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思的小故事700字
A. 秋思编成小故事700以上
正值秋天,洛阳城里秋风乍起来。枯叶漫天飞舞;枯萎花瓣渐渐飘落;就连那街上路边酒家悬挂在门口的酒幡子,也在秋风中翻卷起来在秋风中“呼呼”地响,胡乱的在空中飘翻飞。
树叶沙沙做响,洛阳城里一片金黄。一缕缕桂花的幽香飘到了张籍的鼻里。张籍被花香吸引着,走到窗边,这才发现原来秋天到了。窗外一片片黄色的叶子掉落在地上,而桂花树中却藏有那娇小的桂花。张籍低声叹道:家乡的桂花也开了吧,可是我无法看到!天边传来一阵阵鸟叫,抬头一看,原来是大雁正在东南飞。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看着棉袄就想起了他年迈的母亲,于是,他就拿起毛笔在纸上写到:母亲,您的身体可好?天气渐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着凉。请您别担心我,我过得很好。今年家里收成还好吧?……好象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张籍心想:过几天是中秋了,而我却无法与家人团聚,大雁啊,大雁,你能带我飞回我的家乡吗?泪水蒙蔽了双眼。回到书桌,用笔写下了一封家书,张籍觉得还不够,又写了点儿,觉得这意思不对,又改了改。写着写着,冰凉的眼泪落到了纸上、手边。
张籍寻找到了一个可以捎信的人,当捎信的人刚要启程的时刻,他还要将信封拆开,唯恐写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也担心会不会少写。有时候甚至不能发现错误他也迟迟不肯将信送走。虽然每次这样时。把信交到了他的手上,忽觉得有一段没写好,便从捎信人手中拿回信,细细地看了起来。捎信人不耐烦地说:“快点,快点,再不快点,我就走了。”张籍心想:还是把信给他吧,不,我还没写完,张籍犹豫着……,最后慢吞吞地把信交给了捎信人。望着捎信人渐去的背影,张籍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叹道:何时才能再做家书……
B. 《秋思》的小故事
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个秋思?
张籍 《秋思》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我在洛阳城里已住了三、四年,白发苍苍,我的家人不知怎样?是否还活在世上?让我忐忑不安。
夜晚,我来到窗前,一轮皎洁的月亮洒下悠悠清淡的光。不禁想起了故乡的亲人,真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便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是思乡的泪。这时,突然树上的叶子飘落了下来,秋风又把叶子卷了起来。哎……
我来到书房,想写封信给家人,可是不知从何说起,要说的话太多了……过了好长时间,终于把信写好了,便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清晨一大早,我把信件封好,再用细绸子捆好。急匆匆的身影骑着马奔到驿站门口,“哦!原来你是专门为人捎信的。”他说:“是。”我便把信慎重递给他,他要走的时候,我再次把信拿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忘写的,再次把信封好拿给要走的人。我嘱咐捎信人要路上小心,一定要把这封信送给我的家人。让他们知道我还在这里,要过两、三年才能回去。
望着远去的他,滚烫的热泪迷蒙了我的双眼……
改写《秋思》故事
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
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后来,张籍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秋思》。
C. 关于秋思的小故事
诗歌行不行~我贴出来了哦~
请听着,
倘若你倘若你对我的爱意逐渐版消失,我也权将缓缓终止我的爱。
若你突然将我遗忘,就别再来找我,因为我也将早已忘记你。
但是,如果哪一天,哪一刻,觉得你我命运相依。
若果每一天都有一朵花,爬上你的双唇前来寻我。
那么,亲爱的,我心中的爱会再次燃起,我的心忘不了,我的爱因你的爱而饱满。
只要你一息尚存,它就会在你的怀里,并且被我紧紧抱着。
为什么每只爬行的昆虫都有自己的方向?
鱼儿游来游去的时候它感到快乐还是忧伤呢?
世界上果真有一生只歌唱一次的荆棘鸟吗?
蜗牛没有壳,它能变成蚯蚓吗?
两个相爱的人死后,灵魂可以相互寻找吗?
当贫穷让我们颜面无光的时候,生命因何而光彩照人呢?
我在这里爱你,而地平线徒然的隐藏着你。
为什么当我悲伤,却感觉你远离的时候,全部的爱会突如其来的来临呢?
爱情太短,而遗忘太长。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轻轻地剥落表皮,看得见脉络却也看得见伤痕。
是不是我们的爱情也要到双髯青丝,时光逝去时,才能像北方冬天的树干般,清晰,勇敢,坚强。
D. 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700字的
噗
E. 关于古诗古诗《秋思》的小故事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F. 用秋思编一个故事700字
一年复一年,一季复一季,一月复一月…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仲夏末至,迎来初秋,微风悠悠扬扬的拂面而过,天上白云互逐竞跑,地上鸡鸭成群嬉闹,水中鱼儿灵动探头于水面,好一幅安静怡人的画面!
当粉嫩鲜红的果实一个个吊挂在繁茂的枝茎上时, 那诱人的果香,那醉人的满园丰收,可谓万绿丛中点点红!
当风悄然不息地吹送一丝丝的冷爽时, 那窗外,那马路边,那农舍,那山头,那湖边 … 点点泛着凉气,洒满整个神州大地!
当雨淅沥沥地下了一个个时日时, 那青草,那白杨,那瓜菜,那姹紫嫣红的花儿 … 被润得水灵处处散发着其娇俏可爱魅力!
岁月 在这个瞬变的秋里,是否我们会遗忘了什么, 是否我们会浪费了什么, 是否我们会失去了什么?我们曾自由欢呼着叫喊在操场上,不曾遗忘的豆蔻年华,我们曾天真地手捧着水做试验——无论我们的手指握着多么牢,抓得多么紧,水还会一样无情地渗流出来,不曾浪费的无尝时间.我们曾睁大着稚净的眼睛, 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做的试验, 不曾失去的宝贵知识.
在这个详和的秋里,我们珍惜了? 我们拥有了? 我们懂得了? 珍惜了我们同窗九年的难得的岁月沉淀的可贵情谊, 说一声珍重,道一声离别,愿你在以后一帆风顺! 拥有了我们同在一起的一切欢乐一切悲痛一切疯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啊!何时予与尔乐耶? 懂得我们由时间而累积由挫折而相持相扶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伯牙何时觅得另一子期?
思,我所寻也,虑,亦我所顾也。何能兼并之?
我们都在这个风微吹,雨微落的秋里,怀惴着另一份无比期待的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挚情谊;敞开揪紧已久的心,去觅找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一净尘土。
年复年,季复季,月复月,日复日,秋来夏去,岁月已成蹉跎。
G. 关于秋思的小故事非常急
唐朝有个诗人叫张籍的,
曾在洛阳做过官,
在这段时期发生过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张
籍因此也留下了今天我们学到的《秋思》这首诗。
一个秋风瑟瑟的傍晚,
张籍从办公的府衙回来,
快到门口时,
看见自己的住所门口围了
一大群人,并在那里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着。张籍很奇怪,就赶紧上去让随从把众人赶开,
一望之下不由大吃一惊,
原来自己的门口有一个老婆婆躺在那里,
衣衫褴褛,面色苍白,一
阵秋风吹过,冻得她浑身直打颤,看上去已经虚弱得不行了。
张籍见了忙让随从把老婆婆抬进了自己的客房,
并让家人准备了姜汤、
稀粥等让老婆婆
喝下,等了大概一柱香的时间,她才慢慢有了精神,张籍就问道:
“老人家怎么沦落到这个
地步啊?”老婆婆知道张籍肯定是个好人,就说道:
“大老爷,我
……
”说着抽泣着讲了自
己的经历。
原来这个老婆婆的儿子在外面做工,
但前不久同乡有人带信来,
说是自己的儿子被石头
给砸坏了,
老婆婆一听就急了,
甚至连衣服都来不及带就向儿子做工的地方赶去,
结果没想
到等到了洛阳,
天气一下子冷了下来,钱也用完了,如果不是这次遇到张籍的帮助,自己就
要死在洛阳了。
张籍听了以后不由被这平凡又伟大的母爱所感动,
就送了老婆婆一些银两,
让她能顺利
的找到自己的儿子。
同时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联想到自己也是不远千里在外为官,
自己的老
母亲肯定也是十分牵挂自己的,于是就想给家里写一封书信,好让家人安心。
但直到提起笔,
才觉得自己要说的事太多太多了,
竟然不知道从何说起。
直到天快亮了,
这封信才算是写好,
可就在捎信的人临走前,
突然想起还有几件事没写,
又拆了信封补写了
上去,如此反复了二三回,才算是完成了这封信。
事后张籍为了记念这个故事,作了一首《秋思》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H. 秋思的小故事
诗人张籍离开家乡,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洛阳城。 光阴似箭,转眼间秋姑娘就降临人间,树叶枯黄,都纷纷落了下来。冷风阵阵,让人们感到无比凄凉、悲哀,张籍禁不住涌起思想之情。
他怀念故乡,怀念那些乡亲父老、亲朋好友。他看着一片片落下的树叶,像一封封信,带表自己的思念,飘向自己的家乡,泪落了。突然,一个想法在他脑中闪过,咦,我可以写一封家书啊!
说干就干,他立马回家,拿起笔写了起来。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一封家书写完了,他又喜又悲,喜的是可以向老母亲问候了;悲的是自己不能亲自问候老母亲。
第二天,他找来送信的王二,对他说:“王公子麻烦你帮我把这封信送给我的老母亲。”王二说:“张公子可请放心,我定会帮你送到。”
正当王二离开张家时,张籍突然间想起来有些话还没有写完,他立马叫住王二,“王公子,等等”他把信改了改又依依不舍地交给了王二。 于是就有了秋思这个古诗。
出自:《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8)关于秋思的小故事700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
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作者介绍: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I. 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800字
1、我在洛阳城里已住了三、四年,白发苍苍,我的家人不知怎样?是否还活在世上?让我忐忑不安.
夜晚,我来到窗前,一轮皎洁的月亮洒下悠悠清淡的光.不禁想起了故乡的亲人,真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便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是思乡的泪.这时,突然树上的叶子飘落了下来,秋风又把叶子卷了起来.哎……
我来到书房,想写封信给家人,可是不知从何说起,要说的话太多了……过了好长时间,终于把信写好了,便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清晨一大早,我把信件封好,再用细绸子捆好.急匆匆的身影骑着马奔到驿站门口,“哦!原来你是专门为人捎信的.”他说:“是.”我便把信慎重递给他,他要走的时候,我再次把信拿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忘写的,再次把信封好拿给要走的人.我嘱咐捎信人要路上小心,一定要把这封信送给我的家人.让他们知道我还在这里,要过两、三年才能回去.
望着远去的他,滚烫的热泪迷蒙了我的双眼……
2、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
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后来,张籍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