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6江西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及其主要贡献

6江西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及其主要贡献

发布时间: 2020-11-22 19:37:38

⑴ 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世界文学名著。(各要一个,要概括的)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⑵ 历史文化名人故事收集整理工作应注意什么

《柳公权戒骄成名》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版.他也因此有些骄权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屈原洞中苦读》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王十朋苦学书法》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⑶ 齐国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齐桓公尊王攘夷,管仲与鲍叔牙的知我者鲍叔牙也的故事

⑷ 山东日照的历史故事,历史名人以及历史古迹

一、历史故事

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

相传,古时没有日照城,现今日照城石臼所以东广大海面,原来是一大片陆地,石河县就设在那里。石河县所处的地域,渔有阔水,耕有沃土,是个美丽富庶的地方。可是石河县的人却为富不仁,互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偷盗劫掠随处可见,拐骗杀戮俯拾皆是。

陆上不安,殃及水族。近海龙王深感不安,便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并提议:淹了石河县,另立新城。玉皇大帝一听,不假思索就准奏了,令东海龙王执行。

东海龙王奉旨来到石河县城。这一天,时逢石河县大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东海龙王便化作一个卖油的老头,设摊叫卖:“卖油啦,一葫芦头半斤,二葫芦头四两。”他这么一喊,马上围上一大群人。

这时一个小孩走过来说:“老爷爷,你这样卖不折本了吗?”东海龙王心想:石河县还是有好人的。龙王此时收了摊子,把那个小孩叫到身边说:“孩子,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我告诉你一件事,三日内,这里将是一片汪洋大海,你若是看见县衙门口的石狮子眼红了,立即往西北方向跑。记住了,千万不要回头。”孩子听了,很吃惊,他把龙王的话记住了,天天到县衙前看那石狮子。

再说东海龙王把到石河县考察的情况向玉皇大帝做了汇报,玉帝听说石河县好人坏人都有,不知如何处置。还是太白金星主意多,他建议玉帝降旨,让石河县的土地神,火速把石河县善良的人家查访清楚,然后托梦给他们,让这些好人避开水祸,把坏人都淹死。

这天夜里,石河县善良诚实的人家同时做了一个梦,让他们三天之后跟着一个小孩跑。大家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各自做了准备。

到了第三天的下午,那小孩又到县衙门前,见那对石狮子眼睛红了,便按照卖油老头说的,拔腿就往西北方向跑。就听后面狂风呼啸,海浪咆哮,电闪雷鸣,就像在屁股后面追赶他一样,他也不敢回头拼命地往西北跑。

当跑到一个山岭上时候,风停了,浪静了,他回头一看,偌大的个石河县不见了,成了一片汪洋。大家聚拢在山顶,往东望去,只见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映红了大地。大家对着红日欢呼雀跃,庆幸躲过了一场劫难。从此,这些人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变迁兴废,建立了一个新城。因为大难以后,时逢红日东升,人们就把这个新城叫做“日照城”。

二、历史名人

1、姜太公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

2、吕母

吕母(?—18年),女,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人。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领导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吕母作为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点燃反抗王莽反动统治的火炬,率领大军打破县城,杀死贪官。天凤五年(公元18年),因病去世,起义军归附“赤眉军”。

三、历史古迹

1、孙膑书院

孙膑书院亦称九仙书院,靴谷书院,坐落在九仙山游览区内,仓敖岭西麓抱犊峰下,始建年代无考,相传此为齐国军事家孙膑聚徒讲学之处。

2、定林寺

始建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寺南北长约95米,宽52米,总面积494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向后左右展开,东西两旁对称,依山势向后逐级升高,现已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⑸ 襄樊历史文化名人及事迹.....

襄樊历史名人与中华石文化
李 念
襄樊,因著名的古城襄阳与隔汉江相望的古埠樊城合称而得名,这里地灵人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遐尔闻名。其中有五位历史名人为中华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是:卞和、米芾、庞蕴、米万钟、诸葛亮。
卞和
卞和(约公元前768年——公元前688年)是春秋时代楚国荆(今襄樊南漳)人,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镇金壤坪村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楚厉王,厉王使玉工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也使玉工鉴别,仍说是石头,武王又以卞和有欺君之罪,而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其璞而哭于荆山之下,三天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吾非悲刖(断足)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狂,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壁”,并封卞和为零阳侯。《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卞和的“和氏之璧”,从楚厉王时献宝,文王时命名为“和氏璧”,并将“和氏壁”奖给功臣昭阳,到:赤山失宝、张仪蒙冤、缪贤买璧、赵惠文王抄家抢璧、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其上、将“和氏璧”精制成传国玉玺、命名为“传国宝”,后经各代封建王朝争夺,直到民国为止,共经历了2670年。可以说,这应该是中华赏石史上经历最扭折、经过的帝王最多、演绎的故事最多、内涵最丰富、价值最高的一块石头。
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米芾自称楚国后人,因而别号“米襄阳”。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好洁成癖,从不与人同用手巾等物;爱石成癖,并创立了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赏石鉴别理论,即“透、露、瘦、皱”(指对太湖石的鉴赏)。
自《宋史·文苑传》和宋代杜绾所著我国第一部石谱——《云林石谱》至今,近千年来,几乎所有关于赏石方面的书籍,都对米芾赏玩奇石的轶事有所记载,皆为人知,勿需赘述。国内外的赏石家,只要提起米芾,无不敬之、仰之。
与此同时,在中国书法史上,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起,被称为“宋四家”。苏轼称米芾的书法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超妙入神”、“当与钟(繇)王(羲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画也很高妙,他自谓其画为“心画”,笔随心到,信笔为之。他变古创新,妙意师真,超出笔墨蹊径之外,“一洗万古凡马空”,首开“云中山色,四面峻厚”之画风,终于“颠”出了一座旷古绝伦的“米氏云山”。试想,如果米芾不“颠”、不拜石,不从石头上得到一些感悟,他能在书画艺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吗?
庞蕴
从笔者手头上现有的资料来看,庞蕴的生卒年代不可考,襄阳城南十五公里处的“庞居洞”据说庞蕴夫妇在此居住过。其它的笔者了解不多,但在甘肃省清水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被称为“中国一绝”的“庞公石”正因为他而名扬天下。
相传,唐代湖广襄阳居士庞蕴,经仙人点化,教其在“一口饮尽西江水”处修行。一日,庞蕴游至上邽(今清水县)小华山,见一条小河绕山而过,山上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山下小溪碧澈,潺潺而过,其景妙不可言,似仙人所示之景,遂问牧童:“此为何地何水?”牧童曰:“此乃小华山,山下西江水(今牛头河)。”居士顿悟,便在小华山结庐隐居,广结善缘,临终时把聚宝盆扔进峡谷,以济天下,顿时变成深绿致密、温润如玉的宝石,“庞公石”因此而得名。“庞公石”也叫“庞公玉”。在我国,以人而名的石种尚不多见,作为同乡和后人,笔者实在是为庞公高兴。
米万钟
米万钟,(公元1570年—1628年),字仲诏,号友石,书画家,按察使、太仆少卿。米万钟虽然不是在襄樊出生的,也没有在襄樊干过什么事,但是他与襄樊有割不断的血脉关系,因为他是米襄阳的第十六世嫡孙。明万历三十六年授六合县令,《六合县志》称其“仁明慈惠,兼水镜慈母之心,有石癖,似南宫(米芾),其书画亦妙绝一时,时有邢、张、米、董之称,又云南董北米。”
六合雨花石之所以闻名于世,应归功于米万钟,米万钟任六合县令时,簿书之暇,觞咏于灵岩山,见溪中文石累累,诧为奇观,于是命人广为收集。《六合县志》载:“邑令所好,风行景从,源源而来,多多益善。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他不仅藏石、赏石,还画石,编有《灵岩石子图》。由于明代万历年间在六合县出现了采石热,南京才形成了雨花石市场。
诸葛亮
对于襄樊人来说,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诸葛亮对襄樊的影响和为襄樊作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本地人”。他从13岁随其叔父诸葛玄避乱襄阳到27岁被刘备请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们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天才的军事家、伟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经济家,是名高万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于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师”。《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志》、《襄阳记》、《水经注》等典籍均有记载。不过,诸葛亮“玩赏石头”的方式不与人同罢了。他玩赏的石头是:
抱膝石。青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就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是一个有作为,不同凡响的人物,他在古隆中躬耕苦读之余,经常坐在一块岩石上抱膝长吟,后人将这块石头称为“抱膝石”。历代名人多有对此石的诗作或楹联。
梁甫岩。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他常到在隆中草庐西侧的一块大青石上引吭长吟,抒发情怀,后人为不忘前贤的这一雅致情趣,遂将此石称为“梁甫岩”。
棋盘石。作为杰出军事家的诸葛亮,对棋文化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古隆中隐居时,经常和他的岳父黄承彦、朋友徐庶、庞统、石广元、崔州平、孟公威、马良等人一起在草庐对面的乐山上下棋切磋棋艺,从中领悟布阵争战的奥妙。此石上面的纹理如棋路一般,纵横交错,排列有序,还有楚河汉界。
以上三块诸葛亮曾经“玩”过的石头,除棋盘石外,其余二块在明朝时即分别形成了“隆中十景”之一。可惜的是,以上三个重要的遗迹性文物景点,分别在1963年和1968年修筑襄阳至南漳、尹集至泥嘴的公路时被炸毁。
石枕。诸葛亮在古隆中隐居时,睡觉用的是石枕头。出山后,这个石枕头就留在了古隆中。
卵石垒成八卦阵。当年,诸葛亮离开襄阳前往四川的途中,在长江边聚集卵石,垒成闻名于世的八卦阵,纵横棋布,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景、杜、死、惊、开,每时每刻变化无端。一方面作为军事操练使用,更主要的阻止了东吴大将陆逊的进攻。所以后人有诗赞扬说:“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奇才列石尽玲珑,锐比精兵十万雄”、“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诸葛亮把石头“ 玩活了”,“玩”成了十万雄兵。
以上五位历史人物,都与襄樊有着割不断的关系,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荆山脚下献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头的名将——伍子胥
著名辞赋家——宋玉
更始帝——刘玄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东汉文学家——王逸、王延寿父子
襄阳大名士——庞德公
足智多谋之士——蒯越
襄阳大族——蔡瑁
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
蜀汉名臣——马良
智计之士——马谡
有才干、性狷狭的将军——杨仪
以果烈著称的大将——廖化
家庭藏书之最的长史——向朗
都亭侯——向宠
向后主刘禅建议立诸葛庙的尚书——向充
襄阳侯——习郁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 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
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杜审言
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韦睿
恢复大唐社稷的宰相——张柬之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诗圣——杜甫
《枫桥夜泊》诗作者——张继
诗人、思想家——皮日休
与李清照并称的襄阳女词人——魏玩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
明朝状元——任亨泰
白莲教八路兵马总指挥——王聪儿
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
辛亥革命义士——杨洪胜
共进会第三任总理——刘公
中共鄂北第一个党小组的创建人——程克绳
第一任襄阳党团特支书记——谢远定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吴德峰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
《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

⑹ 音乐文化名人事迹

中新社佛山六月二日电 (孙建驹 曾令华) 记者二日从广东南海区西樵镇政府有关部门获悉,日前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等联合主办的“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巡礼图片展览”,黄飞鸿落选广东历史文化名人,而其徒弟林世荣(绰号“猪肉荣”)则入选。

在“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巡礼图片展览”中,上起南越王赵佗、下迄广东音乐家吕文成,荟萃了在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经济、艺术等方面对广东文化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百一十六位名贤,其中既有上流人物,也有基层百姓,一些民间手工艺人以及武术家也被列入其中。

据了解,共有六位武术名人候选人,最终陈享和林世荣入选。陈享是蔡李佛拳的创始人、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的幕僚;而林世荣是清末武术家,黄飞鸿的徒弟,在民间有“猪肉荣”的绰号。

而作为南派武术代表人物、一代武林宗师的黄飞鸿却没有入选。相关人士解释说,黄飞鸿的故事大部分是民间传说,有史料记载的事实很少,本着对历史严谨的态度,黄飞鸿落选“广东历史文化名人”。

南海区西樵旅游办副主任欧美萍对记者说,黄飞鸿是南海西樵岭西禄舟村人,清未民初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是广东近代武林界传奇人物,落选广东历史文化名人确实让人感到意外。

据了解,近年来南海西樵旅游部门从品牌形象、传播和管理三个方面着手,全力推介黄飞鸿的南狮武术品牌,并建设了黄飞鸿狮艺武术馆,在南海西樵山连续举办了七届“黄飞鸿杯”狮王争霸赛。

对黄飞鸿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多、真实历史少这一事实,南海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西樵镇政府从一九九六起年先后到南海西樵、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广泛收集黄飞鸿的有关资料,并于一九九八年出版了《南海黄飞鸿传》。该书选择了黄飞鸿徒弟林世荣、徒孙朱愚斋和妻子莫桂兰等人士回忆黄飞鸿的文章。

由于黄飞鸿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只是市井中一名武术界能人,他的事迹无正史可供查考印证,加上门徒遍布世界各地,众说纷纭,把史实与一些武林轶事混作一团。该书出版后有史学家认为“人物真实、故事杜撰。”

二00七年是黄飞鸿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南海西樵旅游部门正着手请文史专家、武林界人士和黄飞鸿后人、门徒编写《黄飞鸿正史》,尽量还原其历史面貌,《正史》还将作为今后有关黄飞鸿影视片的拍摄参照资料,以及旅游历史文化书籍出售。

⑺ 关于中原的历史名人故事历史文化

岳飞,张仲景,张衡,张巡,杜甫,老子,庄子,吴起,范蠡,吉鸿昌,崔琦。。。。。多了去了

⑻ 关于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的认真的小故事

王羲之小时候,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⑼ 祖籍是襄垣的历史文化名人

连楹
连楹(1354——1402),字子聪,号栋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县)人,连楹以“专于职守,事君无二心,护法可断头,耿直忠烈”着入国史,同尚书暴昭以潞安“双忠”载入方志。

襄垣县著名人物 (5张)

羊舌赤
羊舌赤,字伯华,春秋时晋国人,代父秩扁佐中军尉。其食采于铜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称铜鞮伯华;“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就发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赞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难乎哉!”
赵襄子
赵襄子即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
豫让
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襄垣人,为晋卿智瑶家臣。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张良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⑽ 潍坊有哪些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最好多一点。

1、冯惟敏,明代散曲、戏曲作家。著有诗文集《冯海浮集》、《石门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4卷,以及杂剧《不伏老》、《僧尼共犯》。

冯惟敏降生在其父冯裕直隶晋州的任所,后,随父由晋州移南京,由南京迁甘肃平凉,由甘肃转贵州石阡,在其青少年时代足迹已漫游大半个中国。冯裕为正德进士,深知读书甘苦,因此不论是冗杂的公务之余,还是在劳顿的旅途之中,都亲自把教冯惟敏弟兄的学业。

2、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潍坊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3、王寿彭,字次篯,潍县西南关人,清末状元。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在家乡读书,后应科举考试,在县、府试中名列案首。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年仅二十七岁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进士馆”学习法政。

4、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

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

5、公冶长(前519—前470),又称公冶氏,名苌,字子长、子芝。汉族,春秋时齐国人(一为鲁国人),今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国君主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