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名人故事
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原文 翻译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出处:《论语·学而》——春秋·孔丘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节制名人故事扩展阅读
成语:食无求饱
注音:shí wú qiú bǎo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近义词:食不求饱、食不念饱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饮食要有节制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经常是三月不知肉味。但是,正如孔子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于贫,当应正是面对,安贫乐道,坚守心中的志向。因此,“君子食无求饱”即告诉我们君子不在意物质的充盈而重视精神的富足。
⑵ 节制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往往会自食其放纵自已的苦果。〔苏〕米哈尔科夫:《一切从童年开始》
没有德行,任何社会都不能维持;不控制自己的情欲,则任何人也不能保存自己。〔法〕霍尔巴赫:《天神论与道德相容吗》
少年时过于节制会造成老年时的放荡毫无疑问,一个人放弃已曾经历的东西比放弃想象的东西更为容易。〔法〕纪德:《日记》
节操往往并不是由于畏惧、决心或誓言,它更多地是因为缺乏兴趣,有时甚至是厌恶的结果。〔法〕纪德:《日记》
我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如缺少了独身的戒律与禽兽无异——畜牲不知道自制。至于人之所以为人就为了他能抑制自己的缘故〔印度〕甘地:《甘地自传》
心为万事主,动无节则乱,先正其心,其心正于内,而后动静不妄,以率先天下,而后天下履正。〔中〕傅玄:《傅子?正心》
克己之偏之难,当用大壮之力……然而力贵于壮,而工夫贵于密;苦工夫不密切,虽胜于暂,而终不能持于久而销其端。〔中〕张拭:《答乔德瞻》
恕己智常昏,责人言偏巧。日日说他人,反己试一考。灯不自照另有灯,君须晓。〔中〕申颋:《耐欲轩新乐府》
克制自己欲望的人比征服敌人的人更为勇敢,因为最艰难的胜利是战胜自我的胜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君子克己,心洁冰霜。〔中〕阮藉:《咏怀诗?十三首》
有节制的饮食能延长生命,放纵食欲就缩短生命。〔墨西哥〕费尔南德斯?利萨尔迪:《堂卡特林》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但又是胃肠的奴隶。〔俄〕冈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胃病总是由于贪吃。疳积病是上帝派来教育胃的。并且你们应当记住这一点:我们的每一种欲念,甚至包括爱情在内,也都有胃口,不可太饱。〔法〕雨果:《悲惨世界》
⑶ 关于节制的正面名人事例
1、1922年,赴日并在东京的帝国饭店逗留期间,爱因斯坦给来送信的日本邮递员手写了两张便条,充当小费。其中一张上写着:安静而有节制的生活能比始终在不安困扰下追求成功带来更多的喜悦。
2、列宁上大学时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毫无经济收入,在母亲的劝告下他毅然戒了烟,并且终生不吸。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办公室墙上贴上“禁止吸烟”的纸条。有人不遵守规定依然吞云吐雾,他生气地当众撕下纸条说“免得糟蹋规定”。列宁在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时,一位年轻的红军指挥员出于敬慕请他抽烟,列宁谢绝了,并且幽默地笑着说:“同志,你能在战场上和敌人勇敢作战,为什么不能跟吸烟作斗争?”
3、一天,梁实秋先生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熏鱼端上来了,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东西;“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八宝饭”端上来了,大家都猜他一定不会碰,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开心地说:“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淀粉”。
梁大师则笑着说他当然知道,就是因为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吃前面的菜时他才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许多伟大的人,都因为他们节制自己,集中力量在特定的事物上,才有杰出的成就。
4、美国小说《幕府将军》里,以德川家康为原型塑造的那位寅永将军,就是极有节制的典范:他每一次的开销,都在心里拟定一个额度,但是交待下人执行的时候,却总是减掉一半——只有这样节制,才能最后赢得幕府争斗的胜利,事实也是如此。5、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⑷ 因为自己有节制而成功的名人有哪些
1、匡衡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资助匡衡读书。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孙敬
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3、苏秦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4、孙康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5、车胤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