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故事梗概200字
Ⅰ 活着读书笔记200字
活着读书笔记
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尼采
福贵富贵,期许中应当是大福大贵,命运的终点却是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既丢了福,也少了贵。第一次接触《活着》冲着“葛大爷”去的,荧屏那倾情的经典塑造在让人折服“葛大爷”那演技的同时也被剧本深深的震撼。一本小说读下来,内心充斥着波澜、愤怒、绝望,可最后发现谁也没有错,而又平静安详。这一切,都是梦,一场醉不了又醒不过来梦魇。
小说的标题是《活着》,可是每一个情节,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言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死亡历来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海子的世界中,死亡是华美无上的精神升华。而余华先生将死亡与生活的琐碎相结合,与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与经历相结合,在历史的潮流中,谁也逃不过死神无时无刻的笼罩。如果说海子的死亡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追求,那么,余华先生在小说中塑造的死亡意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经历的。战乱、三反五反、文革、医疗事故、病故、意外事故,永远也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一个会先来。故事已经如此悲凉,可冥冥之中谁又能逃过命运的安排。夕阳下与老黄牛作伴的福贵,那为微微一笑之后云淡风轻的讲出这些故事,给了一个最好的答案,在极度的痛苦中,他的精神已经解放了。命运如刀,但是微笑依然会很迷人,这种微笑叫豁达,一篇以死亡为主旋律的故事因此而彰显了活着的意义与价值。
福贵的不幸是上天注定的,但是家珍他的坚忍却是自己的选择。年轻时候的福贵好逸恶劳,气死父亲败光家产,可家珍不离不弃;中年福贵被抓去当兵,柔弱的家珍独自抚养着孩子等待福贵的归来;当生活稍微的可以看到一丝希望了又是一次次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即将离去的那一刻,他一遍遍的对福贵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原来,家珍的这一辈子他从来没有怨恨过,尽管那么艰辛,她从未抱怨与放弃,在她身上将我国传统女性那相夫教子、吃苦耐劳、忠贞不二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她所要的幸福很简单,爱人与孩子在身边,生活每天都充满着希望,可是这一点权利也被上天剥夺了。她的命运原本有很多变化,但她选择了对爱的责任与坚守,活着因此而更加铿锵有力。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在不断开拓未来的过程中,那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那些我们曾经深爱的,那些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都有可能在前进的过程当中慢慢的丢失。活着最好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本身。当爱人离去的时候不作践自我,当梦想渐行渐远的时候不放弃努力,当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我们活着的责任。也许意外明天就会到来,但是今天的我们仍然得充满着希望。那些在我们生活中所出现的磨难,也许此时会感到很艰难,但是在生命漫长的历程当中,本身是微不足道的。活着,就要坚强;活着,就要勇敢;活着就要充满着无限的乐观。
今天有风有雨
妈妈为你晨钟中装上了一壶水
嚷嚷着种在地里的希望
爱的人永远在守护你和远方
明天没有意外
忧伤的窗口夏风自来
没必要向虎狼低头
没必要恐惧已知的结果
活着,点亮心中的火光
Ⅱ <<我为什么活着>> 200字 初中作文
我是个马大哈式,有一天,我还没做完作业,就去找同学玩。回来时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只见书桌上课本、练习本乱七八糟,文具盒里的东西到处都是。我吃惊地看着这一切,而书桌上所有的东西视我如无物,象着了魔法一样自已动起来、吵起来、打起来,我好奇地看着它们......橡皮指着铅笔说:“写呀,看你写得快,还是我擦得快。”
铅笔不服气地在课本上、练习本上跑来跑去,一会儿走猫步,一会儿蹦蹦跳跳;一会儿划个圈,站在圈中亮个相,一会儿画个大厦,在大厦中逛逛。
橡皮紧追其后,累得满头大汗,把课本、练习本擦得一块黑一块白。
而课本、练习本气得大叫,说铅笔划痛了它,说橡皮弄脏了它。它们想躲进书包里去,却被尺子挡住去路,而小刀则击打着塑料文具盒,为铅笔加油鼓劲。
当铅笔把整整二本书和三本练习本跑了个遍时,橡皮累得瘫下了。这时,小刀说:“铅笔老弟,过来,让我给你按摩按摩,等会儿再比。”说完,左一下,右一下,把铅笔削得尖尖的,而橡皮还在那里拍打身上的灰尘。
尺子等得不耐烦了,拍打着桌子大叫:“快点、快点、开始第二场比赛。”
“慢!”突然,一个低沉而洪亮的声音说道。大家寻去,却是钢笔在说话。钢笔说:“你们太不象话了,你们看看把新书新练习本弄成什么样子了,主人把我们集合在一起是为了学习,不是让我们来玩的。”
铅笔说:“他还学习呢,有时拿着我在墙上画,脏了墙不说,还经常弄痛我。”
小刀说:“对,上课时他还用我在课桌上刻字呢,根本不爱护公物。”
橡皮说:“他学习不认真,写不了两个字就用我去擦,还念念有词,什么咚擦擦、咚擦擦,还吐口水在我身上,说是用了口水,擦得更干净。恶心死了。”
尺子说:“就是,他不用我去量尺寸,却用我与同学打架,他高兴了,痛的却是我,好几次差点折断了我的腰。”
这时,课本、练习本哭得稀哩哗啦的。“你们和主人一样,就敢欺负我们,不为我们画上美丽蓝图,却乱涂乱画。”
钢笔说:“唉,主人是不对,但是你们更不对。我们能看着主人这样下去吗?我们能自暴自弃吗?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帮助主人好好学习。今天,我们先休息,明天再商量商量。”
大家齐声说好。钢笔、铅笔、橡皮、,格尺、小刀回到了文具盒,课本、练习本排着队走回了书包。
我见此情景,突然觉得鼻子酸酸的......
Ⅲ 活着的意义小故事200字
法国一个来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自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活着就是幸福。
天黑了,你还记得我吗?
Ⅳ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200字
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可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个个悲剧就此诞生,出生在富贵家庭的福贵并没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富贵,他的人生还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着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贵。想来也是警醒我们每个人:今天你所拥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紧,明天也许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满意请采纳哦
Ⅳ 我为什么活着 200字 初中作文
- -,估计是老师一时兴起,或者你们惹老师了,才让写的吧- -,我自己写一篇吧,你是犯错误了?还是好学生,告诉我,我帮你写一篇
Ⅵ 余华《活着》内容概括
内容概括: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6)活着的故事梗概200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说《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Ⅶ 余华《活着》主要内容250字的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是地主家出身,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经常去城里的一家妓院吃喝嫖赌,而且,由于他的丈人是城里一家米行的老板,他竟经常要一个妓女背着他上街,每次从丈人的米行经过,"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敬礼:‘近来无恙?'",然后便"嘻嘻笑着过去了",其品行之放荡堕落可见一斑。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里包括田地、房产的全部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全家一夜间从大地主沦为了穷人,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一生的农民生涯。
不久,福贵的母亲生病了,他拿了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医生。可是在城里发生了意外: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辗转两年,最后他被解放军俘虏并释放了,他"跟着解放军的屁股后面"过了长江,回到了家乡。这时,他的母亲早已故去,女儿凤霞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了聋哑人。母亲死前还一遍一遍对他的妻子家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每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后,福贵买了一头要被宰杀的老水牛,也给它取名叫"福贵",一个人平静地生活下去。他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他这样尝尽人生百味的老人,在晚年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
看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不禁感到了一种震撼,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也感到了主人公与命运抗争时不屈中透着的一种伟大的平凡——福贵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得革命的大道理,但是他对生活的挚着、对亲人朋友的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而他自始至终也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芸芸众生之一,但作为一个人,他是伟大的。
作者在这本书的韩文版自序中对他的这篇作品作了很好的诠释。他写道: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回忆自述的角度,让主人公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另外,虽然小说中没有散文、诗歌中华丽的辞藻——而这也是有主人公福贵并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背景决定的,所以也正恰恰符合其身份——但在描人状物、情节安排等方面同样可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底。泪水似乎成了全篇的线索,有悲伤的泪,有绝望的泪,有喜极而泣的泪...由于泪水几乎是均匀地分布于整部小说,与欢喜交加,使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福贵总是每每过了几年幸福生活的时候,就会有厄运到来一次。
总之,我认为《活着》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作者将内心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渗透于人人熟悉的社会生活之中,使读者在读书的同时,便仿佛自己成了福贵,与他同甘苦、共患难,仿佛亲身经历了他的一生,也同时感受到作者注入其中的深厚的情感。故事的年代背景虽然从解放前夕一直到文革之后——算来大概应到20世纪80年代,跨度较大,不过并未使人感到历史前进、社会变迁的浩浩荡荡,而只是借福贵的一生将这段时期作了个缩影——因为这毕竟不是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想传递的也并非是社会历史方面的信息,所以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那便是曲解了作者的意图了——不过我们也不必担心,作者的笔实际上并未误导读者的目光。
Ⅷ 求余华的《活着》的简单评价200字左右的,网上抄的也行!急!!!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Ⅸ 《活着》的主要内容200字
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小说中的主人公徐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9)活着的故事梗概200字扩展阅读: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此书在当当网上获得接近满分的评分,是不可不读的余华经典着作。
创作背景: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Ⅹ 电影活着讲述了什么故事 200字
《活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活着》,长篇小说,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公徐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此书在当当网上获得接近满分的评分,是不可不读的余华经典着作。
评价
美国《西雅图时报》2003年11月28日:能塑造一个既能反映一代人、又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人物,堪称是一个罕见的文学成就。作家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也许做出了两次这样的成就。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地、优美的、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毁人的生活。
美国《明星论坛报》2003年10月12日:余华这部划时代的家族悲剧《活着》,你只要读到一半,就已经确信它是不朽之作了。换而言之,《活着》是一部经典。主人公福贵和他的家庭与西方读者似乎相隔千里,又仿佛近似邻里,最后甚至成了一家人。
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经将福贵塑造成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美国《华盛顿邮报》2003年11月2日:《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和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得小说超出了常规。
美国《明星论坛报》2003年10月12日:余华的风格简洁而有力,直达人心。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叙述看着老人和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同样召唤者读者。
美国《合众国际社》2003年8月9日: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其冷静的风格使得读者与富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临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会黯然落泪。悲剧都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位作家甚至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书》。
美国《亚洲书评》2003年9月6日:《活着》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也朴素。余华的力量就在于他的人物塑造和描写方式:要让读者自己去窥视那些生活与他们如此不同的人物的心灵,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小角色和风景描写,也是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来了。
法国《快报》1994年5月28日:老农民福贵遇到一位游客,并由此回想了自己的国旗……这对那永恒的中国时代老百姓生活的成功描写正是得益于中国新浪潮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余华。
法国《世界报》2008年5月9日:人们还记得余华的小说尖锐、有思想,如《活着》或《许三观卖血记》。他擅长于描写进退两难的心理,把主人公置于历史的风口浪尖,他是位有抱负的作家,喜爱驳斥和间接描写。他既有海明威又有司汤达的风格。
法国《文学杂志》2008年5月:余华因为《活着》而家喻户晓。人民评价他细致又不失幽默,他在另一种生活中从事牙医的职业。
法国《义务报》2008年7月12日:作为医生,余华放弃了牙医的电钻而投身于写作中,因为一系列翻译而闻名于外,其中《活着》这部新现实主义小说……余华在创新上给予了我们后奥运中国的希望。我们的中国片有重复对我们说,这个四十八岁的同志没有展现中国最美好的一面。对极了!但是这也是文学从“无产阶级专政”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了。
卢森堡《卢森堡日报》2008年6月25日: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我们从法译本《世事如烟》、《古典爱情》、《在细雨中呐喊》,特别是1994年在法国出版的《活着》认识了余华。《活着》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人生。他跨越了中国从国民党到毛泽东的时期。这是余华第一次这部小说来讲述这个人在一个很长时期内的命运。
西班牙《埃菲社》2010年5月10日:余华在《活着》中描绘了来自中国南方的贫苦村庄的农民为了生存的斗争。这部跨时代的作品写了中国这个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亚洲巨人的故事……余华的小说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经典之作。
西班牙《阿贝赛报》2010年5月10日余华在《活着》中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全貌……它以福贵的口吻讲述了二十世纪中的中国史……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