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词人苏东坡的故事中老道的招待态度从什么到什么

词人苏东坡的故事中老道的招待态度从什么到什么

发布时间: 2020-11-22 17:30:08

❶ 苏东坡的故事中老道人招待苏东坡的态度

你是说这个故事吗?
苏东坡苏东坡在黄州时,有一天,诗兴来了,做了一首赞佛的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好诗。苏东坡写好了这首诗,自己反覆吟哦,觉得非常满意!这时,他想起了好朋友佛印禅师来,他想禅师如果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大的赞赏一番,甚至会拍案叫绝。于是,他立刻把那首诗抄在诗笺上,用信封封好,叫佣人送去长江南岸的归宗寺,给佛印禅师看。
黄州在长江北岸,要到对岸的归宗寺,必须渡江。现在,我们趁苏东坡的佣人搭船过江的时候,来研究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稽首”,是顶礼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说,天是人所尊敬的,而佛陀更为天所尊敬,所以佛陀被称为“天中之天”。
“毫光照大千”,是说佛陀的慈悲道德的光芒,遍照于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里面,有很多星球,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成一个大千世界。
“八风吹不动”,这是一句精警动人的诗句,也是全诗的中心,最为要紧。“八风”,是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大智度论》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违,能鼓动物情。”这八种是人生成败得失的总和。称颂赞美,名誉利禄,跟各种快乐的享受,是谁都会陶醉的;普通一般人,每逢这些好境乐事,都会感到瓢瓢然!而遇讥嘲诋毁,则怒形于色;逢逆缘苦境,则忧戚于心,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一个人,居然“八风”都吹不动他,这人是谁?就是佛陀。
“端坐紫金莲”,这是说佛陀诸惑已尽,众德圆备,故能不被外境所摇动,庄严而安稳地坐在莲花台上。
这首诗是在赞佛,同时却又暗含着作者有其超然的境界:他能跟佛陀一样,已达到了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地步。——苏东坡的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这时,佣人上岸了,他赶上庐山归宗寺去。
佛印禅师读到苏东坡的诗时,并不如苏东坡所预料的赞赏一番,或拍案叫绝,反而感到这很需要给他一个当头棒喝;于是,他在那首诗的下端,批上“放屁”两个大字,交给佣人带回黄州。
在黄州的苏东坡,自从佣人去后,便沾沾自喜地在等待着,他满以为佛印禅师看到那首诗时,一定会大大地赞赏,所以他一心一意在等着佳讯传来,好容易等到佣人回来了,他迫不及待地问:“师父看了怎么说?”佣人说:“他没说什么?只在你的诗笺上写一些字,叫我拿回,我不懂写些什么。”佣人说着,便把那封诗信交给苏东坡;苏东坡打开信封,抽出诗笺,看到那首诗的下端,批着“放屁”两个大字时,不禁无明火升起三千丈,勃然大怒起来!连喊“岂有此理?”他再仔细地推敲自己的诗,尽找也找不出那首诗的毛病;他自言自语地责怪佛印禅师道:“我这首好诗,你不懂得欣赏也罢,竟把它当做放屁,你真是太糊涂了!”于是,他决定亲自去跟佛印禅师评理,马上雇船过江,上庐山归宗寺去。
苏东坡的船向南进,他坐在船上,虽然这时江上的清风习习地吹来,可是他这时的心,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再也没有上次游赤壁时的心情,吟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名句了。
苏东坡赶上庐山归宗寺,气呼呼地要找佛印禅师算帐,那知禅师早已吩咐客堂的知客师说:“今天不见客。”苏东坡听了,火上加油,再也忍受不住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三步做两步地一直奔到佛印禅师的方丈室来,他看方丈室的门掩着,正要举手敲门进去时,忽然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端正地写着:
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看到这两句,立刻就警觉了,心里暗暗叫道:“我错了!”
各位!苏东坡错在那里呢?佛印禅师那句话,明明是警告他说:“你说能够不为称讥毁誉的各种境界所动,为什么竟被那区区“放屁”两个字,搞到无明火起,过江来和我评理呢?”这时的苏东坡,深深地感到惭愧,自叹一向对于佛法,只求理解,缺少了真修实行,所以当境界现前时,竟与常人无异,研究佛学的理论而不实践,真是“不行”!因之,当即痛下决心,今后要把所理解的佛法,在日常生活中实行起来。同时,他又深深地感激佛印禅师给他的启示,他觉得有这样的一位诤友,实是人生的大幸!从此,他对佛印禅师,更加心悦诚服了。

❷ 苏东坡的故事对联是什么老道阅后,羞愧满面

相传,有一次,苏轼外出游玩,来到一座寺庙中休息。庙里主事的和尚间苏轼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很冷淡,随便说了声“坐”,又对小和尚说:“茶!”
待苏轼坐下来,交谈后,和尚觉得苏轼才学过人,来历不凡,便将苏轼引至厢房中,客客气气的说道:“请坐”,并又对小和尚说:“敬茶。”
随后,两人经过深入交谈,和尚才知道来客竟是大名鼎鼎的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坐”,让苏轼进客厅,并吩咐小和尚说:“敬香茶。”
休息片刻后,苏轼欲离去,和尚忙请苏轼题写对联留念,岂知苏轼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和尚看后,顿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客来敬茶本是一种表达尊敬、友好、大方和平等的意思,而这位和尚不是不明苏轼的身份,而是不明“茶道”之理,真是尴尬人难免有尴尬事。

❸ 从什么一句中我们能体会到词人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

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
“泛
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
空空蒙蒙的、
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
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两句用典故,
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
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
为花
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

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
1080
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
这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
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
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
“香雾空蒙”写海棠
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
边去了,
照不到这海棠花;
暗示夜已深,
人无寐,
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
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
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
诗人顿生满心怜意:
海棠如此
芳华灿烂,
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
盛放的花儿,
居然无人欣赏,
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
孤寂满怀的
我,
自然无法成眠;
花儿孤寂、
冷清得想睡去,
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
不成,
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
只有我;
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
只有这寂寞
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
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
“只”
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
现在他满
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
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
这是一种
“忘
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
字,
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
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
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
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
放的海棠的明艳了,
那般刻薄寡恩,
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
那就让我用
高烧的红烛,
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
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
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烧”“照”两字表
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
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想在“玩物”
(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
花儿盛开了,
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
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
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❹ 古代诗人苏轼是怎样拿走六样菜的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见黄鸡粥。
士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这里就有六种菜!祝美食开心!

❺ 故事中有两幅对联,比较一下,从中发现苏东坡的态度发生什么它变化

变化就在于苏轼知道了做人应该谦虚一点,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故事,故事原文如下: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一可非议,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识遍”吗?“人间书”汗牛充栋,你能“读尽”吗?未免有点儿“狂”啊!
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天,他拿来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书,盯着这副对联看了好一会儿,不禁摇摇头走开了。苏东坡看在眼里,觉得自己的这副对联确实狂了一点,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笔来,在开头多添了两个字: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❻ 苏轼写浣溪沙时我们从那两句诗中感受到他什么的人生态度

是山下兰芽短浸溪的那首么。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修将白发唱黄鸡。”这句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里书写的是实景,由向西的流水联想到人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水一般都是向东流,这里的水向西,诗人由此而产生了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想法。

❼ 词人苏轼的故事,老道阅后羞愧满面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老道人为苏东坡在对联中写出了他只重衣衫、 名气, 不重道义。

整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年秋天,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庙里游玩。他的衣着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坐”,又吩咐小和尚“茶”。俩人谈了一会;方丈觉得面前的施主谈吐不俗,才华峥嵘,便又恭敬了一回,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俩人又谈了一会儿,当方丈听说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不由大加恭敬,连声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后来苏东坡要回去了,方丈便求字。苏东坡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在白纸上写下:“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香茶。”方丈满面通红。

❽ 苏轼(水调歌头)中表现诗人的复杂心态、主导的人生态度

复杂心态: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态度是乐观旷达的

❾ 我国诗人苏轼,写的一篇诗是答案不止一个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❿ 苏东坡 坐 请坐 请上座的那个故事写了什么

相传当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在一次外游中,路经莫干山,并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相当的冷淡,只是应付地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了声“茶”。

待苏东坡坐下,与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地说道: “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

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轼,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苏轼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 “敬香茶”。

苏轼在客厅休息片刻,就起身拜别老道,这时老道急忙请苏东坡为其留下墨宝留念,苏轼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罢,立刻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不已。

从此以后,这个对子也被后人用来作为警示“势利眼”的典故,并广为流传。

(10)词人苏东坡的故事中老道的招待态度从什么到什么扩展阅读

苏轼爱茶众人皆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与茶和品茗相关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特别是在仕途遭遇连续的打击后,苏轼必须在精神上找到一个支点支撑自己,他不同于李白可以抛开一切的外在影响去纵情山水,苏轼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所以茶成了与之相伴的好友。也成就了苏轼茶香四溢的传奇一生。

苏轼所作的《汲江煎茶》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苏轼为了饮一盏好茶,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的场景。当他取水完毕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茶美自不必说,苏轼坚持认为水也是泡出好茶的重要组成元素。

在苏轼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钟情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童仆不堪每日往返劳顿的辛苦,悄悄在水桶里装上了普通的河水,但却被对水非常挑剔的苏轼所识破。后来,苏轼准备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童仆就无法偷懒了。

此外,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轼足迹遍及各地,从四川到浙江,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在这当中,有关苏轼饮茶的趣事也是层出不穷,最令后人难忘的,莫过于他在莫干山中做出的那“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的千古绝对。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