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留下五千言故事概括
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名家有留下著作吗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著作:《公孙龙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作品:《韩非子》
道家: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作品:《吕氏春秋》
农家, 小说家
医家:代表人物:扁鹊
兵家。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网络上有嘛
http://ke..com/view/6580.htm?fr=ala0_1_1
㈡ 老子为什么留下道德经
在公元前485年,关令尹喜一大早就来守关。他站在城楼上,手搭凉棚望东方——古人有望气之学,若看到紫气,必有贵人至。
不一会儿,果然有紫气从东边飘移过来,渐渐地近了、大了。他赶忙吩咐下属备好酒菜,然后急步走下城楼,虔诚相迎。
来者是一位皓首白须的老者,骑一头青牛,这便是老子。
尹喜见老子虽然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紫气头上飘,朝霞身后照,如此背景画面中的老子,沉静如水,清气扑面,仿若神仙一般。
尹喜大喜!他知道当今世上的智者来了!他要留住老子,让他教授自己学问。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却一时说不出话来。那老子,笑眯眯地看着他,自然如风,沉静如水,他顿觉得自己的这团躁气,遇到老子这股清气,悬殊太大,不觉自惭形秽。
老子和青牛都看了他一眼,见他不说话,就又继续赶路,往关外走去了。尹喜急坏了!是啊,这是清晨啊,又不是黄昏投宿问店的时候,有什么理由拦住人家求教呢?
正懊恼间,尴尬事发生了:老子要过关,却没有带关牒——好!尹喜灵机一动,有办法了!
离开洛阳时匆忙,老子忘了带关牒。没有关牒,不准过关,这是规矩。这正好给了关令尹喜一个机会。《史记》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道德经就从此传下来了 但我们也就不知道老子到底去哪了
㈢ 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之后他的去向如何
首先,我们先要知道“老子出关”的“关”是位于秦豫交界的函谷关。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也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
临洮在哪里呢?甘肃定西市境内,兰州市以南。老子在临洮“飞升”后,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
㈣ 庄子试妻的典故
庄子试妻出自元明时期的宗教宝卷。
原文如下:
庄子休跟随神仙师父修仙未成既回家,在途中遇见观音菩萨变化的年轻寡妇扇坟。询之始知为其夫生前曾嘱其在坟头土干后改嫁。庄子休助其扇干。回家后对其妻田氏说知,田氏斥此女急于改嫁丑行。
庄子想试田氏,即诈作死去,却化作年轻之楚国王孙来吊丧。楚王孙风流调悦,田氏竟欲嫁之。临合否时,“楚工孙”突然患病,需人脑医治。田氏劈棺取脑,庄子复活,田氏羞而自隘,庄子被观音菩萨点化得道。
(4)老子留下五千言故事概括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对中国各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三教自然都想借助庄子庞大的影响力传播思想。
道教由于构建初期并没有重视庄子所以待到玄学昌盛后每意靠拢庄子既遭到佛教非难,指责道教是用百家之书充门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道教宝卷采用了本体垂迹的方式把学教颠倒,既庄子本是神仙被贬凡间吃喝嫖赌样样都干之后被道教神仙点化悟道写成南华经重返天庭,而不是先老庄再有道教。
此现象既展示出了明朝庄学的极大兴盛,同时也呈现出了明朝庄学的兴盛使僧界遭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威胁。而且,从“一时细流及居士辈无斥其非”上看,这亦印衬出了明朝缁流与居士们对《庄子》思想的高度喜爱,并认同“《”南华》义胜《首楞严》之论点。
自此庄子形象经历了嫖客被点化者,试妻被度化者,忍辱负重的间谍儒者,可谓经历丰富多彩。其中试妻说对民间戏曲影响最大,托孤说对学术思想史影响最大,两说至今遗留。虽云写戏不必拘泥于历史记载,但不能与史实相去太远,甚至相反。
庄子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㈤ 老子留下洋洋洒洒的五千言是什么,明天说!
老子西出函谷关,被关尹子所求,留下了洋洋洒洒五千言,传于今世,即为《老子》或《道德经》。
㈥ 老子留下五千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道德经》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㈦ 老子无为,为何留下五千言哲学
呵呵
因为老子他想让世人知道应该无为,但是除了讲话写字之外,他再无其他方式让世人知道【无为乃道】,也就只好破戒留书五千言。所以道德经开篇就云:【道,可道,非常道】。
如同佛陀讲法49年,但是佛陀涅槃的时候,却说49年来他啥也没说。
㈧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
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认出了他,热情地把他请到关上。尹喜亲自打开城楼上的大厅,请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个不停。
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见黄土平原延伸到天际,苍苍茫茫,没有尽头。函谷关地势险要,关外左右都是土坡,夹着中间一条路。路上人来车往,一目了然。
尹喜恭敬地对老子说:“学生仰慕您的道德学问,想拜您老为师。”
老子道:“我已老了,肚子里的那些货色也很有限,而且说话又七颠八倒的,怎么好意思开口教人呢?”
尹喜见他推脱,便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说:“您满腹经纶,如果不留下些东西来,恐怕很难走出这个函谷关的。”
老子知道无法推脱,便接过尹喜递上的笔,一口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老子》的一部书。因为这书上篇开卷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所以又称《道德经》。
尹喜拿起老子刚写好的书稿,认真地拜读起来。老子连忙提醒道:“时候已经不早,请您放我出关。”
尹喜再三挽留老子多住几天,见他不答应,只得马上放行;可心里有些遗憾,因为自己还没有读懂老子的这部书稿,正想慢慢请教呢!
老子终于出了函谷关,骑着青牛扬长而去,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