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的读后感5o字
❶ 读后感怎么写450字《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集》
您好。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由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林汉达编写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共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故事中有千金一笑、韩信拜将、三顾茅庐、暗箭伤人、完璧归赵......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韩信拜将,韩信没成名时,平时出门喜欢佩带宝剑。别人看着韩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觉得很不顺眼。有一个屠夫的儿子就要挑起事端,对韩信说:“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看了他一会儿,就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周围的人都取笑他,还得了个外号,叫“钻裤裆的”。韩信当时虽当众受辱,可心怀大志,一心成就末来。后多亏遇到了承相萧何,由于萧何三番五次的向汉王刘邦推荐韩信,汉王同意重用,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智勇双全后来他就成为了大英雄。
本书的内容虽是讲述历史,但故事情节却深深的吸引着我,阅读时一点也不觉得枯燥。通过阅读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一些历史典故,丰富了我的文化知识。书里的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特推荐大家都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阳光文学城,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❷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150字
这个寒假,我看了著名作家林汉达所编撰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和自己的心得。
1,它读起来很顺口,就和听普通的故事一样,读起来很流畅,不像其他的历史读物,读起来稍有些拗口。所以,说它是一本历史读物,还不如说它是一本故事书。
2,它的故事情节比一般历史读物生动。前前后后几个故事,都彼此串联起来,让我读了一篇,还想读一篇。有一次,我连续读了一个多小时。从春秋时期一直写到三国时期,都是这样。往往前一篇篇末说到的一个人名,后一篇,就与故事内容息息相关。
3,所撰写的历史详细并取材于正史。书中记述了从春秋到三国一千多年的几乎所有重要事件。而且都是在正史上有记录的事件,像原来《三国演义》中记述的“桃园结义”“草船借箭”在书中都没有出现。
4,插图精美。往往我们在读历史读物时看到的几乎都是满篇的文字,没什么插图,让人觉得枯燥无味。而这本书,不仅附带了三四十幅插图,而且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有该时期的一幅地图。如:在《战国故事》一章的末尾,附有一张战国地图。
以上就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
读了这本书,我也许才真正的理解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才真正理解了这一千多年灿烂辉煌的文化。
原文地址:http://www.99zuowen.com/hougan/500zi/94279.html
❸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100字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我非常喜欢历史,在寒假里我读了《岳飞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水浒传》、《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等。其中最好看的是《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让我受到启发的是“千金一笑”这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千七百多年以前,那时周朝的周幽王光讲究吃喝玩乐、沉迷于酒色。不顾国家大事。有个大臣叫褒珦,他劝周幽王好好管理国家大事,周幽王反而大怒,把褒珦下了监狱。褒家人为了替褒珦赎罪,就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献给幽王。周幽王把褒珦放了,就整天跟美人玩。但美人整天不笑,幽王下了一个赏格:谁能把美人逗笑一下,就赏一千金(周朝把铜子说成金)。这时有个小人叫虢石父,他出了个坏点子让美人冷笑了一下。那个坏点子是:让幽王点起峰火台,别的诸侯发兵来救。结果他们白跑一趟。都气乎乎的走了。后来西戎真打来了,幽王再次点燃峰火台,这次一个救兵也没来。因为诸侯们又以为幽王在骗自己。幽王和虢石父被杀了,美人也被抢走了。
我读完这个故事明白了:作皇帝(或领导)的主要责任是:管理好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沉迷于酒色,更不能失信于别人。而我的任务是学习,不能痴迷于游戏。
❹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约法三章读后感五十字
这本书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共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故事中有千金一笑、韩信拜将、三顾茅庐、暗箭伤人、完璧归赵……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韩信拜将。
❺ 中国古代寓言的读后感五十字
我认真阅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书里有很多经典寓言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深深地思考,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染丝、揠苗助长、井底之蛙、愚公移山等等。让我读的最有启发的就是愚公移山了。故事讲的是: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家住北山的愚公,快九十岁了,家前面是山,出门不方便。
于是便想和家人移掉这座山,开出一条路来。但老伴怀疑说:“凭你这点力气,连个小土丘恐怕都不能移掉,又想对这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愚公并不争辩,带领儿孙三人开始挖山。另据有个寡妇七岁儿子,蹦蹦跳跳也来帮忙。这样,从冬到夏的挑运,才能到渤海往返一趟。河曲有个老头叫智叟,觉得这事是在荒唐可笑,便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从此,愚公的家门前再也没有高山阻塞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不放弃,那件事总会做好的。
❻ 中国历史故事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历史故事。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历史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韩信拜将》的故事。韩信没成名时,平时出门喜欢佩带宝剑。可有人看着韩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觉得很不顺眼。有一个屠夫的儿子就要挑起事端,对韩信说:“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端详了他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看到这里,我有许多感受。在学校里我们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吵架甚至告到老师那里去,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心中像堵了个东西一样,无法专心致志学习读书。想想韩信的肚量,这样做有意思吗?韩信为什么不和污辱他的人拼个你死我活呢?不是说“士可杀不可辱”吗?项羽就为了他的所谓的气节,兵败垓下之后自刎于乌江了嘛!韩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为他心中有明确大志向。为了实现自己宏伟的理想,任何一切他都可以忍受,因为他知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因此他不和小人计较,而是向着自己的目标坚忍不拔地走下去,最终成了汉军总司令--大将军,何况有时和你作对的人使你前进的步子迈得更坚定。因此,我们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就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要胸怀宽广,和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读了这本书后,我了解了中国的一些历史和典故,丰富了我的知识;同时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在写作方面有所长进。 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推荐大家也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❼ 《中国历史》读后感500字,急用!!!
遥想当年,大清帝国经过二百年的发展,虽然依旧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早已是外强中干。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国外认识到,大清已经可以任人宰割,更使国人意识到,又一次改朝换代应该开始了。
大幕首先从遥远的广西开始。然而农民起义的结果最好的不过是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何况领导人是一个拿上帝糊弄人的洪秀全。更何况大清二百年培养起了大量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将极力维持这一王朝的存在。在满汉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的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这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从此清朝的覆灭已不可避免,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国家。
清朝内部此时并不是一无是处,依旧有许多的忠君爱国之士试图挽救王朝以及国家。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大清帝国甚至出现了中兴的局面。然而清王朝积弊已久,已经到了无法内部挽救的地步。甲午战争彻底揭穿了虚妄的中兴之象。随着最后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清王朝的结束便近在眼前了。南方革命党人登高一呼,清王朝分崩离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推翻旧王朝只是革命的一小步。重建新的国家才是革命的重头戏。不知孙先生是否忽略了这一点。辛亥革命不过推翻了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把原本表面统一的国家变成军阀割据的乱世。
国民党人很快意识到了重建统一国家的重要性,组织了轰轰隆隆的北伐运动。最终新军阀取代了旧军阀,军阀割据局面依旧。
一场新的、彻底的革命成了历史的要求。共产党于此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从此成了中国革命的主角。
这是一场最为彻底革命,他将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不同于辛亥革命,它将发动最下层的劳动人民,彻底打击、消灭腐朽的官僚地主阶级,重建社会;不同于农民起义,它的目的不是建立与前王朝相似的王朝,而是建立全新的国家。
百年革命到了最后的关头,最终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全新的共和国。然而此时却是中华民族最衰弱的时候。
强大的清王朝无法有效的组织自己的力量,数次被西方列强的远征军打败,共产党却组织极度衰弱的中国在朝鲜迫使世界第一帝国无奈停战。这也算雪了百年国耻,然而此时最大的耻辱是国家的落后。
共和国建立后立即进行了大规模的发展建设,民族终于开始向前发展。
然而良好的局面持续了不过了十几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不管如何,十年间,社会几乎停滞。在世界飞速发展的时代,没人负担得起十年的耽搁,中华民族再次沉陷危机之中。
正像共和国的建立不能全归功于毛主席一样,十年文革也不能全归过于他一人。然而他的离去却为共和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契机。新任的领导人虽结束了文革,然而在进一步改革面前却逡巡不前。历史要求有人站出来领导中华的发展,尽快走向民族复兴。
邓小平走了出了来,担负起了这个历史责任。中华民族迸发出了压抑已久的创造力,迅猛发展,正式走上经济复兴之路。虽然三十年的发展,民族局面大有改进,但清末以来,我们落后太久太多,复兴之路依旧漫长。小诗一首,或可以表达此时情形:
中华多盛世,今日最萎靡。
商周道德事,汉唐威远夷。
宋元甲天下,明清亦承袭。
伤心今之日,万事东由西。
纵向看,共和国空前强大;横向看,却几乎是空前衰弱。就拿某些人最骄傲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吧,现在不过与德英法等国相当,依旧落后于日本。与美国比,更是惨不忍睹,只有美国的几分之一。按人平均就更不用说了,落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中华五千年,何曾有过如此尴尬的时候?!更令人担心的是,民族文化的消融。西学东渐,以及某些崇洋之人不懈努力,使的中华文明面对着严重的危机。这大概只有“五胡乱华”时可以比拟。一种坏的可能是中国继续强大,但已经不再是中华文明下的中国。可以避免这种危局吗?无能为力,只有拭目以待。
❽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200字左右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回助我打开了知答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❾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字少点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后感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历史故事。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历史故事,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韩信拜将》的故事。
韩信没成名时,平时出门喜欢佩带宝剑。可有人看着韩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觉得很不顺眼。有一个屠夫的儿子就要挑起事端,对韩信说:“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端详了他一会儿,就趴下去,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
看到这里,我有许多感受。在学校里我们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吵架甚至告到老师那里去,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心中像堵了个东西一样,无法专心致志学习读书。想想韩信的肚量,这样做有意思吗?韩信为什么不和污辱他的人拼个你死我活呢?不是说“士可杀不可辱”吗?项羽就为了他的所谓的气节,兵败垓下之后自刎于乌江了嘛!韩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为他心中有明确大志向。为了实现自己宏伟的理想,任何一切他都可以忍受,因为他知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因此他不和小人计较,而是向着自己的目标坚忍不拔地走下去,最终成了汉军总司令——大将军,何况有时和你作对的人使你前进的步子迈得更坚定。因此,我们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就停下自己前进的步伐。要胸怀宽广,和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
读了这本书后,我了解了中国的一些历史和典故,丰富了我的知识;同时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在写作方面有所长进。 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推荐大家也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❿ 求中国的一段历史故事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再一次读这本书又有了新的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合久必分的规律似乎注定要发生无数次的战争。作为一本描述战争的书,它不是一种控诉,不是一份自白,只是试图讲述那样一代人,他们纵使逃过了炮弹,最终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雷马克开始写作他大战结束以来一直酝酿构思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完全是利用业余的晚上仅仅花了六个星期就把小说写成了。还被改编为电影,并荣获了193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西线无战事”是在一战最后两年,人们在德国军方的战报中可以上百次地读到的句子,对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这个句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毁灭。这本书讲述的仅仅是主人公保罗,以及他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后两年里的战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他们当初只是些十八岁的青年,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职责”和“祖国”等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参战。但自从上了战场的那一刻起,这帮热血青年对生活热忱的理想便在残酷的硝烟与弹片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的野蛮撕杀。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了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墓。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之间挣扎着,直到死亡。
最让我感动的是保罗回家的那一段,描写着一个孩子受尽委屈回到家,然而还是要去面对现实,重返战场。“所以我只好站在梯级上,又悲愁,又困惑,不由得一阵剧烈的痉挛,而且不禁地,泪珠儿扑簌簌从我腮帮上不停滴落下来了。”“想说而说不出,想哭却要压抑。”关于战争的起因,书中也有独特的解释“‘大多是由于一个国家严重地侵犯了另一个国家,’阿尔贝特答道,带着轻微的骄傲神情。于是恰登装出十分迷茫的样子。‘一个国家?这我可不理解。德国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国的一座山。或许说一条河流,一片树林,一块麦田,都不可能去昌犯别人家的。’”或许我们会为阿尔贝特的回答感到好笑,然而这是事实,在人类历史上发动的这些战争有多少是真正因为一个国家被侵犯了呢?人们只是想为自己的欲望寻找合适的借口罢了。
在《西线无战事》的最后,他平静地写道:“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阵亡了,那一天,整个前线一片死沉沉、静悄悄的,战报上将这一切仅概括为:西线无战事。他是往前面倾仆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着了一般。把他翻过来,人们看到他或许没受多长时间的痛苦;他脸上有一种沉着的表情,几乎是一副非常满足的模样,因为事情终于这样拉下了序幕。”
我听到生命消失的声音,那样寂静。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切的故事。历史书上没有他们的位置,纪念碑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曾经来过,然而在残酷的战场上,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命,一切都崩溃了。战争不仅仅毁灭了他们的生命,连他们的精神也不放过,他们中仍有些人纵使逃过了炮火,最终还是被战争毁灭了。战场上,他们此前的世界观全盘崩溃,死亡的到来摧毁了他们的信念,只有生存成为生命中的全部。战争摧毁着一切,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仅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他们在战场上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接着战争教会他们野蛮无情,教会他们丢弃梦想,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在野蛮与良知,现实与梦想,这些极端之间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完全摧垮。战争使他们的思想变成了一片可悲的废墟,这比物质上的废墟更加可怕,当年那些满目疮痍的土地早已变得肥沃,而这种精神上永久的创伤却依旧隐隐作痛。这样的创伤同样可以在其他战争场上看见,记得《南京南京》也是以日本士兵的自杀而结束。当价值观被彻底摧毁,他们仿佛是失去理智猛兽,只有当一个人面对大自然时才会显现出人善良美好的一面。当保罗看到死去的法国士兵的全家照时,他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精神的崩溃才是战争中士兵们最可拍的敌人,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将爱国热情洒在这样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的战场上。
如果只是把叙述停留在控诉战争的层面上,这也只能算是一本平庸的战争小说,雷马克也没有止步于此,他像Green Day演绎的那首《在九月底时叫醒我》中唱的:“Summer has come and pass,the innocence can never last(夏天已经来了又去,清白再也无法延续)”那样大声控诉战争的罪恶,但他也没有放弃讲述精神的毁灭与断层,讲述文明的灭绝与消失。这种灭绝与毁灭并非只存在于战争之中,只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更有毁灭性而已。两次世界大战粉碎了无数生命、家庭,也粉碎了此前正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直到今天,甚至是在远离震荡的中国,还能依稀感到毁灭的存留。精神的毁灭与断层也存在于中国,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文化断层,也许要过很久才能体会得到,经济增长快得让人眩晕,我们在四十年里,要走完西方四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精神世界不会像数字增长那样快,更多的它只属于一个缓慢推移的过程,也许当我们活在2025年的世界上时还有着1925年的思想水平,我们处于一个关键的衔接点,一方面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中一方面古典文化日益流失等待我们的保护,我们接过的是一个初步修复的废墟,更像是战后的那一代人,修复毁损的文化,另一方面茫然无所知,孤独与空虚袭上心头,我们正是在后雷马克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的背后是文化的涅盘与新生。
雷马克和雷马克们的毁灭完全是悲剧,历史有时很荒唐,她自命是进步的化身,而历史的车轮下却从不缺乏被碾压的尘土,成千上万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一个普通士兵死于无战事?因为他拔动不了整个大局。无论他的胸膛有颗多么热烈跳动的心,无论他的头脑有多少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关爱亲情友情,极端地厌恶战争却都无法逃离这该死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