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时候成长故事300字作文
⑴ 作文《鲁迅的成长故事》
最近我读了《感动中国》这本书中介绍鲁迅成长故事的文章,深受感动。鲁迅是我最敬佩的一位文学家,他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使我惊叹不已。鲁迅之所以能成为令中国人骄傲和震撼文坛的文学巨匠,和他在童年养成的良好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奥格.曼诺所说:“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差别,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使人终生受益,坏习惯将将推入万丈深渊,永远不的翻身,因为恶习像一跟铁链,你一天不去该掉它,她就多缠绕你一圈。而我们应向鲁迅先生一样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做出一份努力。
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少年抓起正如《中国少年说》中所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更不能忘记鲁迅的“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它一直在我脑海中显现,因此我决定做像鲁迅一样的人,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坚持早起,背英语、读语文。楼上总会传来一阵读书声,我的语文、英语成绩也直线上升。我感慨万千[注:
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假如人人都像鲁迅先生一做“时时早,事事早”的人,那么祖国的未来将是多么美好。
⑵ 鲁迅所回忆的家乡300字作文
鲁迅所回忆的家乡
以及快乐的世界,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
鲁迅在这篇小说描写了两个故乡、守规矩”的人。他辛苦麻木的生活着、角鸡,“红的绿的”都有,而且变成“讲道德,而以前充满活力的闰土也变得麻木,那里有迅哥先生童年美好的回忆鲁迅先生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精神变得麻木了,还有海边那“五彩贝壳,也不用身份地位与金钱来衡量友谊。然而成年后的闰土在见到鲁迅先生后。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在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使他们之间变得陌生。”有天真可爱的少年闰土,人与人之间那种不平等的关系,使人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丧失了生命的活力,一个是现在的故乡,我们有最好的朋友。因为在那个年代,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鬼见怕也有,我们生活在新社会里。他们遵循一种传统的道德,丧失生命活力,将他们以前亲密的关系活生生的撕裂了。然而现在的故乡已经变得衰败,观音手也有,这个世界实际是少年迅哥儿美好心灵的反映,人与人之间拥有着真挚的情感:稻鸡、鹁鸪,他的那句“老爷”更是让他们之间的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亲密,我很为他们逝去的友谊感到惋惜、蓝背……”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五彩世界的。读完本书后、凄凉而且是毫无生气和活力的,它压抑人的生命力的,也使鲁迅先生和闰土无法继续他们纯洁的友谊,是少年的他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一个是过去的故乡。过去的故乡是一个美好和谐,丧失人与人之间温暖情感的世界,他有一副“紫色”的圆脸。那里有“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个“现实的故乡”是一个精神分离,对鲁迅的态度转变得很大,同时也很庆幸
⑶ 鲁迅的魅力300字作文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名人,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中大放异彩,拥有无穷的魅力,鲁迅的魅力。而我却被一个伟大的故人—鲁迅深深吸引。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新青年》杂志主编,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的魅力还体现在他对后人的影响。鲁迅所说的五十四句话被列为名言,当后人在重新品味时,鲁迅的话语朴实通俗,但意味深远,耐人寻味。往往他的话颇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借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来做比喻。现在,全中国共有六座鲁迅纪念馆,两座以鲁迅名字命名的院校,还设立了鲁迅文学奖,奖励在写作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鲁迅的魅力还有一部分体现在个人品质上,小学生作文《鲁迅的魅力》。鲁迅是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爱憎分明的人。就像他自己所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对待反动政府的态度坚决,毫不示弱,用犀利的笔触来发起攻击。而对待穷苦大众,却十分和善。大方,为他们的悲惨生活而难过。 鲁迅留给了人们无数的回忆,他也将他的精神传递给了他的读者。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观察,鲁迅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他笔下的没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当鲁迅逝世后,无数的名人为之叹息。正如郑振铎所言:“鲁迅先生的离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热忱的朋友”。 鲁迅的魅力是无法抗拒的,他的人生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也正是他的魅力,引领着一位又一位文学的爱好者向写作生涯的颠峰前进。
⑷ 鲁迅的故事300字左右
(一)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中国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决不甘受外人凌辱、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鲁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后来又由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而得到升华,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时代内容。他无私无畏,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鲁迅逝世以后,上海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和悼念活动,上海民众代表在他的灵柩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旗帜。“民族魂”枣这正是中国人民对于自己伟大代表的最中肯贴切的评价。
(二)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我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车胤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资料,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⑸ 鲁迅生平作文3oo字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支持创办《越铎日报》.1912年初,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⑹ 鲁迅的故乡里的那些事300字作文
许多不经意的时候,美好就如昙花一现般在你的面前华丽绽放,你能做的只有将这份美好静静收藏在心中,直到永远。
盛夏的天总是那样蓝盈盈,透着清爽。院子里的花儿开得正盛,透着沁人心脾的味道。我在房间里倚着窗欣赏这并不闷热的午后。由远而近匆匆忙忙的脚步声打扰了我的闲情逸致。我暗暗地想,是谁呢?接着便听见父亲的声音。哦,是回来取东西的。母亲正在屋里忙活,听到熟悉的声音,抬起了头,眼角余光扫到了桌上的公文包,笑着摇摇头,便拎着包出门去递给父亲。在接过包之后,父亲又急急出门去,我在窗门边笑着这冒失的父亲。
这时母亲突然叫住将出院子的父亲,走到他面前,娇嗔道:“你哦,为什么总那么冒失,一个大人了,出门忘带包,连鞋带散了也不知道。”母亲说着慢慢弯下腰帮父亲系鞋带。父亲像个做错事的大男孩一般不好意思地扰了扰头,抿着嘴笑了一下。温润的风夹着院子里清雅的茉莉花香轻轻拂过,透着仲夏的味道。空气中竟满是这浓郁的香,草木泥土清新的味道。树叶儿在树上轻轻拂动着,花儿也微微轻柔地摇曳着,似乎都不忍心打扰这美好的画面。阳光透着树叶的间隙,斑驳的射在地上。母亲绑好鞋带,缓缓起身,望着父亲,顽皮地笑了一下,伸手摘下飘落在父亲头上的树叶。父亲笑着摸摸头抬手将母亲鬓边垂落的几缕碎发拨回耳后,映在母亲脸上的是少女般羞涩的笑容,还有脸上淡淡的红晕。茉莉的花香沁人心脾,装点着美好的画面。真希望时间就定格在这一刻,美好就停驻在这一瞬间。这便是幸福的永恒吧,我扬起了明朗的笑容。
或有你一句我一句的拌嘴,但更多是这样相濡以沫的陪伴,爱情在他们之间已经延续成了亲情与守护,像茉莉一般久久绽放,清香如常。幸福就在这一瞬间美丽绽放化为心底的永恒。
⑺ 关于鲁迅的作文300字段
鲁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切真实的感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弥漫着封建黑暗的气息,那个污浊的社会,不但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普通的“受众”,反而成[]为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作家,就像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之中的阿廖沙一样。
起初,面对日益衰微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和孙中山一样在学医,就在快学成时,鲁迅先生才真正意识到:想要救国,光凭身体上的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思想上唤醒民众,自由的束缚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缚。从那以后,鲁迅先生便弃医从文,真正开始从思想上让民众觉醒。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有无数的人因鲁迅的文章而彻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图让鲁迅先生“碰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依然拿起笔,坚定不移的写着,即使前方有无数的暴风雨,他也会说“:我所走的路,为的是全中国的人民,,他们不了解我,我没有怨言,我坚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对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在为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在现我的眼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欣赏他的作品,对他的作品,无论何时,我都是满怀期望地去阅读,在他的作品中,我时刻感受到那一种对于文学的热爱。如果说文学创作是鲁迅的生命,那么他的对于文学的热爱,就是控制它整个生命的灵魂,假如当初鲁迅没有放弃学医,可能到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觉醒!
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在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记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伟大贡献。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个人;还有一个以笔为武器的普通作家;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革命家,鲁迅。
⑻ 朝花夕拾中鲁迅童年生活经历
鲁迅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是幸运的。祖父是京官,周家有四五十亩水田,生活阔绰与贫穷远离。更重要的是,周家是个书香世家,全家上下弥漫着书香气氛。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藏书很多,不光是经典国学,科举专用书,连插画小人书到名著小说等都包罗在内。
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中,不少藏书也令酷爱阅读的鲁迅读得如痴如醉。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欢的好玩的书,几乎什么都有。他的家里有钱、有地、有佣人,鲁迅作为小少爷无需担忧生计,大量丰富的藏书更是为他铺好了人生之路。
童年的鲁迅是自由快乐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了。在百草园中,鲁迅无忧虑,每天以鸟兽为友,花草为伴,激发了他对大自然的那份浓厚的热爱;在迎赛神会上,乡村特有的新鲜有趣的繁盛活动,又让鲁迅了解了许多社会知识﹙虽然是迷信活动﹚;
在与长工家的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鲁迅又学到了一些生产知识,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旧社会阶级压迫、剥削的事实,这些对鲁迅成长中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了生活在最底层农民的艰辛及愚昧思想的根源。
然而,在封建家庭里生活的鲁迅又是可怜的。“学而优则仕”,“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是封建家庭教育的准则。当他进入三味书屋读书时,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严肃刻板的私塾先生,呆板单调的教育形式,严重束缚了小孩子的身心发展。
回到家中,鲁迅的父亲虽不是封建顽固派,却认为读书——科举——做官才是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强制孩子读死书,死读书。鲁迅七岁起,就开始读《鉴略》,常年被关在“牢笼”似的家里,强记、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过着一种几乎与外界隔离的“牢笼”生活。
父亲虽然爱他,但完全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甚至抑制孩子爱玩的天性。即使在过年神赛会临行前,也不忘让鲁迅背上二三十行的《鉴略》,以至父亲下令强迫背书如梦魇一般令鲁迅讨厌。
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复杂的家庭,多变的命运,才形成了鲁迅坚毅果敢性格,塑造了他深刻的思想。我虽然羡慕他拥有百草园那方乐土,羡慕他出生在拥有藏书丰富的书香世家,但更庆幸自己生活在平等、和谐、自由的社会中,享受着科学、多元、幸福的教育生活。
(8)鲁迅小时候成长故事300字作文扩展阅读:
《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创作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写作时间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⑼ 我认识的鲁迅小时候作文
鲁迅故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鲁迅是哪里人吗?啊!我知道了,是绍兴人。鲁迅12-16岁是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他的老师叫寿镜吾,是鲁迅的爸爸请来的。本来鲁迅是坐在中间的,因为下课时鲁迅的同学太吵了,鲁迅就跟老师说我要换位,所以鲁迅就坐在东北角的位置。有一次,他爸爸生病了,他用家里最好的东西换了钱去给爸爸买药,迟到了,老师看见了就很严肃地说:“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没有吭声,就在自己的木桌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他就再也没有迟到过了。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玩的地方,现在那里种着很多马铃薯,空气也很好的!古藤爬满了矮墙,好像在告诉我们鲁迅童年的趣事。今天,我在鲁迅故里了解了很多的知识。
⑽ 朝花夕拾中鲁迅的童年趣事300字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
鲁迅喜欢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10)鲁迅小时候成长故事300字作文扩展阅读:
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