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童话故事 » 肖申克的救赎故事观后感800字

肖申克的救赎故事观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24 13:15:36

1.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700

读后感之家:《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还有谁会来救你。

——题记

我不是一个影迷,但对《肖申克的救赎》却近似疯狂般的迷恋,那是故事背后精神的洗礼。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诬陷谋杀自己妻子与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里,他非凡的气质引起了囚犯里德的注意并逐渐与他结为好朋友。安迪总是以一种沉默冷静的方式全力维护自己作为正常人应该拥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以他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安全的逃税,帮典狱长洗黑钱,以此来换取他们对囚犯、对自己轻微的宽松。他为争取狱内图书的扩建不厌其烦的给州长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后来,他从一个新来的囚犯口中得知妻子被杀的真相后便向典狱长申诉,然而典狱长不但拒绝了他的要求,甚至暗中杀了那个知情人,只为了留住安迪,满足他对金钱无休止的贪欲。安迪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救的道路——天时地利,安迪成功的穿过自己十九年挖成的秘密通道来到自己向往的世界。

希望只会给予那些心怀希望的人,安迪说过:“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他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人生终有两件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在我们最难熬无助时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和信仰。

自来到大学,常会有迷茫,有时看到身边同学潇洒的生活着,每天睡到自然醒,随意上课,随意玩耍,没有对自己的约束。而自己虽然严于律己,每天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却没有成就感。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从安迪的故事中,坚定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沉迷此影片的原因,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人生并非平坦,社会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纵不能成为放弃希望、放弃信念的借口。起点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变它。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摘自读后感之家》

2. 求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 中文的 ,大概800字左右 谢谢啦

最近看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电影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影片主要讲述主人公安迪因被律师陷害,以谋杀妻子和她的情人而入狱,狱中安迪没有放弃希望用二十年,挖了一条从地狱到达天堂的路。影片整体朴实,没有太多的感情纠葛,侧重描述了安迪和瑞德之间的友谊,其它的为陪衬,影片用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尤其是影片的结尾:安迪用小钉锤在房间里挖了一条秘道,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逃了出去,真是让人大快人心,邪恶的势力最终还是被打垮了,是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影片。其中有一个场景想特别讲一下,一个有关音乐的场景。
场景:
安迪从政府捐赠的图书中找到两张歌剧唱片,拿到监狱的广播站中,打开音乐并将门锁上,打开播放器,监狱里响起了意大利的音乐,优美的声音在空中回荡,监狱里的人这时都静下来聆听(包括医疗室里的人),而安迪却因为这件事情被罚禁闭两周。
该场景呼应了主题“救赎”因为音乐,是音乐解救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内心的苦闷被释放出来并产生了对自由、希望的向往,希望的种子埋在了人们的心里。从摄像构图上讲:该场景在拍广场中的人群用了俯拍和侧拍摄像从左往右移动再向上移动,缓缓的推进。拍安迪时用正拍,且近拍了安迪坐在椅子上从容的笑。色彩灰色基调,没有华丽的色彩,平实、真切。该场景反映了安迪对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希望。通过巨大的高音喇叭播放歌剧,让犯人感觉监狱里有高墙 与体制阻挡不了的东西——希望
我对该场景的感受:
记的影片中有这样的话“记住,希望是件好事,也许人间至善,而且美好的食物永不消失”、“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自己”从这两句话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自由和希望,而意大利的音乐把这种信念传播给了监狱中的人,面对绝望,有人选择死,这意味着一种解脱 ,然该场景引导观众往追求希望方向想,而监狱中的人同瑞德一样对希望怀有恐惧--因为他们也曾拥有希望。但他们明白,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很多时候,这也正是使我们消极生活的原因,而监狱中的“体制化”让他们的希望磨灭,就是现在社会我们不也是每天都在过着体制化的生活,吃饭—上课—睡觉—吃饭—上课—睡觉,或工作—回家—做饭—吃饭—睡觉,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过去,和在监狱中差不多。影片中的安迪却一直存有追求自由的心,他感染了我,我想活着就该有希望,就该有梦想!

3. 跪求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一篇,要求800字 从心理学角度去写~~‘跪求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期待,但每个人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变得习惯。当习惯了,究竟是改变还是不改变?
被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19年后终于逃离了“肖申克监狱”,也逃离了这个有形建筑中的“无形体制”——《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从1994年流传至今的影片,依然让人回味。
影片并没有告诉人们答案,但在影片中,有人在改变,也有人在习惯。不能说哪种就是最好的选择,只是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选择。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隐喻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对于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老托马斯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但对于年轻而富于激情的安迪来说,改变则是一种救赎。
习惯这个东西,对于已经习惯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尚存一丝改变信念的人来说,似乎有些“可怕”。因为这个时候,要面对的“敌人”就是自己。外界的压力是强加的,可以接受或者不接受,但是习惯,却已渗透到自己身体甚至骨子里。如果要改变习惯,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对于芸芸众生,这是何其艰难的一件事。
习惯意味着熟悉、意味着安全、意味着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也意味着重复、意味着枯燥、意味着缺乏创新、意味着缺少激情……习惯无所谓好与坏,只是在于人们的需求。对于需要安全的人来说,习惯就是“天使”;对于需要激情的人来说,习惯就是“魔鬼”。而天使与魔鬼,往往只存在于一念之间。
《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斯蒂芬•金这位悬疑大师也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追求自我的人生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只是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很重要。
当然,如果安迪逃跑失败,一切又会像从前一样,等待他的或许是更为残酷的惩罚。但是,如果没有尝试,又有谁会知道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呢?
因此,习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习惯”。或许正如影片台词所说的:“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4.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安迪为狱友们争取来了冰镇啤酒,自己却不喝,只是躺在屋顶上沉思微笑。有人认为这段是安迪在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说得好像安迪在精神自慰,我认为这段表达的是安迪渴望精神的自由,虽然他是犯人,他有许多行动上的限制,但是他拒绝心灵上的被监禁,他寻求一切可以释放自己心灵的机会。当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尤其是瑞德看安迪的信和最后的叙述,那最后的排比,实在是太棒了,那么自然平实,却又那样的鼓舞人心,突然,我感到拥有自由是多么美好而幸福的事,我甚至不需要其他,只要给我一个背包,一张单程车票,一个人踏上那未知的前途。我们是如此幸福,因为我们能自己行走,自己抉择,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歌唱,自由的自由着。这样的我们是不应该烦恼的,因为拥有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自由,路就在脚下,无论平坦还是崎岖,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向生活的目标前进。

最后,就是友谊。影片中没有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有的就是监狱中男人的友谊。安迪和瑞德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想这也预示着这部电影并不比其他的好莱坞电影以悲剧结束,而是以安迪和瑞德两个人在外面世界的重遇而结束。
影片的结尾:湛蓝的天空下是蔚蓝的广阔的大海,沙滩边是一条小船,两个老朋友终于在阳光明媚的海滨相逢,彼此都很愉悦地相互微笑着„„
当我们在绝望的谷底,上帝在哪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周围的环境而活还是为了自己而活。

5.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人教0801班周祥
学号:08429144
国庆假期,利用晚间的时间,认认真真把《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一遍。这部拍摄在十几年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的超过了我的预期,在影片在外,我感受的更丰富,也更能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内容。尤其重要的是,慢慢的,我也开始学着去懂得“希望与生活”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融洽在一起的这组关系。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悲剧,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赎罪。无论是从影片本身,还是以我个人的阅历,用尽自由与未来为代价,我想,我是承担不起的。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一定会是最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不是最初的那个,而且似乎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起初,我是很难知晓他的希望,他的精神来自何方的,直到影片逐渐进行,直到结局慢慢到来。
十年,二十年,以我现在的年龄也仅仅是经历过如此而已,而其中,我自认为我遭受的有很多。可是影片只给了一个红章,一个瑞德申请假释驳回的红章。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勇气,不知道从哪里到来的希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洗黑钱,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结尾时通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同归宿的关键,这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特别丰富的。而最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过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理想来讲,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很多的时候,我是不怎么爱看电影的,因为我觉得电影让人不像人了。几十年的光阴,在电影里,只是两个多小时而已,每一个十年只是换来了一个红章。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么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希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典狱长对安迪说,读《圣经》能获得救赎,信上帝能获得庇护。然而罪人还是罪人,不是罪人也成了罪人。安迪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若一定要说他多么伟大,一定要辩称上帝多么万能,倒不如去实实在在感谢一个人,感谢一个真实的上帝——瑞德。如若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希望的洞罢了。
看完全集,我才开始懂得二十年并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监狱里呆着的时间。以他向州议会申请图书馆资金的毅力,若是他用来辩解自己,或者说用来说明自己的无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没有,他没有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后才慢慢的开始明了:他是为了对妻子赎罪,一次他认为需要的,一场用尽他的青春与未来的对爱的救赎。
在影片中,真正扮演典狱长的不是那个洗黑钱的典狱长,也不是海利。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顿的那颗橡树下面。仅在开篇的时候惊鸿一现的安迪的妻子,其实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与未来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世难以再来的情。二十年后,当安迪认为他会结束这种一定空间救赎的时候,他还是要嘱托他的朋友——瑞德,去当年他与妻子欢乐的故地看看。也或许,瑞德在那里才获得的自由才是本应该属于安迪自己要获得的自由。
全集看完,不免有着一些遗憾。尽管安迪一直在救赎,但是最后关头他毕竟还是逃避了。他自己没有勇气守着橡树,没有勇气在当年的家呆着,带着因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发,他也只是选择了去到那个没有“回忆”的太平洋海边。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嘱托了瑞德去了啊,但是毕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实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灵魂。最终的救赎也是通过他,通过最后瑞德与安迪的见面才完成的。但是现实呢?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灵魂与肉体分离,做到在心灵深处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在观看影评的时候我才发现,最后安迪与瑞德的相会是制片人加上去的,而不是小说原著中就有的。而恰恰是这加上去的神来之笔,为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环与永恒的魅力。
人的一辈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狱长”肯定是会有的。但是这种来自自己的心底,来自灵魂,来自爱的救赎又会有多少呢?从这个角度能讲,其实安迪是幸福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一部美国电影能引起这么多非美国这个国家,这个种族的人群的共鸣的原因之一吧。毕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欢的石头一样:每一颗都不尽相同,每一颗又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二十年,而其实应该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一种很难言明却又实实在在的永恒。压力与时间,给安迪的不仅不是枷锁,很大程度上,它们其实正是给了他一种不朽与辉煌。
原本,我是认为生命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会成为谁的唯一与永恒。但是我错了,我错了太离谱,也错的太天真。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尽我们的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间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电影的最后,当两个在囹圄之中呆了几十年的人拥抱到了一起,当他们还需要去思考“自由”的时候,这个时间点不知道我们是该为他们庆幸还是悲哀......
不管这电影还有什么伟大之处,也不管多少的影评家会如何从所谓的专家的角度如何去品评,我只想说,在这个时刻,我是愿意奉上一束玫瑰的,给安迪,给安迪的妻子,给有爱,能爱与被爱着的一切生命。用对待上帝的虔诚为他们由衷的喝彩。
有爱,有一切!
有爱,人人都是上帝!

6.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要1000字左右啊...

在我们自己的现实中,我们注定是自己剧中的主角,而电影给我们一个局外人的机会,所以我们经常喜欢以一个局外人角色从影片中寻找自己、审视自己,总喜欢从电影中寻找生活、审视现实。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体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善恶的归宿。

片中瑞德关于监狱高墙的一番话语发人深省:“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监狱就是如此的将一个人彻底改造,狱中计算时间的单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为一个计量单位。当看到忽然间岁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人的希望都会消失殆尽。瑞德曾经告诫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然而倔强的安迪始终坚信着希望,没有一刻不在构筑着自己的希望,而且他一直试图用图书和音乐重新点燃狱友们的希望。

肖申克就如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有最广大的“遵纪守法”的市民,有横行街市的恶霸,有滥用职权的当道者,有巧取豪夺的投机者,当然有潜伏伺机而发的智者。肖申克中生存体制又如当今社会体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当权者干着肮脏的勾当却会在公众面前宣讲“拯救之道”,似乎只有当性格没有棱角,思想失去火花,被“体制化”的人们习惯逆来顺受的时候才可以平安生存。影片中当瑞得“因没有报告而撒不出一滴尿”时,伴我的不是发笑而是颤栗:体制可怕啊!老布在光明到来时因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悬挂着的身躯,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

“制度化”这三个字最大的含义,或许不是真正的体制,而是我们所依赖的生活习惯。平时,我们依靠习惯生活,也在超越着习惯,但最多可以有限度地实现个人的自由,就象安迪一样拯救了自己,却也拯救不了集体。瑞德一直在努力“改过自新”,却又无助习惯性地生活着,最终在最后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释审查时,留给我们一段经典的台词:

“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我想瑞德绝不是对审查者说这番说,而是说给我们芸芸众生。是啊,生在人世间的你我凡人,在不知不觉中,便会在习惯性的生活状态中耗费掉自己的生命。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如果能够回到过去,能够纠正那些走错的路、做错的事、说错的话,该有多好!如此,我们会面对那些爱错或没有爱错的人,会用所有的激情和真诚再博一次。可是,世上没有如果,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再次经历了140分钟听觉与视觉的洗礼,没想到这次依然被感动的差点热泪盈眶,影片中真挚的情感让我想起来了社会上流行的“四大铁”,我想铁窗肯定应该也算“同过窗的”吧!

《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励志的杰作,影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埋葬着所有的希望和梦想,以及对幸福、自由、友谊和爱情的感知能力。面对挫折、艰难、失败,是消沉还是奋进,是坚持还是弃守,是偃旗息鼓还是励精图治,《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7. 肖申克的救赎定位效应800字左右

读后感之家:《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800字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还有谁会来救你。

——题记

我不是一个影迷,但对《肖申克的救赎》却近似疯狂般的迷恋,那是故事背后精神的洗礼。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诬陷谋杀自己妻子与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里,他非凡的气质引起了囚犯里德的注意并逐渐与他结为好朋友。安迪总是以一种沉默冷静的方式全力维护自己作为正常人应该拥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以他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安全的逃税,帮典狱长洗黑钱,以此来换取他们对囚犯、对自己轻微的宽松。他为争取狱内图书的扩建不厌其烦的给州长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后来,他从一个新来的囚犯口中得知妻子被杀的真相后便向典狱长申诉,然而典狱长不但拒绝了他的要求,甚至暗中杀了那个知情人,只为了留住安迪,满足他对金钱无休止的贪欲。安迪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救的道路——天时地利,安迪成功的穿过自己十九年挖成的秘密通道来到自己向往的世界。

希望只会给予那些心怀希望的人,安迪说过:“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他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人生终有两件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在我们最难熬无助时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和信仰。

自来到大学,常会有迷茫,有时看到身边同学潇洒的生活着,每天睡到自然醒,随意上课,随意玩耍,没有对自己的约束。而自己虽然严于律己,每天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却没有成就感。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从安迪的故事中,坚定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沉迷此影片的原因,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人生并非平坦,社会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纵不能成为放弃希望、放弃信念的借口。起点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变它。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8.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作文800字,thanks

这部拍摄在十几年前的美国电影给我的感受远远在影片在外,也更能明白许多非直观性的电影。
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悲剧,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一生的代价,用去了未来无数可能的机会的莫须有的“救赎”。当看到那个知晓真相的年轻罪犯出现,看到他道出案情的实际,联想到瑞德说的整个监狱除了他之外都是无罪的类似于玩笑话的时候,我想这实在是一场开的有点太大的玩笑,也是我认为到目前为止我所看到的代价最大的一次“救赎”——用时间,用着可能创造无数未知的未来的时间去救赎,去赎罪。
而安迪做到了,用二十年。从一个高高在上的银行家,到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囚犯,开始我猜想或许是瑞德说的体制问题,他被诬陷为杀妻,被判处无期。一个前途无限的身份,转眼到了暗无天日的境地,起初我的想法与瑞德的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一定会是最难承受监狱第一晚的那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看上去体质弱些,更主要的是因为身份的变化太大。然而,瑞德输了,我也输了,输的很彻底。他不仅不是最初的那个,而且似乎他反而成为了最有精神的那一个,也是最有希望的那一个。
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勇气,不知道从哪里到来的希望:刻棋子,教“学生”,办图书馆,帮忙洗黑钱,甚至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坚持挖出了一条瑞德认为需要六百年时间才可能完成的短短的隧道。“压力”,“时间”,这是安迪认为坚持挖的最关键的东西,他也确实如此过。这在影片临近结尾时通过瑞德点出的生存根本,这影响着同一间房内瑞德与布克斯不同归宿的关键,这被安迪说成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的哲理成为了表面的点睛处。
在这部时长达二个小时的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当然不止几个,而是特别丰富的。而最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不过主要是安迪,瑞德,与布克斯而已。就遭遇,目标,理想来讲,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却也都给了我很深的感悟与触动。
我其实是害怕这种生活的。而也正是这两个小时,这些略微的苦难让我都不怎么愿意坚持下去,何况安迪他们面对的是真实的二十年。没有自由,掩盖着希望,前方仿佛没有多少的盼头,我很难想象这种比贫穷,挫折更深沉的东西 。 如若不是这个运输车一般的商人,不是他带来的那把小锤子,或许故事是需要改写的。正如结尾处安迪迎着闪电用石头砸出那个洞,锤子也正是在安迪的心里砸出了这么一个洞,一个关于希望的洞罢了。
看完全集,我才开始懂得二十年并不一定是安迪需要在监狱里呆着的时间。以他向州议会申请图书馆资金的毅 力,若是他用来辩解自己,或者说用来说明自己的无罪,他一定也能成功。但是没有,他没有这么做。一切的一切,在影片的最后才慢慢的开始明了:他是为了对妻子赎罪,一次他认为需要的,一场用尽他的青春与未来的对爱的救赎。
在影片中,而是在安迪自己的心中,在巴克斯顿的那颗橡树下面。仅在开篇的时候惊鸿一现的安迪的妻子,其实才是安迪失去自由的真正法官,才是安迪救赎的对象,也才是二十年青春与未来挽救的真正之所在。他救的是一份迟来的爱,赎的是一世难以再来的情。二十年后,当安迪认为他会结束这种一定空间救赎的时候,他还是要嘱托他的朋友——瑞德,去当年他与妻子欢乐的故地看看。也或许,瑞德在那里才获得的自由才是本应该属于安迪自己要获得的自由。
他自己没有勇气守着橡树,没有勇气在当年的家呆着,带着因为二十年的逝去而留下的白发,他也只是选择了去到那个没有“回忆”的太平洋海边。或许有人会说他还是嘱托了瑞德去了啊,但是毕竟不是他本人啊。瑞德其实在影片中更多的是扮演了安迪的心,安迪的灵魂。最终的救赎也是通过他,通过最后瑞德与安迪的见面才完成的。但是现实呢?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灵魂与肉体分离,做到在心灵深处可以有人代替自己的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为这部影片加上了太多的光环与永恒的魅力。
人的一辈子,遭遇“海利”,遭遇“典狱长”肯定是会有的。但是这种来自自己的心底,来自灵魂,来自爱的救赎又会有多少呢?毕竟,有了情,人都是相通的......
也可能,每个人的一生,只是像安迪所喜欢的石头一样:每一颗都不尽相同,每一颗又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魅力,都是它自己。安迪救赎的不仅是二十年,而其实应该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一种很难言明却又实实在在的永恒。压力与时间,给安迪的不仅不是枷锁,很大程度上,它们其实正是给了他一种不朽与辉煌。
原本,我是认为生命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会成为谁的唯一与永恒。太多的事情,哪怕是用尽我们的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做好期间的一件。就像每一份感情......
电影的最后,当两个在囹圄之中呆了几十年。的人拥抱到了一起,当他们还需要去思考“自由。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42:13 浏览:24
音乐小毛驴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0:57 浏览:196
昂立中学生教育闸北 发布:2021-03-16 21:40:47 浏览:568
建筑业一建报考条件 发布:2021-03-16 21:39:53 浏览:666
2017年教师资格注册结果 发布:2021-03-16 21:39:49 浏览:642
中国教师资格证查分 发布:2021-03-16 21:39:41 浏览:133
踵什么成语有哪些 发布:2021-03-16 21:38:20 浏览:962
东营幼师专业学校 发布:2021-03-16 21:35:26 浏览:467
机械电子研究生课程 发布:2021-03-16 21:33:36 浏览: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训中心怎么样 发布:2021-03-16 21:33:28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