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器官的故事
① 歌手死后捐赠人体器官的感人故事
知道姚贝娜的人也许都了解她的漂亮简历:获得过“青歌赛”冠军、受刘欢指点、演唱过《甄嬛传》和《1942》等影视作品的主题曲。而这些曾经的辉煌也让她在去年《中国好声音》(在线观看)的选手当中,成了最不平凡的一个。
听过姚贝娜唱歌的人一定知道她拥有漂亮的高音,但不一定知道在这样激越的嗓音下,这个女孩经历过的人生的跌宕起伏。看着站在舞台上高歌的她,谁能想到这是一个身患乳腺癌的女子。这两年,她内心那个曾被禁锢的小宇宙又重新迸发,音乐事业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不幸的是,病魔再次向她伸出了双手:乳腺癌复发。
在姚贝娜住院的时候她对爸爸说:”爸,其实我不怕死,我就是怕你们坚持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的,还有我的歌迷,对我那么好我舍不得他们我对不起他们。“然后她哭了,不过大约在一分钟后,姚贝娜擦干眼泪对爸爸说爸,我想把遗体捐了。这中间有个小插曲,姚贝娜亲人当初不同意她捐,她说既然我都要离开,为什么不把有用的留给需要帮助的人?最后,姚爸爸知道姚贝娜癌细胞扩散到了全身,全身上下只有眼角膜是健康的,于是她遵从了姚贝娜最后的愿望把她身体里唯一健康的眼角膜捐了出去。
最后祝姚贝娜一路走好,在天上继续自由自在的歌唱。希望姚爸爸姚妈妈保重!
② 捐赠器官的感人故事100字有名字的
女孩有心脏病,生日复那天倒在制了男孩的怀里。男孩在半夜里一家家
医院
发疯般的翻找,把女孩送进了急救中心,女孩被推上了手术台。第二天,主治医生告诉女孩的家属:“她有很严重的心脏病,需要立刻做心脏移植手术,但依目前的情况来看,捐赠器官的人并不多,而且就连将死的人也很少愿意将身上的器官在死后捐献给医院的,更何况,是一颗心脏!”女孩必须在一个月内动手术,不然女孩就将永远闭上那双美丽的眼睛。
男孩守护在女孩的病床前,每当握住女孩冰冷的双手,他会情不自禁的微笑。前来探望的亲人和朋友来时怀抱希望,当知道原委后,都叹着气、流着泪走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女孩的病情开始恶化,危在旦夕!
这时,男孩离开了女孩的身边,从此以后再也没见到他。就在男孩离开后,主治医生告诉女孩家人一个好消息:有位不知名的青年人自愿无偿将心脏捐献给女孩。经过三天两夜紧张的手术,主治医师十分成功地将心脏移植手术完成,当然还有半年的观察期,看有没有排斥现象。半年过去了,男孩始终没有出现。女孩意志消沉,...
③ 有关捐赠器官的故事(短点)
我终生难忘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年仅三十六岁的母亲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去了生命。下午晚些时候,一位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我惊呆了。那些医生居然想要肢解妈妈,并将她的所有给予他人!我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含着泪水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十四岁,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要索取我挚爱的人身上的东西,然后父亲却回答警官:“可以。”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琳达,”他平静地说,并用胳膊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他告诉我,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父亲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多少年弹指而过,我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家。1980年,父亲身患严重的肺气肿,搬来与我们同住,其后的六年,生与死这个既现实又深奥的问题成为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他愉快地告诉我,在他逝世后,希望能够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好!”
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说:“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我把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她十四岁——恰是当年我首次听到器这捐赠的年龄,可是母女俩的反应却有天壤之别。
父亲于1986年4月11日溘然长逝,我们遵从其贵嘱捐赠了他的眼睛。三天之后,温迪告诉我:“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我问。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那天我紧搂着温迪时,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周之后,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了正在马路边策马扬鞭的她。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鸢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那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他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下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④ 你还知道哪些捐献器官的感人事迹呢
特别心愿 □接到德州乐陵周长宇的信是在12月16日,这天是他女儿周越去世三周年纪念日,周长宇选择在这一天向我们表达心愿:向13岁的女儿学习,死后捐献自己身体的所有器官。 □3年前,13岁的周越不幸患了白血病,小姑娘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遗体捐献给医疗研究机构,她想通过研究自己让更多的人不再受白血病的折磨。后来她的愿望实现了,就在遗体被接走的那一刻,父亲周长宇下定决心,死后他将把全身器官捐献出去。 □但周长宇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他为找不到专门的机构来受理这件事情而苦恼,周长宇说,如果这个心愿实现不了,他这一辈子都不会活得安心 心愿故事 女儿的三次恳求 周越,一个非常聪明上进的小姑娘,是班里的班长和团支部书记,2001年2月13日发现病情,2月16日确诊为白血病,12月16日去世,12月17日遗体被山东医学院遗体捐献接受中心接走…… 重提这段往事,无异于用刀子割周长宇的心,但周长宇坚持要说下去,他说忘不了女儿三次恳求他同意捐献遗体的情景,他说他做出这个决定,就是因为不能给女儿脸上抹黑。 周越第一次提出捐献遗体的要求是在2001年8月,那时候她在天津血液病医院住院治疗,在乐陵市工商银行工作的周长宇周末赶过去看女儿,女儿趁妈妈出去买东西的机会,一本正经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想求你一件事情。” 周长宇以为女儿想要吃的或者穿的,就满口答应下来,想不到周越竟然说:“爸爸,你看看我写的日记,我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但我知道很多人都在关心我,我想捐献遗体,报答这个社会。”周长宇一听这话,眼泪直在眼眶里转悠,他说:“孩子,这事咱慢慢谈,别着急。”周越一听急了:“到我不行的时候,那就晚了。” “行行行。”周长宇哽咽着说完三个字,扭头冲到阳台外边大哭起来。 周长宇说他第一次听到女儿的恳求时,当时压根就不同意女儿的想法,当爹妈的怎么能舍得呢! 2001年10月,周长宇到医院看女儿时,正碰上天津电视台记者来医院采访别的事情,周越蹦蹦跳跳地跑了过去,她很认真地对记者说:“阿姨,我得的是血癌,我要真有不幸,我想捐献自己的遗体,我不想白白地烧掉,一点作用都没有。”电视台的记者惊呆了,而躲在一边的周长宇只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周长宇第三次听到女儿提出这个要求是在2001年11月,当时周越病情已经恶化,甚至医院都放弃治疗,让她回家过完最后几天。在家里,每当周越疼得受不了时,她就会喊:“爸爸妈妈,我提这个要求你们都满足不了吗?我死了烧成灰,你们抱着我的骨灰哭有什么用?你们真要想我,心里有我就行了……” 在女儿三番五次劝说下,周长宇和妻子抱头痛哭一场,最终决定满足女儿的愿望。 父亲的两个誓言 2001年12月16日晚上,13岁的周越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历程,直到她临死前,她还念念不忘地说:“把我捐出来,就可以做研究,别的孩子就不用受这个罪了……” 12月17日,周越的遗体被山东医学院遗体捐献接受中心接走,望着女儿渐渐远去的身体,周越立下誓言:女儿这么小就有这么高的境界,做父母的不能给女儿脸上抹黑,我要捐献骨髓、捐献身体所有器官。 女儿死后一个月,周长宇就来到山东省红十字会做了骨髓配型,他随时等待着和他配型成功的白血病人来找他。 女儿的遗愿让周长宇彻夜难眠,他干脆辞去工作去了北京,在那里,他和中国红十字会、中央电视台一起搞一些公益活动,宣传白血病及其他疾病的防治工作,这一干就是一年半。 去年6月份,周长宇从北京回到乐陵。去世一年多的周越仍然像活在这个家里一样,她所有的东西都摆在原处,一尘不染,回到家的周长宇越来越感觉对不起女儿:当初答应她的誓言只实现了一个,女儿在地下会不会以为爸爸爽约了? 心愿注解 女儿时刻鞭策着我 在周长宇的信里,他是这样写的:“女儿这么小就有这么高的境界,我一个成年人,为什么不能抛弃世俗的想法呢?人死了,白白烧掉太可惜了,还不如把眼角膜、肾脏、肝脏这些有用的东西留下,也许会给别人带来光明,带来幸福。人活在社会上,不能老想着自己,这个社会是个整体。” “将来不管谁用了我的器官,不要告诉他们姓名,不要让他们知道我是谁,只要他们能看见光明、能活下去就好,女儿能做到的事,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呢?” 周长宇说,如果他的愿望实现了,他希望将来他的墓碑旁能植一棵树,树是常青的,是有生命的,那比冰凉的骨灰要有意义。 说完这些,周长宇又打开了电脑,女儿没有给他们留下抱着骨灰哭的机会,每当他想女儿时,就会打开电脑看看当初媒体报道女儿的文章,听听采访女儿的录音,听着女儿稚嫩的声音,周长宇在心里对女儿说:孩子,爸爸答应你的事,一定会做到! 心愿之旅 丈夫的执著 回到乐陵,周长宇一边做生意,一边联系捐献器官的事情,但他没想到,他的心愿实现起来那么难。 周长宇往当地医院打电话,医院的人说:“周越的事现在还难受着呢,你还要捐!你看乐陵有一个捐的吗?你就别瞎想了。” 周长宇不死心,他往乐陵、德州的红十字会、卫生局打电话,有的表示不理解,有的则告诉他不知道这事该由哪个单位办理。 周长宇又去跟朋友打听哪里能办理遗体捐献,只要他一提这事,朋友眼神就变得怪怪的:“你没病吧?” 更让周长宇难受的是,社会不仅不认同他捐献器官的想法,甚至对周越捐献遗体的做法也认为是别有所图,曾经有亲戚当面质问他夫妇俩:“你们两口子是不是太狠心了?孩子死了还把孩子给卖了,人家给了你三万两万,还是十万八万?” 周长宇已经不愿意再跟别人解释他的心愿,别说周越捐献遗体一分钱没有,就连公证费原本也是要自己掏的,只不过公证处的人看他们情况特殊特意给免了。 妻子的理解 周长宇做这些事时,一直是瞒着妻子的,他曾经和妻子谈过一次,但妻子当场哭了起来,她说:“周越刚走了,你又这样,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直到两个月前,他的一个好朋友在车祸中丧生,看着朋友被碾烂的尸体,周长宇心里特别难受:人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走了,万一出点意外,这个心愿可能就永远实现不了了。最终,他选定12月16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给我们“特别心愿”写来一封求助信。 写完信后,周长宇跟妻子一起吃晚饭,他庄重地告诉妻子:“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死后捐献器官,希望你能答应我。” 在磨了整整一个晚上之后,妻子终于答应了,她说:“看他这么执著,我就知道拦不住,这样也好,将来让儿子学父亲、学姐姐,也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资料:http://www.qlwb.com.cn/display.asp?id=32590
⑤ 读了 捐赠器官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
一点感想
“在我国,当前器官捐献的最大问题在社会伦理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器官是自己身体的组成部分,即使是死亡后,也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体,毁坏自己的完整性;同时,对于自己的亲属,当然也不愿意担当出卖自己亲属器官这样的罪名。这说明,宣传普及不够,也缺乏必要的立法。至于体制不是主要的问题,更多的是要有深入的宣传和陈旧观念的破除”。
事物的完整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是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
有的人在漫长的一生里,会受到疾病和伤残的威胁,有的器官就难以保全了。龋齿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严重的要将其拔除。我小时候饱受龋齿的折磨,只要吃了东西,牙齿就酸痛,搞得茶饭不思,到了十多岁,先是拔除了一颗龋齿,后来又补了另一颗牙齿。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的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打算用很多东西去陪葬。
庄子说:“我死后,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双璧,把星辰当作珍珠,万物都来陪葬。还有什么陪葬品比那更好的呢。”
弟子说:“那么做了,先生可能会给乌鸦、老鹰吃掉的。”
“弃尸地上会给乌鸦、老鹰吃掉,埋尸地下会给蛄蝼、蚂蚁吃掉,那不就是抢过乌鸦老鹰的食物,而给蛄蝼蚂蚁吃了。”
宇宙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但哪怕是尘埃,只要经过特别精致的编排就能缔造出象生命这样高级物质形态。“尘归尘,土归土”,从哪里来的,就会回到哪里去,生命由物质演化而来,生命体的死亡就是物质的回归,直至回归到构成物质的元素,那么即使死亡时是完整的,再以后也无法保全完整了。
“在英、美等医疗及相关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一个人捐献的器官组织能够帮助30到40位患者维持或恢复健康”。
捐献出自己的器官,以让他人维持或恢复健康,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整。
⑥ 关于捐献器官的故事 百度知道
大爱无声
2011年12月13日晚,一位因意外事故不幸过世的黑龙江籍“新宁波人”在家属的支持下,在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完成捐献器官的遗愿。他无偿捐献的一肝两肾双角膜,当晚就开始实施移植,挽回了三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为两位失明的眼疾病人带来生命的光亮。
孙永海,1952年9月5日出生,今年60岁,系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市巴彦县巴彦镇红星村王乡屯农民。他外出打工10来年,4年前来到宁波,先后在李惠利医院、鄞州第二医院和利时百货做临工。生前,他有一个愿望:“若干年我过世后,不要全烧了,要留下有用的器官,捐给社会去救人。”
2011年12月6日晚上20点左右,孙永海因意外倒地,被120急救到附近的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医院急诊科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进行抢救。CT显示:孙永海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属于特重型颅脑损伤。生命抢救抢在分分秒秒。急诊科立即为曾在医院担任送药护工的孙师傅施行了全麻下行开颅手术。手术整整动了6个小时,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老孙一直没有醒来。
12月9日,孙永海的儿子和媳妇赶到宁波,在医院向远在东北的孙永海老伴叶淑华通报了病情,在绝望中,叶大妈向家人透露了孙永海捐献器官的意愿。儿子孙明星在悲痛中也看到了市红十字会挂在走廊墙壁上的器官捐献宣传牌:“生命的旅途结束时,献出生命的礼物,让他人获得再生的力量。”小孙忽然明白了父亲的遗愿是为了救人生命。
医院积极抢救6天后的12月12日,孙永海在深度昏迷中出现了双侧瞳孔散大,深浅反射消失,慢慢地,自主呼吸消失,临床判断处于脑死亡状态……。当天,小孙终于决定了却父亲的心愿:捐献器官。
鄞州二院及时通知了市红十字会。市红十字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1、紧急联系省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派出专家评估组到鄞州二院进行会诊,协同处理评估、鉴定、见证等程序;2、请家属履行签字确认等手续,协商安排善后事宜;3、安排新闻媒体做好宁波首例人体器官捐献宣传报道的准备工作;4、立即安排远在东北老家的孙永海妻子到宁波见老伴最后一面。
12月13日下午叶淑华从东北飞抵萧山机场,旋后被接到医院,见了老伴最后一面。痛苦中也伴着欣慰,她在丈夫自愿捐献器官登记表的“肾脏”、“肝脏”与“眼角膜”3个栏目上摁上了鲜红的指印。
13日下午19时52分,孙永海心脏停止跳动。20时20分捐献的器官被取下,一肝一肾急送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另一肾在鄞州二院连夜移植给镇海区一位50岁男性患者,22时40分移植成功,家属惊喜交加、长跪不起……。两个角膜通过宁波眼科医院也在当晚移植成功,鄞州区和北仑区两位眼疾病人再现光明。孙永海不富裕但富有爱心,一人捐献救了三条命,使两人重见光明世界,五人终身受益。
参与捐献的医务人员和省、市红十字工作人员全体默哀3分钟,对孙永海表示深切的缅怀和深深的敬意。
⑦ 捐献器官的感人故事的开场白
母亲 开明的老人乐善好施
9月17日早上8点,记者手机响了,听筒里传出姚晓明悲痛的声音:“我母亲10分钟前走了,角膜摘除手术一会儿开始。”那一瞬间,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情和生活的残酷,半个月前那位可爱的老人还眨着她那双明亮的眼睛,思维清晰地和记者聊着天,言犹在耳,突然间她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
“大儿子是干这一行的,他为盲人带去光明,我应该支持他,而且人一死就会火化,烧掉就浪费掉了,将角膜捐献出来给有需要的人也是做了一件好事。”9月5日,74岁的丁剑芬老人谈起她捐献角膜的义举时,轻描淡写地对记者说了这番话。
其实,早在2000年,这位思想开明、极富爱心的老人就曾帮助儿子做过劝捐工作。当时原已退休的丁阿姨在儿子朋友开的一家公司的医务室里帮忙。同事袁广林患上晚期癌症,她去看望他时劝他将角膜捐出来。2000年5月23日,袁广林走了,他捐出的角膜给两名眼病患者带去了光明。
助人为乐,是丁阿姨一贯的作风。她生前的同事、邻居和朋友一说起丁阿姨都是赞不绝口:“她对人很热情,特别喜欢帮助别人。”邻居们有个小病小痛都愿意去找她,有时候半夜三更还有人敲她家的玻璃窗。
40多岁的丁金琦是丁阿姨的侄子,提起自己的姑妈,丁金琦泪流满面地对记者说:“我父亲在我两岁时就去世了,我们6个兄弟姐妹经常得到姑妈的接济,我患有小儿麻痹症,她曾专门把我接到武汉动手术。她有3个儿子,经济并不宽裕。”
去年4月,丁阿姨在医院里检查出患上了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癌。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她悄悄写了份遗嘱放到床下,内容是:“我死后自愿捐出角膜,移植到有需要的人身上。”
8月26日,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丁阿姨郑重其事地与深圳市红十字协会签下角膜捐献协议,她还提出要让自己的儿子姚晓明亲自为患者做角膜移植手术。
儿子 积极推动着器官捐献
“妈妈,您的遗愿我现在帮您完成了。”9月17日上午9点,姚晓明顺利摘除丁剑芬老人的角膜,他扑到母亲身旁泣不成声地说着告别语。
从9月18日上午开始,丁剑芬老人的角膜先后移植到了两名患者的眼睛里,一位是来自四川绵阳的28岁外来工曾均蓉,另一位是来自广东茂名的37岁外来工邓水森。9月19日上午,专程从江西赶来的49岁妇女彭平仔将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成为丁剑芬老人捐献角膜的第三位受益患者。提起姚晓明母子,这3位受益人满心感激:“如果不是有他们母子这样的好人,我们以后只能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
爱心,也是会遗传的。“我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喜欢帮助别人。”姚晓明对记者说。他曾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眼科医生,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角膜捐献的工作。
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我国角膜致盲患者至少有200万人,如果进行角膜移植,70%的患者可以治愈,但我国每年可实施的角膜移植目前也就6000例左右,这是由于角膜奇缺造成的。由于不少人存有“全尸”的观念,器官捐献在中国举步维艰。
为此,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他,在深圳为呼吁器官捐献而奔走。从1999年到现在,他的母亲已是第70位接受他劝捐的捐献者。他拿着鲜花亲自去看望每一个人,给予他们极大的人文关怀。目前,共有175名眼病患者因他的奔走而受益。
姚晓明还以身作则,在他随身携带的钱包里,有一个特别的用塑胶包裹的卡片,上面是他的“遗言”:一旦出现意外,他自愿将自己的角膜捐献出来。
就这样,在他的身体力行和奔走呼吁下,不少市民已经逐渐接受角膜捐献。2002年6月30日,深圳狮子会成立了全国首个眼库,姚晓明出任执行主席。
角膜捐献也促进了深圳器官移植法律法规的建设。
在推动角膜捐献的过程中,姚晓明接触了一些生活贫困的人,帮助他们,渐渐成为他的自觉行为。在深圳打工的盲人林中秋、西藏残疾人德吉央珍、内蒙盲童暴志佳等一批急需救助的人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获得了救助。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周围的朋友和深圳的市民,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深圳狮子会眼库的工作业绩已经引起国内外传媒的关注。
院长 我们被他深深地感动
9月18日,深圳市眼科医院院长黄明娜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着说着禁不住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她说:“今天,姚晓明强忍着失去母亲的悲痛,亲手将母亲的角膜移植到了患者的身上,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对他这种执着于事业精神和义举,我本人表示崇高的敬意,也为有这样的好医生而骄傲。我希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受此感召,为推动角膜捐献事业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更多失去光明的患者重见光明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⑧ 器官捐献小故事不多于五十字
他是宁波第四例人体器官捐献者
肇事司机仍在逃,警方已锁定嫌疑人本报通讯员 张志平 朱夕映 本报记者 周皓亮
昨天上午,象山殡仪馆内,30多人整齐排列,向鲜花簇拥的遗像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默哀三分钟.
照片中的小伙年轻英俊,年仅35岁.他叫夏功昌,是宁波市第四例人体器官捐献者,也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一位.
旁边,他的妻子陈望娣,早已哭成个泪人.丈夫是遇车祸去世的,现在器官捐献出去了,但肇事司机仍然逃逸,她最大的心愿是早日找到肇事者,给丈夫和孩子一个说法.
遇车祸,他倒在地上没有再醒过来
夏功昌是江西万年县人,来象山打工已经有10年.4月3日晚七八点钟,他在人行道上行走时,被一辆摩托车撞倒在地,人事不省.摩托车司机逃逸.
好心的路人拨打了120,把他送去医院,医生诊断为严重颅脑损伤.
事发时,陈望娣正在老家带孩子.夫妻俩育有两女儿,一个13岁,一个7岁.当晚九十点钟,她接到老乡电话,说夏功昌出事了,陈望娣完全不敢相信.
第二天,陈望娣赶到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病床上的丈夫昏迷不醒.医生说,他目前完全依靠设备和药物维持生命,已经救不活了.
捐献器官是他生前愿望
丈夫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一声不响,陈望娣痛不欲生.丈夫话不多,不喜欢跟人计较,对她百依百顺.日子虽然清苦,嫁给他却很幸福.
陈望娣说,4月5日,有几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过来,向她宣传器官捐献的事.她一听,想起了以前一次散步时,丈夫说,死后要把器官捐献出去.她一听就反对,但丈夫很认真地说:“器官捐给了别人,我的生命就在别人身上得到了延续,又能帮到人,这不是很好吗?”
陈望娣说,她没想到,当时的闲聊今天竟然变成了现实.虽然一开始还是有点犹豫,但想到捐献器官是丈夫遗愿,她点了点头,最终同意了.
捐献的器官拯救了3位重病患者
4月7日傍晚,陈望娣和其他亲人一起签署了《器官捐献登记表》.4月7日21点27分,夏功昌抢救无效,心脏停止跳动.半小时后,医生成功从他体内摘取了1个肝脏、2个肾脏.
夏功昌的肝脏当晚急送李惠利医院,抢救一位患乙肝硬化、肝癌复发的51岁男性市民,23点33分开始手术,8号凌晨6点手术成功,目前患者在监护病房观察,情况良好.
两肾急送鄞州第二医院,抢救了一位45岁的镇海女性患者和一位37岁的温州男性患者.接受移植手术后的两位幸运者目前生命体征稳定.
宁波市红十字会秘书长王小平说,夏功昌的大爱捐献挽救了3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重症患者.
昨天上午,象山县红十字会在象山殡仪馆组织举行了夏功昌遗体告别仪式.亲属、象山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红十字志愿者等30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帮助亲属办理了夏功昌身后事宜.
妻子最大心愿是找到肇事者
夏功昌去世后,陈望娣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她说,自己很不幸,这几年,家里迭遭变故,先是公公去世,然后她生了场重病,花去了家里六七万块钱.去年下半年,她从象山回老家,负责带两孩子,丈夫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和顶梁柱.
陈望娣是个个性坚强的人.现在,她要照顾两孩子,还有60多岁的婆婆.记者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她却说,自己还这么年轻,怎么好意思依靠别人.
“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早日找到肇事者,让他给我一个说法.”陈望娣说,来宁波时,女儿对她说,一定要把爸爸带回来.丈夫去世了,肇事者却逃跑了.
陈望娣说,现在警方正在全力侦查此案,目前已经找到了肇事者妻子,她相信警方最终会给她一个圆满的答复.
⑨ 写捐献器官的感人故事作文300字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事。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老大爷养了一条狗,老大爷就是是它的父亲,小狗很爱吃粉条,于是老大爷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粉条”。
有一次,粉条出去玩,被人们误认为流浪狗,打晕了粉条,老人闻讯赶来,把粉条抱回家,老大爷抱了它四天四夜,粉条竟奇迹般的醒了过来从这以后粉条再也不跑出去了。
可是近几年来,老大爷被确诊为瘫痪,老人无儿无女......由于行动不便,他只能一次买好几天的事物,有一天老人像往常一样坐着轮椅,带着粉条出去买菜,没想到,粉条竟拉起老大爷跑了起来,从那以后,老大爷就天天出门。有一天,老大爷指着路,把它带到超市买菜,老人不进去挑,让售货人员帮着拿出来,这时粉条则趴在超市门口等着,第二天,老大爷还没给粉条说要去哪,粉条就拉起他,来到了超市门口,粉条是多么聪明!它拉老人那么多次从没有一次闯过红灯。粉条还拉他去逛公园。在老人看报纸时,它就趴在地上不动,等老人看完后它才跟主人玩,多么懂事的小狗!
老人说,他想用后半生的时间写一些有关动物的故事。纸费由老人的一个朋友提供,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写的:
有一个盲人和他心爱的导盲犬,一同来到天堂门口,天使说,天堂只有一个名额,另一个人将要掉下地狱让他们两个赛跑。导盲犬跟着主人的步伐,慢慢地走,离天堂门口只剩一步之遥的时候,主人下令让导盲犬停下。天使想:这个主人真自私。主人能看见了,他看着爱犬的脸,看了好长时间,主人下令,快速前进。就当导盲犬踏进天堂的那一霎那,主人掉下了地狱,导盲犬,赶紧追上了主人,他们一起掉下了地狱......天使从一开始就错了,这两个灵魂是连在一起的。
故事还有很多,但是老人与爱犬之间的感情是天长地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