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乾隆时候的小故事

乾隆时候的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23 23:18:35

❶ 乾隆三下江南小故事

1、乾隆三下江南时,见一农家大院正在操办喜事,于是他逢场作戏,送上三个铜钱,在礼账桌前出了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他想难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视,无人作答,正在此时一个马童脱口而出:“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众人拍手叫好,连声称妙。

乾隆又来到一个酒家门前,入店饮酒。美酒飘香,开怀畅饮,席间乾隆得知卖唱侑酒的歌女姓倪,于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联:“妙人儿倪家之少女。”此联“人儿”合成一个倪字,乾隆认为难以作答,谁知姓倪的歌女却应对曰:“朋言者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诸字,应对敏捷,对得贴切。

乾隆称赞不已,令赐酒三杯,不料壶中的酒已饮完,只滴数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头看见园中之花,触景生情猛然对出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乾隆南巡时来到白龙寺,当时寺僧正在鸣钟,古刹庄严,钟声悠扬,乾隆顿时诗兴大发。

即令侍从备齐纸笔,挥笔写下“白龙寺里撞金钟”七字上联。随乾隆南下的纪晓岚放声大笑起来。乾隆不解怒目而问:“朕诗虽然不佳,汝岂能当面大笑?”

纪晓岚急忙解释说:“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一句,积年苦不能对,今观此联。恰似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乾隆转怒为喜。

2、乾隆下江南路过遇到一少年,觉得他聪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于先问其名便知叫阮元,灵机一动想到了上联:“阮元何故无双耳,‘阮’与‘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个有拼旁带耳一个没有,本以为会难到少年,谁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联:“伊尹从来只一人” 乾隆大赞。‘伊’和‘尹’字形对‘阮’和‘元’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时期一人名,可谓对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经南通,那时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过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个通州,大清天下竟有两个“通州”,一南一北。便诗兴大发,咏出一副对子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咏完转身叫大臣们接下联,当时没有一个人对上包括自己。

想着想着来到一当铺门口,听见一小侍自言自语哼出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声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听见,“妙哉!妙哉!”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个绝妙的下联吗?后来小侍得到了赏赐,连升三级。这是一说法。

4、当时纪晓岚和其他随驾人员都面面相觑无人能对,乾隆便让当地官员在街上立一牌子,征求下联。牌子竖起好长时间都无人来对,后来多年以后山西泽州府的一书生云游来此看到这一上联, 眼睛一亮,随即对出下联:东当庄西当庄,东西当庄当东西。当地府衙上报朝廷,便赐予了嘉奖。

5、乾隆下江南路过泰山,率领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便对大学士纪晓岚说,联有一联。

爱卿试对如何?乾隆上联说到:“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纪晓岚不加思索心口拈来:“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下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上联“东西南北”四方,珠联璧合,十分贴切。

❷ 乾隆古道的故事

榉根岭古徽道的半山腰处,有一呈“7”形的大巨石,头大脚小,象帽檐对外延伸,来往行人可在岩下避风挡雨,俗称“撑腰石”,也称“宝石”,特别灵气,至今来往行人仍用木棍去撑石。传说,“撑腰石”还是乾隆皇帝亲赐的呢。
相传,乾隆皇帝夜宿榉根岭古徽道岭脚下的河坑村,与房东李老汉谈了一宿趣闻,煞是兴奋,彻夜难眠。翌日大清早,吃过点心,便匆匆赶路。当行至榉根岭古徽道半山腰的无上庵处时,见来往香客络绎不绝,他当心自家身份暴露,顾不得歇脚,一个劲得跑到了“撑腰石”处,七咻八咻得上气不接下气。
说实话,河坑村至无上庵,至少亦有十来里上山路,全是青石板铺砌的台阶,一步一个紧,累得乾隆皇帝一行跑下了马威,个个腰酸背痛,筋疲力尽。此时,乾隆皇帝顾不得邋遢、干净,一屁股坐在石头上,顺手将拐杖靠在“撑腰石”旁,长叹一声:“哎,累死朕也!”。说来也怪,这一坐一靠,不到片刻,乾隆皇帝忽然感到疲倦顿消,周身轻松,宛如腾云驾雾一般,连忙站起身来,兴奋地大声说道:“灵石、宝石!”纪晓岚见皇上高兴得像孩子一般,禁不住“噗哧”一声偷笑,紧接着说道:“皇上,这哪有什么灵石、宝石?把您乐成这个样。”皇上板着脸说:“纪爱卿,这话朕不爱听,朕的话你都不信,还怕朕骗你不成。”纪晓岚连忙答道:“哪里哪里!我是说这里哪有什么灵石、宝石呢?”“嘿,你还不信!方才来时,朕两腿发抖,刚一坐下,拐杖这么一靠,便轻松自如,你说这怪不怪?算不算奇?是不是灵石、宝石?”乾隆皇帝话音未落,和珅急忙上前指着面前的那块大石头奉承道:“对!皇上圣明,这明明就是灵石、宝石,纪大人懂个屁!”纪晓岚冲着和珅说道:“你晓得个屁!什么灵石、宝石?我才不信!”皇上急忙辩道:“不信?不信,朕与你打赌。”纪晓岚偷笑道:“皇上,分明是您刚才劳累过度,一歇下来,突然觉得轻松、舒适。哪有什么灵石、宝石呢。您说打赌,就打赌,哪您说打么事赌?”皇上答道:“好,朕若输了,一口气跑到岭头,你要输了,一天不准抽烟,怎么样?”不提烟倒好,一提烟,纪晓岚的烟隐真的来了,竟鼻子酸酸的、口水直淋。于是,尴尬地笑道:“皇上,您看是否让微臣先抽袋烟再打赌,也好让您多歇会,免得一口气跑上岭头,难啊!”乾隆皇帝答道:“那怎么行,要打赌,就得从现在开始。”纪晓岚无奈中只好坐在乾隆皇帝身边的一块石头上,也将木棍往石壁上一靠,吔,果真灵验,疲惫顿消,不得不信这尊灵石宝石了。于是,他含羞得轻言细语道:“皇上,微臣认输了,你就高抬贵手吧,让微臣抽口烟怎么样?”皇上见状假装一本正经的说道:“那怎么行呢!”和珅急忙上前附和道:“皇上圣明,该罚该罚!”此时,几个仆人见纪大人尴尬的样子,也随着皇上都“哈哈”大笑起来。谈笑中,正好两个挑夫路过,听得乾隆皇帝一行就“灵石、宝石”的争论不休,便放下担子,前来问个究竟。纪晓岚便把刚才的亲身经历细说了一遍,惊得两个挑夫目瞪口呆,半信半疑的试了一试,便发疯似的惊叫起来:“我看到了灵石宝石啊!”。皇上高兴得说:“怎么样?是吧,我看就叫它撑腰石算了。”
后来,“撑腰石”一事,便“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山南山北的方圆百里。乡民们都纷纷前来朝拜,用木棍撑石,以祈祷“宝石”永世不倒,以保佑过路行人腰不酸、腿不疼,保佑地方百姓无灾无难

❸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

乾隆下江南的主要意义:

一、治理长江水患和利用黄河水利,实地勘查,出主意,以利农田灌溉,同时他沿运河南下,查明漕运。

二、为了解农田谷物情况并察看民情。

乾隆在南巡中,一面体察民情,一面思考治水方略。第一次(1751年)经过高邮时,他看到“堤岸高于屋,民居疑地窨”。感叹到“嗟我水乡民,生计惟罟霖”。经过车逻坝时,见到车逻坝泄水尤盛,想到淮水归江,要增加东西湾入江口门,开挖太平河。

第二次南巡时他谋划抽薪之计,就是要预先降低洪泽湖的水位。“百室求宁”是他的愿望,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淮水入江为急办工程,先后连续多年,使淮水入江工程达到盛期,所做的工程有加开董家沟、东西湾三合土滚水坝、开挖太平河、建壁虎二桥、建金湾新坝、降低各坝闸、加宽河道等等,终于使归江口门达到107丈(342米),比康熙时翻了将近一倍,使归江河道具备了排泄淮水的价值,奠定了淮水由里下河归海转向归江的局势,无疑对减轻里下河水患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三次南巡时,乾隆实施了他的所谓“抽薪之计”,就是修订水情调度水则,减少淮水排向扬州的泄量,令河臣恪守此法,终于使里下河赢来20年左右的时间不被水淹。

后来乾隆听说淮扬运河,好久没有挑浚,河床逐渐淤高,不仅有碍漕运船只航行,水大之年还致泛滥,遂传喻两江总督高晋、总河萨载,逐段查看测量,要他们一面组织开挖,一面上报,“不可有惜费之见,致有贻误”。

乾隆下江南的意义:

1、乾隆三下江南时,见一农家大院正在操办喜事,于是他逢场作戏,送上三个铜钱,在礼账桌前出了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他想难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视,无人作答,正在此时一个马童脱口而出:“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众人拍手叫好,连声称妙。

乾隆又来到一个酒家门前,入店饮酒。美酒飘香,开怀畅饮,席间乾隆得知卖唱侑酒的歌女姓倪,于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联:“妙人儿倪家之少女。”此联“人儿”合成一个倪字,乾隆认为难以作答,谁知姓倪的歌女却应对曰:“朋言者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诸字,应对敏捷,对得贴切。

乾隆称赞不已,令赐酒三杯,不料壶中的酒已饮完,只滴数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头看见园中之花,触景生情猛然对出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乾隆南巡时来到白龙寺,当时寺僧正在鸣钟,古刹庄严,钟声悠扬,乾隆顿时诗兴大发。

即令侍从备齐纸笔,挥笔写下“白龙寺里撞金钟”七字上联。随乾隆南下的纪晓岚放声大笑起来。乾隆不解怒目而问:“朕诗虽然不佳,汝岂能当面大笑?”

纪晓岚急忙解释说:“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一句,积年苦不能对,今观此联。恰似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乾隆转怒为喜。

2、乾隆下江南路过遇到一少年,觉得他聪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于先问其名便知叫阮元,灵机一动想到了上联:“阮元何故无双耳,‘阮’与‘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个有拼旁带耳一个没有,本以为会难到少年,谁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联:“伊尹从来只一人” 乾隆大赞。‘伊’和‘尹’字形对‘阮’和‘元’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时期一人名,可谓对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经南通,那时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过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个通州,大清天下竟有两个“通州”,一南一北。便诗兴大发,咏出一副对子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咏完转身叫大臣们接下联,当时没有一个人对上包括自己。

想着想着来到一当铺门口,听见一小侍自言自语哼出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声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听见,“妙哉!妙哉!”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个绝妙的下联吗?后来小侍得到了赏赐,连升三级。这是一说法。

4、 当时纪晓岚和其他随驾人员都面面相觑无人能对,乾隆便让当地官员在街上立一牌子,征求下联。牌子竖起好长时间都无人来对,后来多年以后山西泽州府的一书生云游来此看到这一上联, 眼睛一亮,随即对出下联:东当庄西当庄,东西当庄当东西。当地府衙上报朝廷,便赐予了嘉奖。

5、乾隆下江南路过泰山,率领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便对大学士纪晓岚说,联有一联。

爱卿试对如何?乾隆上联说到:“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纪晓岚不加思索心口拈来:“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下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上联“东西南北”四方,珠联璧合,十分贴切。

❹ 乾隆皇帝有什么故事

故事(一)
春节刚过,年味还浓。乾隆皇帝在宫中觉得烦闷,决定微服出宫散心,当他青衣帽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时,看到街上人们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家家大门贴有对联,内容无非都是求财保平安,歌颂圣恩的,乾隆看了很是得意。就一家家的看下去,不觉来到一家门口,看了这家的对联,就怒气上升:
惊天动地门户;
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先斩后奏
乾隆想,是何等人家如此狂妄,竟敢“先斩后奏”!要找这家人问问。进入这家人的院子,看到园中一个老汉正在晒太阳。乾隆向前寒暄:“老人家过年好啊?”老汉一看来人气宇轩昂,非等闲人物,就急忙让座,问有何事?乾隆说:“我有一事不明白,请老人家解释一下。”老汉点头微笑:“您可问的是对联的事?”“是。” 老汉说:“‘惊天动地门户’,我大儿子是个打更的,夜深人静,梆子一敲,一条街都听得清楚,是不是惊动地门户?”乾隆点头笑道:“这‘数一数二人家’说的有点大了吧?你们家比得上帝王、宰相家吗?他们才是数一数二人家。” 老汉接着说:“我的二儿子是个管粮库的,每天斗进斗出的,都要从‘一斗、二斗……’的数,这不是数一数二人家?”乾隆又说:“这‘先斩后奏’可是目无国法!”老汉不看来人的怒色接着说:“我三儿子是个厨子,每天杀鸡宰鸭,做好菜端上去都要报菜名,这就是先斩后奏!”乾隆听了后哈哈大笑,给老汉道谢后,走了出来。心想:太有意思了,不知还有没有这样的对联,再走几家看看。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故事(二)
书接上回。乾隆边走边看,又走了几家来到一个小破门前停了下来,门上的对联是: 家有万金不算富;儿子五个是绝户。横批:寡人在此乾隆看了心想:人心不足蛇吞象!家有万金还不满足,要多少才算富啊?看了横批不由大怒,称孤道寡这是谋逆之罪啊!进去问问,但是有了上次的经验,乾隆心中虽不高兴,却也没有发火。院中静悄悄的,来到正屋门前,便高声问道:“屋里有人吗?”“谁呀?就来了。”过了好一会儿,门开了出来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婆婆,一脸饱经风霜的样子。乾隆问了“过年好”又寒暄了几句,就把话题引到对联上:“你家有万金还不算富,要多少才算啊?” 老婆婆说:“你说的是对联啊?我告诉你,我有十个女儿,生个女儿叫‘千金’,十个女儿不是‘万金’吗?女儿长大了都要结婚,出嫁时我都要陪送嫁妆,十个女儿都出嫁了,我也赔穷了,这就是‘家有万金不算富’。”乾隆说:“你还有五个儿子呢。”老婆婆说:“俗话讲,一个女婿半个儿,我十个女婿就是五个儿。生的外孙都是随别人的姓,我家后继无人,就绝户了。”乾隆忍住笑说:“称孤道寡可是要杀头的呀!”老婆婆继续说:“女儿都出嫁了,前几年老头子也死了,就剩我一个孤寡老婆子,不是‘寡人在此?’乾隆连连说:“领教了,领教了!”
出得门来,乾隆想: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一个北京城就有这许多新鲜事,天下还不知有多少呢。听说“江南色美,人物多才俊。”何不出去走走看看?由此就萌生了下江南的念头。

❺ 古代清官的小故事 短点

一钱太守
刘宠,字祖荣,东汉东莱牟平人,官至司徒、太尉,其为人清廉不贪,爱民如子。曾感叹:“为官之道,舍一分则民多一分赐,取一文则官少值一文钱!”
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太守,会稽郡比较偏僻荒凉,当地老百姓不断受到贪官剥削,日子过得很苦。刘宠任会稽太守,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治河患身先士卒上堤劳作,视百姓之疾为父母之疾,为官十分清廉,给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汉书》说:“宠治越,狗不夜吠,民不见吏,郡中大治”。
刘宠离任时,有五、六位居住若耶溪山谷中的老人赶来向他道别。他们向刘宠表达越中百姓对他的感激、敬重之情,并每人奉百钱相赠。刘太守再三推辞不受,见其长跪不起,盛情难却,只得从各人手中选一大钱受之。当他出阴山界至西小江时,投钱于水中而去。
清廉爱民的刘宠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称颂和敬仰。据传自刘宠投钱后,投钱地段的江水更加清澈。为纪念这位勤政清廉、为民造福的太守,人们把此地改称“钱清”,把这段江称为“钱清江”(在今绍兴市境内)。并建祠纪念,人称“一钱太守庙”,又在临江建一亭,取名“清水亭”,当地人称“选钱亭”、“一钱亭”。

❻ 关于乾隆的小故事200字左右,大家帮帮忙+++分谢谢你们啊!

一、脚踢乾隆:
清朝乾隆年间,滕县地出了一名武状元,他的名字叫满德坤。

那时国家还怪太平,满德坤虽是武状元,有段时间,既没有挂帅领兵,也没有镇守一方。仅是把守宫门,也就是站岗值勤的低等差事。

常言道,狗仗人势。宫女、太监对满状元都看不起。每当皇帝、娘娘、妃子出入宫门时满德坤站立一边,常受到太监、宫女的喝斥。满德坤一身好武艺,又是堂堂武状元,实在不愿干这样的差使。可是又不能和谁说,更不敢向皇帝提出来,只得窝在心里。

一日,遇到连理大臣,又是老乡关系的刘镛,满德坤偷偷地把不愿把守宫门的事告诉了他。刘镛沉思好久,也想不出好办法。接着又扯起闲话来。当满德坤无意谈起乾隆时说:“当今万岁,夜间入宫,不从宫门出进。因他文武都通,常飞身偷越宫墙,我只能装没看见就算了。”按宫廷的规矩,皇帝每夜宿在哪宫,需告知太监,由太监去安排。可是乾隆既爱众妃子,更眷恋西宫。一夜宿两宫,虽是皇帝,事情传出去,总觉得不太好。为此,乾隆采取偷越宫墙的办法。

刘镛听了乾隆深夜越宫墙的事,对满状元说:“你不想把宫门的法子有了。”接着对满德坤这般如此地说了一遍,满德坤连连点头称是。

不几日,是满德坤深夜值勤,见乾隆轻车熟路又要越宫墙了,满德坤一个箭步赶上,飞起一脚,将他踢倒在地,左手按住他的双肩,轮起右手铁拳就要打。说时迟,那时快,乾隆急忙说:“不要打,是寡人。”满德坤立即双手搀起他,扑通跪在地上:“万岁!奴才该死!”这时乾隆不得不说:“你是好小子,不准声张,恕你无罪。”

满德坤飞脚踢乾隆,乾隆认为他做得对。可对他带来不便,终于一道圣旨,命满德坤镇守边关去了。

二、乾隆皇帝的两个小故事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创下伟业的一位皇帝,他风流倜傥,多才多艺,机智风趣,在民间留下了好多动人的传说。

一天夜里,乾隆一人在皇宫里独自散步,忽听后面有铃铃铛铛的盔甲相撞之声,他心中暗想,他没有令武士随身相伴啊,怎么身后会有如此明显的盔甲相撞之声呢?回头又没有看到有人相随,于是他开口问道:“后面何人?”只听身后不远处有一男子发出雄壮的声音回答说:“二弟云长。”熟读三国故事的乾隆皇帝一听,心中暗想,只有三国中的关羽与刘备之间才会有这样的对话啊!难道我是三国时的刘备托生转世的吗?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二弟关云长的随身保护啊!那么,既然如此,三弟张飞又在何处呢?于是随口又问:“三弟何在?”也就是在问关羽——既然你在这里,那么三弟张飞他在哪里啊?只听后面又有人回答:“镇守辽阳。”乾隆听了,心中有了底。于是,在第二天一大早上朝,他就令人去辽阳请州官进京,他想看看镇守辽阳的三弟张飞是个什么样子,或许要多说一回话叙叙旧呢。谁知辽阳的州官一接到皇帝令他进京的圣旨以为自己犯了什么大罪,吓得当天就自尽了,挺好的一件事就这么做罢了。

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也留下了好多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要属水族讨封这一段。有一次乾隆皇帝乘大船沿大运河下江南,在半途中大船突然间不再行动了。乾隆皇帝就问随身官员:“大船怎么不往南继续前进啊?”随身官员说:“河道被河水中很多的鱼虾蟹阻挡得无法通行。”乾隆问:“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鱼虾呢?”随行官员脑子很灵活,他说:“这是因为皇帝您的声威震四海,高德扬天下,也使水族受感动啊,他们是来向您讨封的,也想得到您的恩宠,求个一官半职。”乾隆一听,心想哪里会有这事。可是既然有人这样夸奖他,也就不好谦虚推辞,他就顺水推舟送个空头人情,对下属说:“传朕旨意:各位水族听了,等到灯头朝下的时候,你们都可以弄个一官半职,耐心地等待啊。”大家想一想,当时点灯,不论是百姓还是皇宫,最好的也就是点蜡烛啊,灯火总是向上的,如果向下,怎么点呢?乾隆皇帝的这一空头支票,还是真的起了作用,当随身大臣们代替水族向乾隆皇帝表示谢恩后,那些拥挤不堪的鱼虾还真就很快地退下去了。河道畅通了,大船也就畅行无阻了。随身大臣们都很佩服乾隆的聪明机智。

❼ 有没有发生在乾隆与和珅之间的小故事

薛福成《庸庵笔记》,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乾隆出巡,仪仗用的黄的伞盖临时找不到,乾隆又着急又生气,手下这些人吓得不得了,因为这有杀头之罪。谁也不敢回答,正在这个时候,和珅说:“管此事者负此责任”。乾隆一看这个小青年很明快回答问题,就注意了他。

❽ 你知道有光关康熙和乾隆时期的小故事吗

------1、智擒鳌拜。康熙是中国历史非常有名的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的一生中,做过许多雷厉风行的大事,对巩固皇权、推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康熙的统治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玄烨年号康熙,是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因为小时候出过天花但却幸运的存活了下来而被选为继承人,顺治皇帝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同时指派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当时只有6周岁,第二年将国号改为康熙。(虚岁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
当时的康熙年幼,朝政大事都是四位辅政大臣处理,而鳌拜是其中最为跋扈的,他爸自己的儿子和亲信都安排在内大臣、大学士、六部上书等重要位置上。而且对于一些重要的国家大事,鳌拜都是在家里做好决定后,再拿到朝堂上宣布,完全无视皇帝的存在。而且只要有跟自己意见不和的大臣,鳌拜都会想方设法除掉。康熙皇帝从小读四书五经,深受皇权思想熏陶,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懂事了,对许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鳌拜一旦决定的事,要是皇帝不同意,他就在终日在朝廷上吵闹,非逼得康熙皇帝点头同事不可。如此傲慢无礼的鳌拜不断地拉拢自己的势力,肆无忌惮。有一次,康熙皇帝想指定一个人当户部尚书,可是鳌拜却想让自己的一个亲信当,只是对皇帝亲自指定的人不好意思驳回,于是,他就下令让这两个同事担任户部尚书,可见,他的权力已经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了,而这是封建社会中皇权思想所不允许的。只是由于康熙一直未亲政,朝廷大权都落在鳌拜手里。在首席辅政大臣索尼死后,苏克哈萨因为和鳌拜有矛盾,被鳌拜诬陷为谋反篡逆,置于死地,遏必隆为了自保,处处附和鳌拜,听从他的支配。尤其是当康熙14岁宣布亲政后,鳌拜非但没有丝毫的归还政权的意思,还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朝廷的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不甘心这样长期受鳌拜的压制,虽然极想制服鳌拜,但是康熙也清楚的看到了鳌拜长期掌握朝廷大全,树大根深,很难对付,而且稍有不慎,走漏风声就会打草惊蛇,反被鳌拜制服。康熙为了制服鳌拜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按当时清朝的规矩,选了一批满族权贵的子弟,表面上是供自己消遣和玩耍的伙伴,因为这些权贵子弟都跟皇帝差不多大,但都体格健壮,腰腿灵活。于是,康熙每天都跟这群少年做相扑游戏,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办事,康熙也毫不在意,照样玩的热热闹闹的,鳌拜见了,很是好笑,心里想这终究是一群孩子,只知道嬉戏打闹。从此更不把康熙皇帝放眼里了。
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鳌拜故意假称自己有病不去上朝,还到处去说自己年事已高,为朝廷出力大半辈子,皇帝应该亲自到家里来探望。康熙听到这话,果然亲自去了鳌拜家里。刚走到鳌拜的卧室,就看到鳌拜手按床沿,十分紧张得样子,御前侍卫见状快步走上前,掀起床席子一看,原来下面藏着一把利刃,此时康熙竟然大笑一声,而侍卫们则横眉怒对,鳌拜更是紧张了,可是却只听到皇上说“刀不离身,这是咱们满族的就习惯嘛,不足为奇啊!”说完就仔细问了问鳌拜的病情,嘱咐他多休息,然后就起身回宫了,鳌拜这才松了一口气。
但是康熙要除掉鳌拜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依然背地里加紧训练权贵子弟,终于在时机成熟后,召鳌拜进宫。不过鳌拜可是号称大清的“巴图鲁”,久经战场,武功了得,而且哪怕是觐见皇上也是刀不离手,几个少年根本不是鳌拜的对手。康熙也想到了,于是在召鳌拜进宫的过程中,他设计了连环计。一是让侍卫以皇帝已经长大了,每次带刀觐见不妥为由,使得鳌拜进入大殿之前就放下武器了。二,对鳌拜坐的椅子做了精心的设计,本是四条腿的椅子被折断了一条腿然后又粘上了,有武功高强的侍卫扮成太监在鳌拜身后帮衬着扶着椅子,以免被鳌拜坐栽了。三,端给鳌拜的茶水是滚烫的杯子,并且也是有扮成太监的侍卫端送。于是当鳌拜结果茶托里的茶杯准备喝的时候,终于被烫到了然后身子一斜歪向椅子断腿的一侧,于是直接栽到地上了,紧接着前后两侍卫就赶紧按着鳌拜大叫“鳌大人摔着了,快来扶救。”于是一群少年都扑向鳌拜,终于将鳌拜捉拿起来了。康熙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鳌拜罪状念了起来,将鳌拜凌迟处死,可是鳌拜挣脱少年露出都是伤疤的前胸后背,细数这些都是为大清打江山留下的,康熙也不禁动容,于是将凌迟处死改为终身监禁,入狱后的鳌拜非常气愤,结果在狱中不到两个月就活活气死了。
久经战场、历经官场沉浮起落的鳌拜终究没有斗过年仅16岁的康熙,从此,康熙收回了自己的皇权,开始了真正亲政的政治生涯。
-----2、祖孙情深
康熙六十一年,爱新觉罗家族中两个最伟大的人物,康熙皇帝和后来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首次见面了。不过弘历当时年仅十二岁,他不可能了解这次偶然的会面对自己乃至对国家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那是康熙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圆明园牡丹台前数百本牡丹开得正艳。雍亲王提出请父皇来家中赏牡丹,老皇帝欣然应允。
长到十多岁,孙子才有机会见到祖父,这在爱新觉罗家中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为康熙皇帝的孙子实在太多了,一共九十七名,政务缠身的老皇帝只见过不到其中的一半。
一见到这两个孩子,老皇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弟弟弘昼没有给皇帝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历却让康熙过目难忘。这孩子相当与众不同。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刚才行礼的时候,皇帝注意到他一举一动既敏捷得体,又不慌不忙,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紧张局促。跟在他身后的同岁的弟弟弘昼就明显拘束很多。 凭着丰富的阅人经验,老皇帝确信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慈爱地招招手,让弘历站到自己面前,询问起他的功课。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经书,从头到尾清晰地讲解了一遍。
一阵喜悦攫住了康熙的心脏。他见过的所有孙子当中,这一个无疑是最出色的。
康熙像康熙六十一年夏秋两季五个多月,避暑山庄中祖孙两人几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离。康熙批阅奏章的时候,小弘历就在旁边磨墨写字。老皇帝时常站起来,走到孙子身边,手把手教他写。吃饭的时候,祖孙两坐在一桌,爷爷不断地给孙子夹菜。甚至接见大臣讨论军国大事,康熙也特批弘历可以留在身边。弘历此时总是懂事地"屏息而侍",大气都不敢出。乖巧的孙子给康熙一生中的最后岁月带来了巨大的欢乐,短短半年之中,祖孙俩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夏天的一个中午,康熙泛舟避暑山庄湖上,弘历正在山上玩耍。远远望见御舟驶来,就满心欢喜地跑下山来。老皇帝见了,生怕孙子跌倒,急忙跑到船头,朝弘历大喊:"慢点跑,别摔了!"祖父焦急的声音深深印在弘历的脑海里,六十年后还在御制诗《晴碧亭忆旧》中提及此事。 在这半年之中,弘历的体育天分也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才十二岁,但是他反应之敏捷,举止之精确,非常人可比。康熙亲自教弘历射箭,弘历也真争气,首次习射就连中五矢,康熙喜出望外,赐给他一件黄马褂。"或命步射,以示群臣,持满连中,皇祖必为之色动。" 弘历初次练习用火枪,教师把一只羊捆在百步之外,他初次试射,就"一发毙羊"。康熙十分高兴。
八月之初,秋高马肥,祖父带着孙子,开始行围打猎。在永安莽喀围场,康熙用火枪击中一熊,大熊倒地良久,毫无动静,康熙以为熊已经毫无威胁,遂命弘历上前补射一箭,以让这个孩子博得"初围获熊"的美名。弘历上马之后,不知为何,迟迟不动。康熙心中有些不高兴。本来这个孩子一直胆子很大,今天见到熊之后怎么害怕起来?康熙在马上高喊:"弘历,怎么不进?"
弘历这才像醒过神来,催马欲进。不料此时那倒地的大熊忽然一个翻身,直立起来,嘴里发出一声怒吼,直奔弘历的坐骑扑来。众人一刹那间都惊呆了,只有康熙反应及时,举枪便射,子弹从熊耳射入,大熊如同半堵墙一样应声仆地。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这件事给康熙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似乎冥冥中有天意,保佑这个不同寻常的孙子。晚上回到帐中,他对随驾的和妃说:"弘历这孩子的命真是贵重!如果他早一点催马过去,熊起马惊,不知道会出多大的事啊!这孩子将来福气比我还大啊。
雍正元年正月十一,雍正皇帝即位后首次前往天坛,举行祈谷大典。还宫后,雍正把弘历召到养心殿,赐给他一块肉,让他吃掉,此外没再说一句话。弘历默默吃掉这块肉,味道十分鲜美,不过分辨不出是什么肉。乖巧的他吃完肉后,也没有多说话,就退了出来。不过此事给了他极深的印象。因为在此之前,不论什么事,父亲对他和弟弟弘昼同是同等对待。而这次只独独召见他一人,并且是在刚刚从天坛回来之后,显然是有深意的。从那时起,聪明的弘历就已经知道自己被父亲默定为太子。

❾ 关于乾隆的小故事200字左右,

乾隆知道自己身边的纪晓岚才华出重。于是想刁难他一下。有一日皇帝召见纪晓岚。对他说:“朕考考你,什么叫做父子,君臣。”纪晓岚他答复到:“父叫子从,子不得不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乾隆马上接话。“好,朕赐你一死。” 纪晓岚先是一愣,后说了一

❿ 乾隆皇帝有什么故事

清代帝王中的乾隆,游山玩水遍及大半个中国,吟诗题字,行围射猎,摆弄古董,无所不好。其父雍正却“秉性不华糜”、“崇俭而不奢”、“日夜忧勤”。究之于史实,他也的确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终日忙于打击政敌,整顿吏治,清查钱粮,筹划军务等等,以至从未远巡,绝少游幸。
满清于1644年入关,传至第四代皇帝乾隆已百年。高宗是清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在位六十年,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死时八十九岁。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康乾盛世”。高宗生前自称“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相传乾隆学其祖父康熙先后亦曾六次下江南巡视。在六次南巡中,有四次到了浙江的海宁县陈阁老处。作为封建时代的“太平之君”,乾隆沉于安乐,习于骄奢,游山水成性,嗜园林成癖,又纵瓷声色,铺张无度,晚年益甚。他六次南巡,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游山玩水,正如他自己所说:“江南名胜甲天下”,正可借南巡之机,“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因此,他与康熙南巡“非为游观”不同,每于南巡前一年,就进行周密准备,指定亲王一人任总理行营事务大臣,负责勘察路线,修桥铺路,葺治名胜,兴建行宫等事宜,南巡中,除皇太后孝圣宪钮祜禄氏、皇后、妃嫔外,另有扈从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章京侍卫,拜唐阿兵丁等二千五百余人,兴师动众,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行进中,陆路用马五、六百匹,太平车四百余辆,征调夫役不计其数;水路则用船一千多只,首尾衔接,旌旗招展,声势显赫。沿途兴建行宫三十多处,供停留歇息。因乾隆讲究排场玩乐,地方官吏自然争相逢迎,献媚争宠、惟恐或后。每到一地,“圣驾入境前一日”,地方官员便专程出境迎接,并准备大量美食佳肴,“以便取用”,甚至差遣猎户,捕捉麻雀野兔等禽兽,以供乾隆随身所带鹰犬食用。尽管乾隆于每次巡行之行,都照例申饬一番,要求地方官吏,“各敦本业,力摒浮华”,“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实际上乾隆对地方官吏的逢迎,不仅默许,甚至奖励。如三十年乾隆奉皇太后南巡,地方官吏以“慈驾临驻旃庐,究不若屋宇之安善”,纷纷葺建行宫,加以修饰。乾隆不仅不予劝止,反而从公项内拨出巨款,凡有行宫处,各“赏银二万两充用”。素以豪华著称的两淮盐商,每在乾隆南巡时,都献纳巨款,供其挥霍,乾隆不仅不予推辞,还称赞他们:“踊跃急公,捐输报效”,甚至特意加恩赏赐。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日,乾隆皇帝南巡,同行的有孝圣宪太后,皇后和自己的令贵妃、庆妃、容嫔、永常在等六人。二月的一天,途经砀山巡察黄河故道南岸,日落西山宿营,乾隆皇帝谕旨,谆谆告诫:满洲风俗,素以尊君至上,扑诚忠敬为根本,自骑射之外,一切玩物丧志之事皆无所渐染。乃近来多效汉人习气,没建行宫,皇上则不住民宅!这时弄得地方官吏目瞪口呆,晚知皇上驾临,不及营造行宫,作了难。随乾隆心腹大臣——京师九门提督和总理行营事务大臣揣知皇帝好悟禅理,禀皇上乾隆,只有足下訾庄(现唐寨区夹堤乡)有寺院庙宇,再搭黄布城和蒙古包帐房,可否?乾隆随口谕:“今夜且在寺宇歇宿一宵。周围三十里以内,地方官员一律朝服接驾,耆民老妇绅衿生监排列跪伏,谢皇上。乾隆升座,故道盐商揣知皇帝好悟禅理,花重金雇人剃了头,充当和尚,大、小和尚入见,请了安,殷勤侍卫。这时丰知县(现江苏)、沛知县(江苏)、砀知县(安徽)早已逢迎进贡美食、土特产品:“丰县的烟、沛县的酒,砀山的酥梨谢花藕”。砀山县令不但早备饭食,夫马等项事宜,并早从訾庄,郭楼选备了驰名酥梨,呈送贡品与乾隆皇帝,说:小官无贵礼应酬,酥梨乃七品县地特产,呈皇上品尝解渴。膳房章京水洗,承恩公德保传随膳单小刀五把,削皮递呈乾隆品餐数口一枚,谕云:“全国进贡果梨不少,此酥梨乃甲天下矣。再为联精选上品,带回京呈贡皇考(雍正)祭品,赏赐郎世宁七十寿辰,酬谢为父‘画鹰、松林、灵芝’恭贺即位。”
从乾隆品尝砀山酥梨后又口谕捎带为皇考进贡佳品,看出乾隆是素以尊君亲上的。所以从略述之中,可看出雍正的确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三十年二月里一天的次晶,起码上千官兵,由大、小和尚合手送程,“老佛爷一路平安!”乾隆:“免。”“阿弥陀佛!”乾隆皇帝四月下旬回京后,为对訾庄寺宇和尚殷切招待,不久便赏银二万两给和尚,扩建庙宇,金粉修饰,更名“皇封阁”。又新建戏楼,配以回廊,甚为壮观。至今当地群众仍流传着乾隆皇帝与砀山酥梨的故事。因为皇帝住过这里的庙宇,吃过这里的井水,所以这里夏季都没有蚊子。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