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文言文故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故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0-11-22 23:53:54

A. 寓言故事(文言文)带寓意和意思

典故
[编辑本段]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史记· 楚世家》所载原委略祥:“楚柱国昭阳,将兵攻齐,陈轸适为秦使,齐往见昭阳曰:人有遗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请遂画地为蛇,索先成者独饮之。车人曰吾蛇先成,举酒而起曰,吾能为之足,及其为之足而后成,人夺之酒而饮之。曰:蛇固无足,今为之足是非蛇也。”
寓意
[编辑本段]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明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发音
[编辑本段]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
[编辑本段]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
[编辑本段]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法
[编辑本段]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例
[编辑本段]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编辑本段]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反义词
[编辑本段]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谜
[编辑本段]


原文、注释、译文
[编辑本段]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战国策·齐二》

①祠(cí)——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②舍人——贵族家里养的门客。卮(zhī)—— 古代盛酒用的器皿。 ③相谓——互相商议。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疑问词,怎能,哪能的意思。 ⑦遂——于是就。 ⑧亡——失去,得不到。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

B. 一篇文言文小故事(30-60字)意思

去村里许,有古树,广盖及亩。吾辈小童,尝嬉诸此。忽一日,有机声隆隆,大树倾折。或言专,将移诸大属邑,以备森林城市之选。后数年,未得树之所之。
意思是:离我们村不远,以前有一棵古树,特别大。我们一帮小朋友曾经在那里做游戏。有一天,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大树被连根拔起。有人说,要移栽在大城市里,为了他们申报“全国森林城市”。以后好几年,我并没有搞清楚大树到底弄哪儿去了。

C.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

1、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2、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4、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5、引婴投江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6、齐人偷金(利令智昏)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译文:

齐国有个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来,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卖金子的地方,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人,眼睛里只有金子。"

寓意:利欲熏心的人往往会丧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来。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7、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孰,哪一个。是,这,这个。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8、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提示]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9、叶公好龙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10、割席分坐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除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除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不停如故,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D. 文言文中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古文里,故事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E. 故事,,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1、旧事,以往的事情。
《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
2、旧业,原来的职业。
《商君书·垦令》:“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2、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汉书·刘向传》:“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 宋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桧乃厉声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清钱谦益《南征吟小引》:“上方临遣授钺,如晋公故事,伯应(袁可立子)其将有雄篇丽句继退之而作乎,余将泚笔以和焉!”
3、典故。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语僻难晓。”
4、花样。
《红楼梦》第六一回:“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閙起故事来了。”
5、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为表现人物性格有因果联系的、展示与主题相关的生活事件。
《红楼梦》第一回:“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
6、文学体裁的一种,属于口头文学,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较大作用。
7.用一句话概括来讲,故事,就是以前的事,这个事可能是真实的事,也可能是虚构的事。
最长的短篇故事集是《聊斋志异》
8.故事,即是已故的事。
9.故事亦可理解为:不为人知的秘密。当人们把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揭破之后,就变成了故事。
故事,就是大家广为流传的事情。
10.故事告诉我们,岁月流逝,每个人都会失去最初的光鲜亮丽。

F. 文言文中“故事”的意思

文言文中故事是旧事的意思。现代文中故事代表演义,网络上故事成了段子。

G. 文言文/翻译,成语故事/典故,寓意/解释/是什么意思

【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
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
【郑人买履】出自哪里?
出自《韩非子》
【郑人买履】词语辨析:
【郑人买履读音】:zhèng rén mǎi lǚ
【郑人买履的近义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郑人买履的反义词】: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
【郑人买履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郑人买履】如何造句:
1、至今,不相信自己,只按教条办事,像郑人买履的人还大有人在。
2、你可真是郑人买履的典型啊。
3、真的不得不说,很多顾客买衣服都是郑人买履。
4、《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5、在生活我们应该随机应变,千万不能犯郑人买履的错误。
6、因为俺是文化人,学过郑人买履的故事。
7、后来人们根据这个笑话引申出“郑人买履”这句成语,讽喻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
8、现在的人,都像是郑人买履,永远记得的是那把度尺,而不是拿脚去试。
9、你可千万不要学郑人买履。
10、我们做事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千万不能像郑人买履一样。
【郑人买履文言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白话文翻译】:
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成语接龙:
郑人买履→履足差肩→肩背难望→望风披靡→靡有孑遗→遗珥堕簪→簪笔磬折→折胶堕指→指山卖磨→磨穿铁鞋→鞋弓袜小→小鸟依人→人情之常→常胜将军→军法从事→事与愿违→违天害理→理屈词穷→穷而后工→工力悉敌→敌惠敌怨→怨天忧人→人云亦云→云蒸霞蔚→蔚然成风→风起云布→布裙荆钗→钗横鬓乱→乱作胡为→为国为民→民胞物与→与世推移→移东就西→西食东眠→眠思梦想→想入非非→非我族类→类聚群分→分别门户→户枢不蠹→蠹国嚼民→民穷财尽→尽诚竭节→节外生枝→枝词蔓语→语重心沉→沉著痛快→快意当前→前襟后裾→裾马襟牛→牛刀割鸡→鸡骨支床→床上施床→床上叠床→床上迭床→床下牛斗→斗鸡走犬→犬马之疾→疾声厉色→色飞眉舞→舞文弄墨→墨迹未干→干名犯义→义海恩山→山中宰相→相得益章→章甫荐履→履舄交错→错落参差→差三错四→四海飘零→零敲碎打→打滚撒泼→泼天大祸→祸福之门→门可罗雀→雀角鼠牙→牙白口清→清宫除道→道合志同
【郑人买履】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寓意:
这个故事是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的人。告诉我们:要根据事情的变化去处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规。事情变了,处理的方法也要跟这变。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人。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

H. 成语故事/出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意思

【成语】故事情节/典故出处(原文),文言文翻译(现代文)。
举例:【刻舟求剑】
典故: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故事:楚国有个人在摆渡过江中,佩戴的剑掉落水中了,于是他在船旁落剑处划了记号说:‘剑是从这里掉落入水中的。’等船停止后,可从这个记号处下水找到剑的。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现代文:楚国有个人在摆渡过江中,佩戴的剑掉落水中了,于是他在船旁落剑处划了记号说:‘剑是从这里掉落入水中的。’等船停止后,可从这个记号处下水找到剑的。(船已经行走了,但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以这种方式找剑,不是自我欺骗吗?)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