肋”的口令,就叫士兵赶快收拾行装,准备回去。夏侯惇问他:“为何要收拾行装?”杨修答:“听到今晚的口令,便知道快要退兵回去。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我们进不能胜,退又怕人讥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我先把行装收拾好,免得临时慌乱。”这便是曹操吃鸡肋的历史典故。
果然不多久,曹操下令退兵回云。当他知道杨修能准确地猜测出他的用意,便以“制造谣言,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死了。这便是曹操吃鸡肋的故事。
(2)鸡肋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曹操和郭嘉的故事扩展阅读:
曹操吃鸡肋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
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敦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敦。
敦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由于曹操吃鸡肋这个典故,“鸡肋”多被用于形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进退两难境地。
3.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于《三国演义》。原话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人所版说 "食之无味,权弃之可惜"。
4. 谁吃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杨修
曹操与刘来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源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
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
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 此为出自于《三国演义》。原话应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5.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什么故事里的寓意是什么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
典 故:
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回中, 两军相答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这便是关于鸡肋的典故。
寓意:
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
6. 关于曹操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具体的典故究竟是怎么回事
杨修可谓聪明之人,然而太聪明终究还是死在曹操手里。也可能是曹操妒忌其才华吧,话说某夜行军打仗,杨修在曹营帐中,恰遇将领请示曹操行军令,曹操此时正食一鸡肋,烦躁的他扬了下手重的鸡肋说,“就拿这个做行军令吧”。杨修闻言,回帐中,打点行头准备撤退,帐中余人纳闷问之,杨修曰“所谓鸡肋,食之而无味,弃之尚可惜。今主公以此为令,不喻此行?!退之为上策,故如是。”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斩首示众。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7. 三国演义中曹操说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到底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呢
鸡的肋排,吃的话没有味,扔的话还有点肉,有些可惜。曹操当时正在和刘备争夺汉中,而且战局对曹操不利。而此时的汉中在曹操眼里就像一块鸡肋,想放弃又有些不舍。所以有感而发把鸡肋定为口令。
8. 《三国演义》里面哪一回出现“**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话具体内容是怎样的
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退兵斜谷
杨修可谓聪明之人,然而太聪明终究还是死在曹操手里。也可能是曹操妒忌其才华吧,话说某夜行军打仗,杨修在曹营帐中,恰遇将领请示曹操行军令,曹操此时正食一鸡肋,烦躁的他扬了下手重的鸡肋说,“就拿这个做行军令吧”。杨修闻言,回帐中,打点行头准备撤退,帐中余人纳闷问之,杨修曰“所谓鸡肋,食之而无味,弃之尚可惜。今主公以此为令,不喻此行?!退之为上策,故如是。”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斩首示众。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9.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什么意思
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比喻事情进行下去没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舍不得。也形容进退两难,犹豫不决,无可奈何
10. 曹操吃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具体是个怎样的历史典故
汉中之战中,曹操数败于刘备,本想撤军,又恐军心大乱。大将夏侯惇问于曹操当夜暗号,曹操脱口而出鸡助两字。主簿杨修认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命手下收拾行李准备撤退。曹操恨其知其心机,怒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