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生平小故事200
⑴ 哲学小故事(急需)
一个人打赌
德国哲学家A·叔本华(1788--1860年)某年住在法兰克福的旅馆出租套房里。紧靠旅馆有一家小饭馆,他常去那里吃饭,那也是英国军事人员常去的地方。
一个饭店侍从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每次饭前,叔本华总要把一枚金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饭后又把金币收回自己的口袋里。
有一天,这位侍从忍不住问这位哲学家他在干什么。叔本华解释说:他每天在心里与那些军官们打赌,只要他们哪一天会除了马呀、狗呀、女人呀之外还能谈点别的话题,我就把金币放进教学的施舍箱去。
并非都来听布
F·D·E·施莱艾尔马赫(1768--1834年),德国哲学家和神学家,他的神职工作做得尤其出色。
有人称颂他和他的布道具有少有的广泛性,他的教义宣讲能吸引社会各个阶层的广大听众,不仅有大学生,还有妇女和各级官员。
对此,施莱艾尔马赫解释说:"我的听众确实由学生、妇女和官员组成,学生们来是为了听我讲道,女人们来是为了看学生,而官员们来则是为了看女人。"
挖苦尼采
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1844--1900年)对女性特别仇视,他一生不接触女人,曾经这样说过:"男子应受战争的训练,女子则应受再创造战士的训练。"又说:"你到女人那里去吗?可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英国哲学家罗素(1872--1970年)对尼采的哲学极为不满,挖苦他说:"十个女人,有九个女人会使他把鞭子丢掉的,因为他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要避开女人啊!"
报复记者
罗素于1920年曾来过中国。可到中国后生了一场大病。病后,他拒绝任何报人的采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消息,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由于罗素先生已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罗素的一位年轻朋友来看他。走进门后,只见罗素正双眼视房屋外边的花园,陷入了沉思。
这位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么?"
"每当我和一位大科学家谈话,我就肯定自己此生的幸福已经没有希望。但每当我和我的花园谈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满了阳光。"
独身的解释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终身未娶。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两个朋友。
一个朋友问他,"你不为你的独身主义后悔吗?"
期宾塞愉快地答道:"人们应该满意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我为自己的决定感到满意。我常常这样宽慰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有个女人,因为没有做我的妻子而获得了幸福。"
难成亲戚
英国著名的哲学爱弗兰斯·培根(1561--1626年)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 (hog,意为"猪")和培根(bacoh,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相形显小
有一次,伊丽莎白女工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于女王生活在诧深墙高的宫庭大院里,平时也多来往于达官显贵们奢侈华贵的住宅,当她看到简朴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时,不禁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边,仔细端详了自己的房舍后,耸耸肩说:"陛下,我的住宅其实并不错,只是因为陛下抬举我,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
剽窃罪
约翰·沃德爵士于1599年出版了著名的传记小说《亨利四世》。然而这几乎招来了他的杀身之祸,因为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认为作者是借古讽今,含沙射影地抨击她的现行政策。
女王很快召来了司法官员,建议以谋反罪对沃德提起诉讼。培根读过此书并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他站起来表示异议,为作者开脱。他说:"我不敢说书里有谋反的证据,但毫无疑问,该书确有不少重罪的证据。"
"何以见得?在什么地方?"女王急切地问。
"在他从泰西塔斯(55--117年),古罗马历史学家,那儿剽窃来的好多段落中,便可找到这类罪证。"培根认真地回答说。
河面上告示
英国哲学家威廉·休厄尔(1794--1866年)是一位幽默能手。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剑桥的卡姆河只是一条被用作城区排水的排水沟。有一次,女王访问剑桥,在河上的一座桥上停了下来,对族拥着她的剑桥在学的要人说,河里漂着的废纸太多了。威廉·休厄尔接口说:"陛下,它们并不完全是废纸,它们的每一页上都写着告示,通知来访者这条河是不适于游泳的。"
富翁的价值
英国哲学家、诗人贝恩斯(1823--1887年)在泰晤士河上看见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了起来。那个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富翁的穷人,竟只得到一个铜元的报酬。围观的人被这富翁的吝啬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里去。
这时,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说:"放了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价值!"
无需再锦上添花
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1711--1776年)也是一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他晚年退休后,每年还能拿到1000英镑的退休金和印书稿费。他在爱丁堡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写的《大不颠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畅销书。
周围的人劝他再写续集,一直写到当代。哲学家摊开两手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先生们,但我不想再写了,理由有四点: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懒了,太富了。"
剩下谁呢
休谟去逝前不久还出席过一次晚宴。宴会上一个客人抱怨世界充满了敌意,人跟人之间的对立太深了。老哲学家颇不以为然。"不,并非如你所说。"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看,我以前写过能引起敌意的各种题目。道德的,政治的,经济的,还有宗教的,可除了辉格党人、托利党人以及基督教徒以外,我却没有任何敌人。"
死而复生
一个边远省份的读者给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1778年)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表示仰慕之情。
伏尔泰回了信,感谢他的深情厚意。从那以后,每隔10来天,此人就给伏尔泰写封信。伏尔泰回信越来越短,终于有一天,这位哲学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仅一行字的信:"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
不料几天后,回信又到,信封上写着:"谨呈在九泉之下的、伟大的伏尔泰先生。"
伏尔泰赶忙回信:"望眼欲穿,请您快来。"
区别
谁也没有料到,受人尊敬的大学问家伏尔泰竟参加了一个为人不齿的团伙的狂欢。他为自己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可第二天晚上,他们又邀请他参加。
"噢,伙计,"伏尔泰神秘地说,"去一次,不失为一个哲学家;去两次,就跟你们同流合污啦。"
岂可再乎
1717年,伏尔泰因为讥讽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监狱11个月之久。出狱后,吃够了苦头的哲学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谢他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摄政王深知伏尔泰的影响,也急于同他化干戈为玉帛。于是两人都讲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抱歉之辞。最后伏尔泰再一次表示感激说:"陛下,您真是助人为乐,为我解决了这么长时间的食宿问题,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谢。可今后,您就不必再为这件事替我操心啦。"
慢性毒药
伏尔泰的咖啡瘾很大,一生中喝了数量惊人的咖啡。有个好心人曾告诫他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
"你说得很对,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这位年迈的哲学家说,"要不然,为什么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呢。"
错误的赞扬
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讥讽当时大人物的伏尔泰,有一天将一名同辈作家赞扬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
"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伏尔泰说道。
验明牧师正身
当伏尔泰到了84岁高龄卧床不起等待死神降临的时候,一位牧师自作多情,走到他的床边,为他祈祷忏悔——这是为垂死者订购天国飞机票或入场券的一贯作业,但是,这位老顽固非但不领情,反而追根究底,盘问起人家的身份来:"牧师先生,是谁叫你来的?"
"伏尔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来为你祈祷忏悔的。"
"那么你拿证件给我看看,验明正身,以防假冒。"
哲学语言
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1859--1952年)和几位哲学界的同事在百老汇大街上闲逛。突然有人提议去看一场露天电影,刚才还在思考和讨论的头脑还未来得及细想,他们便举步向一家露天电影院走去。等这伙哲学家抵达了目的地,才开始意识到托马斯·鲍威尔的话:"电影要求黑暗,可黑暗在世界这个角落的白天里,并不那么猖獗。"
哲学的责任
出生于俄国的美国哲学家莫里斯·拉斐尔·科恩(1880--1947年)。在美国哲学界和教育界都很有声誉,曾任纽约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
一次,在他上完哲学导论课后,一名女学生向他抱怨:"科恩教授,听完您的课,我觉得您在我深信不疑的每一件事上都戳了一个孔,可又没有提供替代品来填补,我真有点无所适从了。"
"小姐,"科恩严肃地说,"你该记得,大力神赫尔克里斯干过许多差事,他清洗了奥吉亚斯王的3000年来打扫的牛厩,难道非得再用什么把它填满吗?"
⑵ 求一些详细点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故事
你是要我分别举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故事吗?还是要他们二位一同发生的一件故事?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虽然有许多已经过时了,但是比其他任何一个具体的学说都更为重要的是他研究问题的理性主义方法。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包含有他的态度、观念、信仰和信心。他的态度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的每个方面都可以是思维和分析的合适对象:他的观念是宇宙并不是受纯粹的机会、魔力或任何神的荒诞不经的念头所支配,宇宙的运动是受理性定理所支配;他的信仰是人类应该对自然世界的每个方面都进行系统的研究;他的信心是我们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既要利用实验观察又要利用逻辑推理。这一套方法与传统主义、迷信主义和神秘主义相对立,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基拉。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内科医生。亚里士多德十七岁时前往雅典柏拉图学园学习。在那儿他一学就是二十年,直到柏拉图死后不久才离开。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对生物学和“实用科学”产生了兴趣。
公元前342年,亚里士多德返回马其顿,给国王十三岁的儿子——历史上人称亚历山大大帝——当了几年私人教师。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莱希门学园。随后的十二年他一直在雅典,这一时期与亚历山大军事征服的生涯大体相巧合。亚历山大并没有向先前的导师请求指教,但是却慷慨地为他提供研究经费。这在历史上也许是科学家从政府得到大批研究经费的头一个先例,也是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最后一个事例。
但是与亚历山大交往是有危险的,亚里士多德原则上反对亚历山大的独裁作风。这位征服者因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侄儿有变节行为而将其处以死刑;看来他这时曾想过要把亚里士多德也处以死刑。亚里士多德颇为民主,不合亚历山大的味口,尽管如此,他也会因为与亚历山大交往过甚而得不到雅典人的信赖。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时,反马其顿的派别在雅典占据统治地位,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为犯有“渎神罪”。亚里士多德想起了七十六年前苏格拉底的命运,他逃离雅典,边逃边说:他不会给雅典第二次机会来犯下攻击哲学的罪行。几个月后他在流亡中丧生,终年62岁。其时为公元前522年。
亚里士多德全部作品的数目大得惊人,有47部留存下来,古代书名册上记录表明他写的书不少于170本。但是令人吃惊的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数量,而且在于他知识的博大精深。实际上他的科学著作构成了他所在时代的一部科学知识网络全书。其中包括天文学、动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几乎古希腊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所不有。他的科学著作一部分是对其他人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汇编,一部分是他雇用助手为他收集资料所获的创造成果,一部分是他自己通过大量的观察而获得的成果。
有能力做每一个科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就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将来可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人物。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成就远不止这些,他还是一位有创建的哲学家,对推理哲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著有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神学和政治学,修辞学和美学。他写了有关教育、诗歌、野蛮人的风俗习惯和雅典宪法的作品。他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收集许多不同国家的宪法,以进行比较研究。
也许在亚里士多德的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他的逻辑学。一般认为他是哲学中这个重要分支的创立人。实际上就是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具有逻辑性,才使他对如此众多的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有组织思想的才赋,他提出的定义和建立的范畴为后来许多不同领域产生的思想提供了基础。亚里士多德从来不搞神秘主义和极端主义,总是实用主义的代言人。当然他犯过错误,但是在如此大部头的思想网络全书中,他犯下的愚蠢错误却寥寥稀少。
亚里士多德对后来的整个西方思想有巨大的影响。在古代和中世纪期间,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语、叙利亚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法语、希伯来语、德语和英语。后来的希腊作家都研究他的作品,赞美他的作品,拜占庭的哲学家也是如此。他的著作对伊斯兰教哲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许多世纪中,他的作品一直统治着欧洲思想。阿维罗伊斯①——也许是所有阿拉伯哲学家中最著名的哲学家——努力把伊斯兰教神学和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加以综合。中世纪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麦孟尼底也为犹太教做了类似的综合。但是这类著作中最著名的是基督教学者圣·汤姆斯·阿奎奈的伟大著作《神学大全》。受亚里士多德深刻影响的中世纪学者多不胜举。
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羡慕如此之深,以致于在中世纪末期到了近乎崇拜偶像的地步,他的作品已不再是一盏指路的明灯,而是成了一件禁止人们进一步探索知识的紧身衣。亚里士多德喜欢进行独立观察和思索,无疑他不会赞成后世人对他的作品所做的崇拜。
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些是极其反动的。例如,他支持奴隶制度,认为它符合自然规律;他相信妇女生来就低贱(当然这两种思想都反映了他所在时代的流行观点)。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许多显然非常摩登,例如“贫穷是革命和罪恶的根源”,“所有冥想过治人艺术的人都认为皇帝的命运取决于对青年的教育”(当然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里没有公共教育)。
在近世纪中,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和声望一落千丈。但是我感到他的影响是如此广泛、深入和持久,以致于我为不能把他在本册中的名次排得再高些而感到非常遗憾。他现在的名次主要是由于在他前面的十三位人物中的每一位都极其重要。
①阿维罗伊斯(1126—1198):阿拉伯医生、哲学家,生于西班牙哥多华,曾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思想家——张之洞
清光绪年间,张之洞在湖北做制台,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社会秩序很混乱,武汉三镇赌风极盛,张之洞就想了个办法来开导赌棍。
有一天,衙役抓到四个赌棍。张之洞审问说:“你们为何不务正业,嗜赌如命?”赌棍说:“大人,小的只不过是好玩消遣。”张之洞说:“好,既然你们喜欢抹牌赌博,本制台要你们好玩消遣个够。”于是命衙役将四人收监,每人发给铜钱一千,并拿出纸牌、骰子,叫他们在牢里赌三天三夜。但有一件,除吃饭拉屎以外,不许睡觉,不许休息,每人一千铜钱除输赢兑现以外,还要按规矩抽头。四个赌徒莫名其妙,只好遵制台吩咐,在监内连赌三天三夜。
结果,赌棍们搞得精疲力尽,两眼熬红,个个叫饶。三天过后,张之洞提四个赌棍审问;“你们玩够了没有?”赌棍异口同声回话:“小人实实玩够了。”“你们还想不想赌?”“小的不想再赌了。”那你们哪个输了哪个赢了呢?”“四个人都输光了。”张之洞故作惊讶说:“咦!那四千个铜钱到哪里去了?”“唉呀!四个人的钱都抽进头里去了。”张之洞呵呵一笑说:“这就叫做久赌神仙输啊!”
说罢,叫人拿出纸笔,在纸上用笔写上“赌博”两字。又叫人用剪刀从中间剪开,变成了“专、者、贝、十”四个大字。他巧妙地讲解说:“专门赌博的人只有贝十(背时)不会走运的,你们四个从此往后还赌不赌了?”四个赌徒恍然大悟,当堂认罪求饶,从此就戒了赌。
共同事件实在不知道。。。
⑶ 我要找关于“苏格拉底”的哲学家的小故事
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 被称作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其实是一位先知。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先知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人类研究和改造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他认为人的生存环境都是神安排好的,人根本不需要去操心和做任何改变。他认为人应该做的事,就是学习如何做人,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一生主要教授的就是伦理道德问题。 先知苏格拉底经常与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采取反问、劝善、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反问”,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发现自己的自相矛盾和不能自圆其说,最终承认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需要改变; “劝善”,即帮助对方愿意抛弃谬见,寻找真理; “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事务的分析比较找出根本症结; “定义”即把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给予结论,让人一目了然。 下面举几个小例子。 一个学生问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对朋友就不是这样。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对朋友是恶行吗? 学生:是的。 苏格拉底:照你这样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古希腊先知苏格拉底非常强调行为之前的一思一念,认为善念可以结善果,恶念操纵的行为只能害人。 最让大家惊奇万分的是苏格拉底的一席谈话,至今读来非常有时代感。 抄录这席话如下: 强权不是真理,强权的基础是暴力。 真理只能以正义为基础。在正义得到实现的国家,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全体国民在政治和司法权利上基于自由的平等,都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障。 在极端不正义的情形下,暴君就是盗匪。 如果窃贼掌握了武力,窃贼就会用欺骗和暴力掠夺他人的财产,不论是神圣的或者是世俗的,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不是零敲碎打,而是一扫而光。 如果窃贼掠夺了全部的财产,还以暴力为基础炮制出匪徒的法律,去奴役全体暴力下的人民,那么掠夺了全部的财产的武装窃贼就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反而会把他们的首领塑造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神。 因为在凡夫俗子看来,无所不能的神自然是正义的。在罪恶登峰造极的国度里,欺骗和暴力掠夺就成为法律。 苏格拉底不愧是位先知,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把造神运动、橡皮图章和洗脑术,以及人被洗脑后的状态阐述的淋漓尽致。
希望采纳
⑷ 求哲学家谢林的故事
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年-1854年)德国哲学家.谢林出生于1775年,1790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他的父亲是这所大学的牧师以及东方文化教授。在这里他和黑格尔、荷尔德林成为同窗好友。1792年,他从哲学院毕业。之后他开始研读康德和费希特,两人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青年时的谢林。1794年,他出版了一本阐述费希特思想的文章《论一种绝对形式的哲学可能性》(Über die Möglichkeit einer Form der Philosophie überhaupt,On the Possibility of an Absolute Form of Philosophy)。这篇文章获得了费希特本人的认可,这使得谢林在哲学界获得了一定名声。1795年,谢林完成了他的神学学位论文。毕业后,他在莱比锡作过两年私人教师,在这期间他研究了数学、物理和医学,同时研读了维柯和斯宾诺莎的哲学。
1798年,年仅23岁的谢林受聘为耶拿大学的编外教授,讲授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在耶拿的日子里,他受到了浪漫主义影响,哲学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写出了他的早期著作《先验唯心论体系》。很快,他成了浪漫派的领军人物,并开始反对费希特的思想,认为它是深奥难懂的。1803年,谢林和他的妻子卡洛琳(Karoline)结婚(这件事造成了他和浪漫派的决裂),并离开了耶拿。
1803年-1806年间,谢林任维尔次堡大学教授,由于他“好战”的性格,使得他在同僚和政府中有很多敌人。同时他的思想也开始倾向于宗教神秘主义,1804年写了《哲学与宗教》一书。1806年,他移居慕尼黑,找到了美术学院院长等各种职务。1809年,他的妻子去世,同年他写出《对人类自由本质的研究》(Investigations of Human Freedom)。文中他对于神秘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他阐述了康德哲学中对于理性和实践之间的区分,他将自由定义为对善与恶的理解力(a capacity for good and evil)。这部集谢林晚期思想大成的著作受到了黑格尔刻意贬低,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海德格尔仔细研读了这篇文章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将黑格尔对此文的诬蔑评论为“由此可见,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根上怎么也不能理解另一个同样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伟大之处。”但这篇文章的某种泛神论思想同样受到了叔本华的批评。1820年-1827年任埃尔兰根大学教授,1827年重返慕尼黑执教,并被推举为国家科学院院长。
直到1841年,他被普鲁士国王召回柏林,接替了黑格尔去世后留下的哲学教席。他试图遏制流行的黑格尔哲学浪潮,但没有成功,于1854年前往瑞士的途中不幸去世。谢林生前就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名声和思想将会处于黑格尔的威胁和影响力之下,在他去世后的百年间,和黑格尔相比,他的知音寥寥无几。但他获得了海德格尔的至高评价,称他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顶峰,而不是黑格尔
一般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要人物,处在费希特和黑格尔之间。解读他的哲学通常不太容易因为它哲学中关于自然的定义总是不确定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伟大但又捉摸不定的思想家,因为他在观点间的跳跃对于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说缺少一些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力量。另一些人认为谢林总是关注一些常见的话题,尤其是自由、绝对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⑸ 《哲学家的故事》的主要内容300字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故事,他的老师叫苏格拉底。
1, 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爱情,老师带他到麦田里,让他摘最大的一颗麦穗,只能向前走摘一次,不能回头,他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结果两手空空走出麦田. 老师问他为什么?
柏拉图说:因只能摘一颗,又不能回走,可能前面有更大的麦穗,到了前面,又觉得不如后面那颗,于是就错过了。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2. 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婚姻,老师让他到树林里砍一棵最好的树当圣诞树,只能砍一棵且不能回走.这次他砍了一颗普通的但也不算差的树回来了,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已走了一半路仍两手空空,看到这颗树也不错就砍回来了,以免错过最后什么也带不出来,像上次那样.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3 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再婚,老师让他先去参加五项全能比赛,当他耗尽最后一点力气回到老师身边时,老师指着面前的一堆奖品并嘱咐他只能选一样,他在奖章、美酒、鲜花和摇椅中选择了摇椅,并对他老师说,这次您什么也别说了。
其实细细想来,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即两个人各削去自己的个性和缺点,然后凑合在一起。
找一个倾心于你的人,比找一个你倾心的人可能更好,完美主义是不可能的。
本身我们皆为凡人,只要是凡人,哪能没有错?哪能和仙人相媲美?哪能不食人间烟火得过一生?
⑹ 求一篇哲学小故事
哲学家的故事
一位哲学家搭乘一个渔夫的小船过河。行船之际,这位哲学家向渔夫问专道:“你懂属数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又问:“你懂得物理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再问:“你懂化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叹道:“真遗憾!这样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水面上刮起一阵狂风,把小船掀翻了。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水里。渔夫向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说:“不会。”渔夫非常遗憾地说:“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了!”
他给大家讲的哲学道理是:空谈是害死人的。只有真实的本领才能够生存。
⑺ 西方哲学家的故事
西方哲学家的故事
苏格拉底(希腊文:∑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倒台后的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最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之名被迫饮毒堇汁而死。他长期靠教育为业,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独特,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始者。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是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最有知识的是神,知识最终从神而来,真正的知是服从神。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从具体实事中找出确定的论点,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作出精确的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认为是非有标准。传说苏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其妻子是个泼妇。
⑻ 哲学家挑战真理的故事
福柯用自己的身体挑战人类自由意志的边界。自由意志、自由选择是连马克思,雅思贝尔斯、物理学家,脑神经学家都已经不再同意的了。人的意志不过是在天地间肉体里想想而已。至于用自由意志的行动来感化世人的大人物也当然不止福柯,不过确实少见。希望你有机会举几个例子。当然,大部分例子是很容易被搏倒的,人们可以说疯狂的行为也不过是经历加天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