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什么不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成语故事
没有“什么不什么干”的成语,“()()()干”的成语如下:
非意相干版 非意:意料之外;干:冒权犯。意外的无故冒犯。
共枝别干 比喻一个教师传授下来的但又各人自成一派。
河落海干 比喻一点不剩。
精明强干 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口血未干 古时订立盟约,要在嘴上涂上牲口的血。指订约不久就毁约。
口燥唇干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埋头苦干 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Ⅱ 什么什么什么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专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属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Ⅲ 什么的成语成语故事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Ⅳ 什么什么不什么的成语
含‘不’字的成语:
坐卧不宁 同“坐卧不安”。
坐卧不离 谓时刻相随。
坐卧不安 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因忧愁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坐树不言 《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因以“坐树不言”、“坐树无言”谓功高而不自矜。
坐视不救 坐视:坐着看。见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坐在一旁看着不去援救。
坐立不安 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坐怀不乱 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坐不重席 坐不用双层席子。比喻生活节俭。
坐不窥堂 端坐不斜视,专心一意。
坐不垂堂 垂堂:近屋檐处。不坐在堂边外面,怕掉到台阶下。比喻不在有危险的地方停留。
坐不安席 席:坐席。形容心中有事,坐立不安。
遵而不失 见“遵而勿失”。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罪人不孥 〖解释〗孥:妻与子女的统称。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罪不胜诛 〖解释〗指罪大恶极,处死犹不足抵偿。
罪不容诛 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罪不可逭 罪责不可逃避。
足不逾户 见“足不出户”。
足不履影 比喻循规蹈矩。
足不窥户 同“足不出户”。
足不出门 同“足不出户”。
足不出户 脚不跨出家门。
自信不疑 相信自己,绝不怀疑。
自强不息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自命不凡 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自愧不如 弗:不。自己惭愧不如别人。
自救不暇 〖解释〗解救自己都来不及。指无力再帮助他人。
自顾不暇 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自负不凡 〖解释〗自恃高明,不同寻常。
自不量力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自不待言 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锱铢不爽 犹言分毫不差。
趑趄不前 趑趄:迟疑不敢前进。形容犹豫畏缩不敢前进。
孳孳不倦 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不懈 同“孜孜不怠”。
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孜孜不怠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孜孜不辍 同“孜孜不已”。
着三不着两 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这里,顾不到那里。
捉摸不定 估量不透。捉摸:猜测,预料。
卓然不群 指超出常人。
卓荦不羁 谓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
卓乎不群 同“卓尔不群”。
卓尔不群 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谆谆不倦 恳切耐心地教诲,不知疲倦。
惴惴不安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壮心不已 壮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
祝不胜诅 谓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
逐物不还 谓沉湎于世俗。语本《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猪狗不如 猪狗 : zhū ɡǒu 1.猪与狗。 2.詈词。谓人下贱如牲畜。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细尝。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实则无所收获
诛求不已 见“诛求无已”。
骤不及防 谓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
周而不比 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众寡不敌 众:多;寡:少;敌:抵挡。少数敌不过多数。
终始不渝 〖解释〗自始至终,一直不变。
忠贞不渝 贞: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渝:改变,违背。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忠不避危 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职守,不回避危险,
中立不倚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中看不中吃
置之不理 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置之不顾 置:放着;之:代词;顾:照管。放在那儿不管。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 〖解释〗犹言诸侯百人不如天子一人。
质而不野 〖解释〗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质而不俚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至死不渝 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
至死不悟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至死不变 纛:到。到死不改变(现常用在坏的方面)。
至当不易 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
指不胜屈 指:手指;屈:弯曲。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形容为数很多。
指不胜偻 见“指不胜屈”。
只字不提 只:一个。一个字也不谈起。比喻有意不说。
只重衣衫不重人 指人势力,看人只重衣着。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解释】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示例】~的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比喻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动。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 【出处】【解释】比喻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动。【示例】【故事】
只骑不反 见“只轮不反”。
只轮不返 只:一个。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
只轮不反 见“只轮无反”。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直言不讳 讳:避忌,隐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直认不讳 直截了当承认,毫不回避隐瞒。
执意不从 执:坚持。从:依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他人。
执迷不醒 犹执迷不悟。
执迷不悟 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执迷不误 形容坚持而不觉悟
执迷不返 亦作“执迷不反”。犹执迷不悟。
执迷不反 见“执迷不返”。
执法不阿 阿:迎合。执行法律公正无私,不屈从权势。
执而不化 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脂膏不润 比喻为人廉洁,不贪财物。
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知止不殆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知无不言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知情不举 〖解释〗举:检举。了解情况而不揭发。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知命不忧 识天命者无忧虑。
之死不渝 同“之死靡它”。
政令不一 〖解释〗发出的命令不统一。形容军务或政务混乱。
正言不讳 〖解释〗说话爽直,毫无忌讳。
真人不露相 〖解释〗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
真金不怕火炼 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真金不怕火 〖解释〗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真金不镀 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用不到装饰。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贞不绝俗 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
招架不住 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战无不克 见“战无不胜”。
战不旋踵 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
债多不愁 债欠多了反而不忧愁。比喻困难成堆,认为反正一时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诈奸不及 犹言十分奸诈。
诈痴不颠 谓假装痴呆。
曾不惨然 竟不觉得惨痛。
贼心不死 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造恶不悛 作恶事而不肯悔改。
皂白不分 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糟糠之妻不下堂 〖解释〗糟糠: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不要遗弃共过患难的妻子。
遭遇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时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家不造 遭:遇到;造:成。原是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指遭遇家中不幸的事。
遭际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逢不偶 谓不遇合时机。
赞叹不已 已:止,完。连声赞赏不止。
赞声不绝 〖解释〗连续不断地称赞。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
赞口不绝 见“赞不绝口”。
赞不绝口 不住口地称赞。
在所不惜 决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价)。
在所不辞 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 【出处】【解释】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示例】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只是小心便是。(《水浒》第二十八回)【故事】
再不其然 犹言再不然。
殒身不恤 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远水救不得近火 〖解释〗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水解不了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水不救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远水不解近渴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远亲不如近邻 指遇有急难,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帮助。
远垂不朽 永垂不朽。
远不间亲 〖解释〗间:离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的事。
源源不绝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
源源不断 〖释义〗形容接连不断。
原封不动 原封:没有开封。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誉不绝口 不住地称赞。
遇人不淑 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欲速则不达 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速不达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欲罢不能 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郁郁不乐 郁郁:心里忧愁,苦闷。形容愁闷不乐。
郁郁不得志 〖解释〗郁郁:忧伤、愁闷的样子。因自己的抱负志向不能施展而忧郁苦闷。
玉石不分 比喻好坏不分。
玉不琢,不成器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语焉不详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语不惊人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与众不同 跟大家不一样。
瑜不揜瑕 见“瑜不掩瑕”。
瑜不掩瑕 瑜:玉的光彩,比喻优点;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比喻优点遮盖不了缺点。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有志不在年高 年高:岁数大。指年轻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纪大。也指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山名,在今山东。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眼前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有条不紊 【解释】紊:乱。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有过之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有过之,无不及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游移不定 游移:犹豫。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游荡不羁 游乐放荡,不受拘束。
犹豫不决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优游不断 〖解释〗指处世迟疑,没有决断。
用之不竭 竭:尽。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勇者不惧 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永志不忘 永远记住,不遗忘。
永垂不朽 朽: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永不磨灭 永远不会消灭。
饔飧不继 饔:早饭;飧:晚饭。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形容生活十分穷困。
饔飧不济 同“饔飧不继”。
饔飧不给 一日三餐不能自给。形容穷苦。明·朱国帧《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转大冶主簿,故苗地,长吏多不乐往,代行令事,多方抚恤,尽却例金,锱铢无所取,至饔飧不给,部民有馈白粲者。”又参见“饔飧不饱”、“饔飧不继”。
饔飧不饱 饔:早饭。飧:晚饭。终天吃不饱。形容生活十分贫困。《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况且民穷财尽,百姓饔飧不饱,没闲钱去养马骡。”亦作“饔飧不继”、“饔飧不给”。
雍容不迫 〖解释〗形容态度大方,从容不迫。
影形不离 形影不离。比喻关系密切。
应接不暇 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隐忍不言 把事情蒇在心里不说。
隐忍不发 亦作“隐忍不言”。克制忍耐,不向人发泄、透露。
引而不发 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殷鉴不远 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阴魂不散 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起作用。
意想不到 料想不到,没有料到。
谊不容辞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Ⅳ 自什么不什么的四字成语故事
1、自认不讳
zì rèn bù huì
【解释】讳:隐讳。直截了当地承认,一点也不回避隐瞒
【出处】清·无名氏《六部成语·刑部》:“自认不讳。”
【结构】补充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2、自视不明
zì shì bù míng
【解释】自视: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不明:看不清楚。指单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则看不清楚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结构】紧缩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3、自是不彰
zì shì bù zhāng
【解释】自是:自以为是;彰:明晰。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结构】紧缩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4、自强不息
zì qiáng bù xī
【解释】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5、自命不凡
zì mìng bù fán
【解释】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出处】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娄县沈童者,年甫冠,习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长虹之概。”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贬义。用于自以为不平凡而实际上平凡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6、自救不暇
zì jiù bù xiá
【解释】解救自己都来不及。指无力再帮助他人。
【出处】唐·杜甫《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今残孽虽穷蹙日甚,自救不暇,尚虑其逆帅望秋高马肥之便,蓄突围拒辙之谋。”
【结构】补充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处境
7、自信不疑
zì xìn bù yí
【解释】相信自己,绝不怀疑。
【出处】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十分自信
8、自负不凡
zì fù bù fán
【解释】自恃高明,不同寻常。
【出处】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宁癸丑岁直宿崇文院……梦觉时禁中已鸣钟,平甫颇自负不凡,为诗记之。’”
【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清高
Ⅵ 人有是什么成语故事
悬梁刺股 东汉孙敬。 4; 晋代孙康,抓紧时间读书,直到月光不见为止,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1,再坚持读书。 3,头一低。 战国苏秦、凿壁偷光 西汉匡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 马上就清醒了,借用壁缝里透过来的邻居的灯光读书,用绳子把头发绑在房梁上、随月读书 江泌就拿着书随着月光一边移动一边看书,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绳子就会把头皮扯痛了、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使自己清醒起来,便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5。 6,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 2,没钱买灯油,一打瞌睡,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韦编三绝 孔丘读《易》
Ⅶ 什么人不卷成语
【成语】:诲人不倦
--------------------------------------------------------------------------------
【拼音】:huì rén bù juàn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示例】:圣人说:“~”,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近义词】: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Ⅷ 什么是成语故事中的成语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