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英模故事小报
❶ 选传抗战历史和英模故事的手抄报怎麼写
画几个这个类型的插图抄几个故事就行了
❷ 英雄模范的小报内容
生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 日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13728.html?wtp=tt
❸ 感恩英模手抄报打开
最近,我细细品读了《人民英模的故事》一书。本书记载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双百”人物的感人事迹。翻开书本,一个个伟大而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从留下“可爱的中国”动人篇章的方志敏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新时期村干部的优秀代表吴仁宝……,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吸引着我不知疲倦地读下去。一个醒目的题目“白芳礼:靠蹬三轮车捐款35万元”跃然纸上,在敬佩地同时我心里产生了疑问:一个蹬三轮车的人竟然有这么多钱?他是不是捐走了所有积蓄?他自己怎么生活呢?这些疑问深深地困扰着我,为了弄清事情真相,我决定读下去。读着,读着,热泪不知不觉顺着我的脸颊流了下来。泪眼模糊中,眼前似乎屹立着一尊神光环绕的雕塑,那就是任劳任怨、爱心无限的白芳礼!那环绕他的正是奉献之光!
白芳礼74岁时回到河北老家,看到许多孩子没钱上学只能在田里干活的情景,他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他下定决心回天津重新蹬起跟了他大半辈子的三轮车,一蹬就是18年。一年365天,他没歇过一天。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昏倒了三轮车上;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时,摔到沟里;他在感冒高烧到39摄氏度时,一边吞着退烧药,一边蹬车……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功夫不负有心人”,省吃俭用的白芳礼靠不辞辛苦地蹬三轮车积赞了近35万元钱,他把这些钱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中小学,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而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他把物质生活压到最低点,却把能量释放到最高度,真是“可怜老人这份心”呀。
白芳礼的事迹感人肺腑,他倾尽所能地把自己的光和热洒向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白芳礼身上有着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希望工程……我们要象白芳礼一样,真切关心他人,热忱服务他人,热忱服务社会。我们不仅要懂得从小事做起,懂得当别人遭遇痛苦和不幸时,竭尽全力地去帮助、救援和奉献。我们还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服务人民,造福社会,并从中体会责任感和幸福感。当我们伸出自己的一双手,捧出自己的一颗心的时候,我们就会和他人心心相印,我们就会和社会紧紧相系,我们就会感到生命的强大,生活的充实,心灵的愉悦,奉献的幸福。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在歌声中行动起来吧!
❹ 向革命英雄学习的手抄报
黄继光 (1930年--1952年)原名黄继广,四川中江县人。1949年参加革命,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代理班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上甘岭战役。由于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他两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荣立三等功。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597.9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被敌机枪火力点压制,前进受阻。危急中,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爆破任务。他勇敢地冲向敌地堡,用手雷炸毁敌几个火力点后,敌一残存的火力点还在顽抗,部队前进依然困难。此时,黄继光身上已经7处负伤,手 雷也已全部用光。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他忍住巨痛英勇地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射孔,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壮烈献身精神的鼓舞下,反击部队迅速全歼美7师5个连,夺回阵地。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团中央授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为缅怀英雄,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其家乡中江县兴发乡也改名为继光乡。立特等功,获特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杨根思 (1922--1950)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中他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并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 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 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 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将他生前所在连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朝鲜政府还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
曹玉海 (1923--1951年),山东省莒县人943年6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114师第342团第l营任营长。 1951年2月12日,在朝鲜第四次战役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中,美军1个团在24架飞机、52辆坦克和大量火 炮配合下,向他们营守卫的京安里以北350.3高地凶猛进攻。他勇敢机智,靠前指挥,组织部队打退敌人3次进攻。当一部分敌人突人阵地时,他带领部队英勇反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邱少云 (1931年--1952年)四川铜梁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 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 烧 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此次作战的胜利。当晚反击部队顺利攻占391高地,全歼守敌1个加强连。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英雄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万古留存。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ppt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与ppt不同的是手抄报是纯手工的,只有一页纸,所以要合理安排内容。手抄报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它就相当于缩小版的黑板报。
如何使一张手抄报在有限的空间内,既容纳一定的知识内容,版面设计又精彩美观呢?这不单纯是技巧问题,对编者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这是一个全神贯注、脑手并用的创造过程,是他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发展个性才能的广阔天地。
办手抄报,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❺ 双百英模手抄报
死你 的
同命相连
❻ 纪先烈也学英模手抄报有没有
在做手抄报的时候,你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删;
忠诚的将军――杨靖宇
“每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爱国志士”,“贡献最后一滴血来绊住敌人,打击和消灭敌人。”
――杨靖宇
1932年11月初,杨靖宇以中共满洲省委代表的身份赴吉林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工作,全权指导那里的党、抗日游击队和地方群众组织的工作,而后,又在中共磐石县委的一再请求下,省委将杨靖宇正式调到南满担任领导工作。从此,杨靖宇再也没有离开过吉林这片黑土地。
杨靖宇奔走于磐石、伊通、海龙之间,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联络各种自发抗日队伍组织抗日联合军。在杨靖宇的组织领导下,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成立;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深受吉林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这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最忠实的儿子,抗日战场上最英勇的战士。他8年如一日,战斗在抗日最前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他率部全歼伪军邵本良部,威振南满;为打通与关内红军的联系找到上级党组织,两次组织西征;袭击通辑铁路隧道工程现场,伏击敌奉天骑兵教导旅,截击日本军官乘坐的汽车,以及蚊子沟之战、长岗之战、岔沟突围战等等,在日寇的大后方沉重地打击和威胁了日伪统治,杨靖宇的威名让日伪军胆战心惊。
“七七”事变之后,杨靖宇自觉担负起牵制东北日伪军,配合关内抗战的历史使命,号召战斗在东北的“每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爱国志士”,“贡献最后一滴血来绊住敌人,打击和消灭敌人。”
为了更有效地牵制东北日伪军,杨靖宇率领部队主动出击,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据日伪方面的不完全统计,仅1939年一年,抗联一路军战斗就达540次,其中抗联主动出击占60%以上。
由杨靖宇率领的抗联一路军成了日本人的心腹之患,所以,1939年,日伪军把进攻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矛头指向了抗联一路军,1939年冬,间岛(今延边地区)、吉林、通化(今通化地区)三省共派出日伪军75000人,进行几年来持续时间最长,最残酷的大“讨伐”,完全割断了抗联与当地老百姓的联系,企图把抗联路军置于死地。面对来势汹汹的日伪正规军,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杨靖宇以对党的忠诚一方面积极寻找上级党组织,一方面将队伍化整为零,同敌人展开了敌困我扰的游击战,牵制敌人。在这次反讨伐战役中,虽然杨靖宇带领部队也打了不少胜仗,但是,从战略全局上始终处于劣势,部队伤亡严重。敌人对杨靖宇重金悬赏缉拿,高官厚禄收买,均未能得逞。杨靖宇带着部队转战于桦甸、?江、金川一带,牵制敌人,配合关内抗日战争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
从1939年底到1940年初,杨靖宇所部一直深陷敌人重重包围之中,由于部队几次分兵和损失,到1940年2月15日,杨靖宇的身边只剩下了7名战士。杨靖宇一面让身边的战士转移,为革命保存每一颗火种,一面对付600多人的讨伐队。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有的两名战士在?江县(今靖宇县)东部向群众购买食品和衣服时牺牲。敌人从这两名战士身上搜出了杨靖宇的印鉴,断定杨靖宇就在附近山林中,于是,紧缩包围圈,封锁了一切交通,并派特务扮成打柴人人山诱使杨靖宇露面。2月23日下午3时,身患疾病空腹多日的杨靖宇来到?江县保安村西南六华里的三道崴子,他遇到了保安村“屯长以下四名”(伪满《大同报》)打柴人,打柴人下山后,引来了“讨伐队”,杨靖宇在密林里双手持枪沉着应战。“讨伐队”近距离包围了杨靖宇,并以高官厚禄进行劝降,“他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伪满《大同报》)。“讨伐队”见生擒杨靖宇困难,遂猛烈开火,交战20分钟,杨靖宇左腕受伤,手枪落地,他继续用右手应战,最后,胸部中弹,英勇牺牲。
杨靖宇以他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忠诚。
左权:抗战中我党牺牲的最高将领
山西老一辈人都知道,今天的左权县以前叫辽县。辽县位于太行山中段西侧山西境内,据说为氏族部落时期首领祝融所建。古称僚阳,东汉后改称僚阳县或辽阳,后几经改名。1942年9月,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此壮烈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始改名为左权县。
在中国军民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的1942年5月,中华民族痛失了一名优秀的军事理论家和骁勇战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在率部突围时,英勇断后,不幸被日寇炮弹击中,光荣殉国。左权是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周恩来称他是“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朱德称赞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左权,1905年3月15日诞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平侨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此期间,他在党的教育下开始信仰共产主义。1925年1月,由周恩来亲自主持入党仪式,左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左权从开始革命生涯时起,就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直至牺牲生命。左权幼年丧父家有老母。为了革命需要,他常年在外奔走,完全不能顾及个人和家庭。1930年,他奉命从苏联回国。中央决定派他到闽赣革命根据地,在启程之前他修家书一封:“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还家,老母养赡,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虽寥寥数语,即使今天读来,仍让人荡气回肠,心生景仰。
左权是我军历史上优秀的军事理论家。1925年10月,当他被选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就努力学习《俄国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军事学》等,后来他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留苏期间,他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理论,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事指挥员。抗战期间,他吸取国外经验,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提出了治军、建军的许多建议,并著有《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等重要军事论文。他曾与刘伯承合译《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这部译著后被作为十八集团军步兵战术教育的基本教材。在华北敌后5年,他以惊人的革命毅力,著译20余万字,为八路军军事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左权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战将。他担任过新十二军军长和新十五军军长,参加过历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他作为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途中参与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和飞夺泸定桥等战斗。到达陕北后,他率领中央红军,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抗日战争期间,他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长期战斗在太行山上,创建抗日根据地,先后参与指挥了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等,为我军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有很多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1935年5月20日,长征红军前锋到达泸沽。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和守敌,后边是步步紧逼的敌军。军委决定由左权率领一部分红军向大树堡前进,担任佯攻,钳制和吸引敌人,保证我军主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左权率部急行军,在高耸的群山中神出鬼没,在通向大渡河的主要隘口消灭了敌人,接着攻取了越西县城,打开监狱,把关在监狱里的几百个作为人质的彝民全部释放。这次行动对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起了很大帮助。最后他带领队伍以日行一百四五十里的惊人速度,攻占了大树堡,顺利完成了任务。
1938年4月,日寇纠集4万多人,分九路围攻我军主力,妄图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左权按照总部统一部署,将我军主力迅速调集武乡,以急袭手段,打击敌人之主要一路。16日拂晓,在长乐村的沙石滩上,八路军以猛虎下山之势,把敌人切为数段,血战一天,全歼敌人。此战共消灭敌军4000多人,收复了辽县、黎城等18座县城,使上百万群众从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解放出来。
日寇在屡次遭受我军打击后,不甘失败,于1942年5月,在晋东南周围又调集了3万多兵力,发动了空前残酷的五月大“扫荡”,并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辽县麻田进犯。25日,为了掩护后方机关的同志们跳出包围圈,左权率部坚持指挥战斗,自己直到最后才开始突围。当队伍冲向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时,一颗炮弹在他身前爆炸,左权不幸英勇牺牲。
左权牺牲的消息传开后,举国同哀。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颁发《关于追悼左权同志的决定》,号召全军将士继承左权遗志,坚持华北敌后更加艰苦的斗争,直到抗战最后胜利。太行人民把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并谱写了一曲脍炙人口的《左权将军之歌》,以永远怀念这位把热血洒在这块土地上的英雄。
冷云,1935年在桦川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参加抗日联军,任五军和四军女同志合并后的妇女团指导员。1938年8月,五军西征部队到达五常县境内,多次遭到敌人围攻,战斗异常激烈,队伍损失很大。妇女团随一师部队突围后拟返牡丹江休整。10月上旬的一天,部队正准备渡过乌斯浑河时,遭敌人突然袭击。立刻组织其他7名女同志主动向敌人开火,吸引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大部队冲出包围之后,几次回枪救援。为保存部队实力,她们多次向部队喊话:“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因敌人众多,武器精良,我方多次救援都没有成功。带领全体女战士决心和敌人决一死战,在弹尽粮绝、敌人步步紧逼的情况下,大义凛然,背起受伤的战友,手挽着手,昂首挺胸,毅然跳入河中,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八女投江”。
赵一曼(1905-1936),女,原名李坤泰,学名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宜宾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李鸿绪,母亲兰明福。
“五四”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冲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缚,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奉命回国,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调到东北,在沈阳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1933年,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同年4月,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1934年春,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
1935年11月,与日寇作战中,为掩护部队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在狱中,敌人动用酷刑,她坚贞不屈。敌人为获得我军情报,送她去医院治伤。她却乘机晓以民族大义,教育争取了看守的伪警察和治伤的护士。1936年6月28日,3人一同逃离哈尔滨奔往抗日游击区。第三天清晨,在距离游击区不到10公里处,被伪骑警追上逮捕。敌人用尽各种酷刑,她严守机密,挫败了敌人的图谋。
1936年8月1日,日寇将她押往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在火车上,她给儿子写下遗言:“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8月2日,日寇将其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面对敌人的屠刀,她大义凛然,毫无惧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在珠河县小北门外壮烈牺牲,年仅31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哈尔滨和四川宜宾为她建立了纪念馆。
赵尚志,1919年,随家迁居哈尔滨。幼年家境贫寒,11岁离家,寻职谋生。他当过杂役、学徒和信差。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年夏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早期党员之一。在学校被推选为学生会会长。同年秋因为搞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不久考入黄浦军官学校第五期为学员。1930年“中山舰事件”后,党派他回东北负责学运工作。曾两次被捕入狱,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利诱,未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九一八”事变后,获释出狱。不久满洲省委任命他为省委军委书记,负责领导抗日武装工作。1934年3月末,联络了二十余支抗日义勇军,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他被推选为司令。后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他任司令。1935年4月,根据满洲省委紧急通知精神,他当选为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会主席。1936年1月,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成立,他任总司令。他在统一指挥军事行动,统筹安排给养,培养和调配干部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开辟了清原、木兰、巴彦、铁力等十余县为根据地。在根据地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厂、被服厂、仓库和军医院,还建立了政治军事干部学校,他担任校长。1936年8月间,他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下辖七个师,全军约六千多人,活跃在松花江两岸二十多个县境内。1939年后,由于日伪军连续派重兵“讨伐”,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敌人曾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尚志,叫嚣“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一两银。”敌人还多次派遣特务奸细混入抗日军内部,企图暗杀他,均未得逞。他一贯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在党内针锋相对的和王明、康生等人“左”倾路线做斗争,因而曾两次被错误的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军内职务,但他丝毫没有消沉,依然对党赤胆忠心,继续坚持抗日武装斗争。1942年1月,他带领小分队从苏联回到东北,在梧桐河一带活动。2月2日在袭击梧桐河警察分所时,被乔装成老百姓的特务击伤腹部,昏迷中被俘。他伤势十分严重,敌人决定对他进行突击审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他对审讯他的伪警察说:“你们不也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出卖了祖国,……还有什么可问的呢。”说完了他狠狠地瞪着审讯他的敌人,闭口不语。他英勇牺牲了。全国解放后,黑龙江省珠河县第一届工农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珠河县改为尚志县。
❼ 关于抗战历史,英模故事的手抄报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