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① 寓言故事中的四字词语有那些
寓言故事中的四字词语有:画蛇添足、井底之蛙、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刻舟求剑
② 写出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并写出出处
叶公好龙——《新序·杂事》
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
杯弓蛇影版——《感事》
揠苗助长权
——《孟子·公孙丑上》
鹬蚌相争——《燕策》
画蛇添足——《齐策》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
草木皆兵——《晋书·苻坚载记》
一箭双雕——《北史·长孙晟传》
口蜜腹剑——《唐书·李林甫传》
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
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
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
黄粱一梦——《枕中记》
盲人摸象——《大般涅盘经》三二
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
③ 成语故事 鸡鸣狗盗 寓言故事的成语
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汤问》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亡羊补牢——出自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杯弓蛇影——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不得要领——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传》抛砖引玉——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尔虞我诈——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班门弄斧——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大笔如椽——出自《晋书·王珣传》打草惊蛇——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雕虫小技——出处《隋书·李德林传》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④ 寓言故事的成语....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吴王要攻打楚国,不准别人提意见。一个官吏的小孩子对吴王说:我在园子里打鸟,看到一只蝉在树上饮露水,却不知道后面有一只螳螂正要捕捉它;螳螂要捕蝉,却不知道后面有只黄雀正要啄它黄雀要吃螳螂,却不知道有人正在树下要用弹弓来打它。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不看后患。吴王听了就决定不打楚国了。
这个故事适合五个以上人表演,除吴王外,演员男女不定。不过既然是古时故事,对道具和服装就有一定要求了。
这个故事我们曾经演过,效果相当好,在此推荐给你。
⑤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鹬蚌相争"出于<<燕策>>,( )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⑥ 来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一、刻舟求剑
白话释义: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处:《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翻译: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二、守株待兔
白话释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朝代:汉
作者:王充
出处:《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翻译:就像守株待兔一样;藏身于破置的小路
三、画蛇添足
白话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处:《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四、叶公好龙
白话释义:比喻说是爱好某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
朝代:汉代
作者:刘向
出处:《新序·杂事》叶公好龙
翻译:据说古代有个叶公,非常爱好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上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到叶公家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五、狐假虎威
白话释义: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狐假虎威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⑦ 像叶公好龙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4、井底之蛙[jǐng dǐ zhī wā]: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5、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⑧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这样的例子,三个,谢谢!
买椟还珠,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塞翁失马是一个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⑨ 跪求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等
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汤问》
画蛇添足——源于《战国策》
掩耳盗回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答知》
亡羊补牢——出自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杯弓蛇影——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
不得要领——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骞传》
抛砖引玉——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尔虞我诈——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班门弄斧——出自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大笔如椽——出自《晋书·王珣传》
打草惊蛇——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雕虫小技——出处《隋书·李德林传》
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