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quot辽宋夏金的和战quot的历史故事
1. 辽、宋、夏的合战相关资料急急急!!!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条件:契丹各部的统一、农业的推广发展、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契丹各部的统一中原地区的分裂割据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916年 阿保机 上京建国后主要有那些措施?推行怎样的政治制度?仿汉字创制契丹文字, 政治制度是“番汉分治”“番汉分治”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其实质是什么?原因:在辽的统治区域内,居住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的 发展水平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特点:民族分治实质:阶级统治幽云十六州 是怎么回事?契丹获得幽云十六州 产生了什么影响?二、宋辽的和战 第一阶段:宋攻打辽第二阶段:辽进攻宋2目的:宋:夺取幽云十六州 辽:南下掠夺财富3、澶渊之盟 1阶段 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但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1038年
2. 关于辽宋夏金的历史问题。
自古的中原者的天下,而且中原千里沃野,少数民族可以不用那么在奔波劳碌,进行农耕生活...加速了他们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3. 关于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
宋辽战争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至景德元年(辽乾亨元年至统和二十二年,979—1004年),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
战争缘起及战前冲突
五代后唐清泰末,辽(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灭后唐称后晋皇帝后,从石晋王朝攫取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之地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袭掠中原。后周建国初,辽又扶植北汉政权割据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作为附庸以屏蔽燕云。后周显德七年(辽应历十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称帝,建北宋后,辽继续支持北汉与宋抗衡。时南方尚存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独立割据政权。为实现统一,赵匡胤在实施先南后北进军方略过程中,曾寻机分兵攻取北汉,试图铲除辽附庸,以便收复燕云,但每次进攻均遭辽援军阻挠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汉辽州(治辽山,今山西左权),辽遣耶律挞烈率军6万往援,是宋辽之间首次大规模作战。开宝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汉,兵围太原,辽又出兵援北汉,被宋军击退。直至开宝末年,不仅未能灭北汉,反使宋辽间冲突迭起,矛盾日深。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率大军攻北汉。先败辽援军,继破太原灭亡北汉,为进取燕云创造了条件。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余的宋辽战争。
宋对辽的战略进攻
宋灭北汉(参见宋灭北汉之战),未及休整战力,宋太宗即令转兵北向,欲一举夺取幽州(今北京)。六月,亲率10万大军出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北进,突破辽军在沙河(今河北涿州北拒马河)的阻截,进围幽州。及至,辽守城军苦战待援。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于城北示弱诱伏,引宋军北进,以分其攻势;旋与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援兵夹击,大败宋军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八,参见高梁河之战)。宋军退保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关南(今河北高阳东)、镇州,防御辽军反击。九月,辽景宗耶律贤果遣燕王韩匡嗣等率军攻满城(今河北满城北)。宋军预有准备,并示形用兵,临战改变太宗所授阵法,合八阵为前后二阵,集中兵力击败辽军,歼万余人(参见满城之战)。五年三月,辽大军攻雁门(今山西代县)。宋将杨业偕潘美南北夹击,再败辽军(参见雁门之战)。是年冬,辽景宗亲率大军进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获胜。宋遂以南易水为障,设防御辽(参见瓦桥关之战)。七年四月至五月,辽军三路出兵,攻满城、雁门、府州(今陕西府谷),皆被宋军击败。后辽景宗病卒,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因用兵高丽、女真,无暇南顾;宋则致力于休兵养马,广积军储,以图再举。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纳知雄州贺令图建议,以辽帝年幼、承天太后萧绰摄政、内部不稳为可乘之机,决心分兵三路出击: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主力军10万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以田重进率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令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企图三路齐发,以东路牵制辽军主力,待中、西路夺取山后诸州后,转兵东向,三路合围幽州。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
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
兵分三路,大举北伐。及战,西路军连克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县东北马邑)、朔及应(治金城,今山西应县)、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诸州;中路军克飞狐、灵丘(今属山西)、蔚州(治灵仙,今河北蔚县);东路军夺占固安(今属河北),进据涿州。面对宋军大举进攻,辽萧太后亲临幽州,偕圣宗指挥抗击。采取集中兵力先败东路宋军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军冒进、又缺粮草之机,袭扰疲惫,迫其退军,并追至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将其击溃。继而遣都统耶律斜轸率军10万,对中、西路宋军相继反击,收复蔚州、飞狐、寰州、朔州等地,俘杨业。宋军放弃云、应,撤回代州,对辽的战略进攻就此失败(参见岐沟关之战)。
辽军反攻及宋军的战略防御
岐沟关之战后,宋丧师数万,国力穷沮,被迫在战略上采取守势。辽则乘其势衰,即行反攻。是年冬,萧太后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为前锋,率部攻望都(今属河北),自率主力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间)。耶律休哥计胜宋知雄州贺令图部,率军至瀛州与主力会合。宋瀛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率数万骑迎击辽军,在城北君子馆之战中被辽军包围,全军覆没,刘廷让仅以身免(参见君子馆之战)。辽军乘胜攻掠祁(治今河北无极)、深(治静安,今河北深县南)等州后撤回。此后,利用骑兵优势,不断深入宋境袭扰。端拱元年(988年),辽圣宗率军攻破狼山寨(今河北易县西南)、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数月间连下满城、新乐(今河北新乐东长寿东北)、祁州等地,唯于唐河(今河北定州北)被宋定州守将李继隆、袁继忠率军击败。二年七月,辽谍知宋军护送辎重赴威虏军(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数万骑前往截击。宋将尹继伦率数干骑夜巡时发现辽军,蹑踪尾随辽军,乘其早膳突袭,耶律休哥受伤先逃,辽军惊溃,死亡甚众。至道元年(995年),辽以招讨使韩德威率数万骑两次攻麟州(今陕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将折御卿率部击败。三年三月,宋太宗病卒。宋真宗赵恒袭位,颇有和意。辽却乘真宗新理国事,屡屡兴兵攻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圣宗率军攻保州(今河北保定)、威虏军不克,转兵进袭宁边军(今河北蠡县)、祁州、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游骑远袭至邢州(治龙冈,今河北邢台)、焰州(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三年正月,败宋军于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东惠民南)渡河,掠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齐州(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而归。四年冬,辽军攻长城口,被宋军击败,丧师2万人。五年,攻静戎军(今河北徐水)及保州,获胜而返。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继忠,歼其所部。
宋辽缔和
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太后与圣宗大举攻宋。闰九月,辽军会集固安,攻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威虏军、北平寨(今河北完县东北)、保州,均末克。后转攻定州,被阻于唐河。遂移师东向瀛州,并利用降将王继忠致书宋真宗,试探议和。十月,辽集兵攻瀛州,l0余日不克,伤亡惨重,十一月,转兵攻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东北)不克,南下破德清军(今河南清奉西北),威逼澶州(今河南濮阳),袭取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东北)。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察看战地时,中宋军伏弩身亡。辽失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且恐宋屯镇、定二州重兵袭击侧后,亟谋妥协。宋以澶州为决战战场,集中兵力与辽军相持。真宗临阵督战,以振军心。但唯恐辽军突破澶州,危及东京(今河南开封),遂以向辽纳币帛为条件,缔结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参见澶州之战)。宋辽战争遂告结束。
4. 哪位高手给我讲一下辽宋夏金的和战
北宋与辽之间:澶渊之盟 ,后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北宋要给西夏岁币.北宋与金联手灭了辽,后来并存了两年(北宋,金),金又灭了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后来元先灭金,后灭南宋.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907 - 1368 年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 1279 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棉花种植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提高。到元朝棉花种植地区进一步扩大,棉纺织业逐渐取代丝织业成为纺织业的重心。民族关系:本阶段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尽管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这突出表现在战后的议和活动上,例如北宋和辽订立的“澶渊之盟”,有利于满足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因此和平共处仍是本阶段民族关系的主流。特别是元朝统一后,又一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并出现了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汉族政权相对弱小,控制区域有限,与外国的内陆贸易受阻,“丝绸之路”不复畅通。南宋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等便利条件,海路成为对外交流、贸易的重心。元朝时期,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 文化: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在天文历法、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5. 评价一下辽宋夏金的议和
1、辽与北宋虽然大战,但是最后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不仅停止战争而且边境贸易专不断;
2、北宋属与西夏进行大战后,双方无力再战,同样进行议和且边境贸易频繁,因此北宋人民多吃羊肉,主要就是因为与这些少数民族互市;
3、金虽然灭了北宋,但是与南宋达成议和,虽然双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双方大规模战争没有再次爆发;
4、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希望和平,和平是众望所归。
6. 辽宋夏金为什么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与建国
1.兴起。原住辽和不游一带,以游牧、渔猎为主。唐末发展起来,部分汉人为躲避战争迁至长城以北,与其杂居,使契丹人学会种植庄稼、织布、建造房屋,部分契丹人开始农耕生活。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他倡导农业,逐步接受汉人封建化。916年,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是为辽太祖。创立契丹文字,其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得到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镔铁之意)。
3.“蕃汉分治”。中央设立南面官与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唐朝官制,统治汉人与渤海人,权力比北面官小。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北方少数民族。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太宗北伐。目的上夺回幽云十六州,包围幽州城(今北京),激战后大败,太宗受伤。后再次北伐,结果大部被歼(其中产生杨家将故事:杨业……)。从此宋军由攻转守,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反映了统治力量的软弱。
2.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真宗亲征,宰相寇准力主抵抗。有利的情况下议和。1005年达成和议。条件:一是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地是辽撤兵;三是双方立为兄弟国,各守边界。
3.辽宋友好。澶渊之盟后,辽宋对峙,在一个世纪中,基本维持友好局面。边境安定,贸易兴旺,使者不绝,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
1.西夏建立。党项为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年,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2.西夏政治制度。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等,分掌行政和军事大权。元昊还推行科举制,选择官吏。仿汉文楷书体创立文字。
3.宋夏和战。由于双方战争不断,损失均很重,元昊请和。1044年,和议成。一是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二是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在理重开边境贸易。
4.影响。从此宋夏和平,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7. 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之间的关系有战有和,其主流是什么
其主流还是和,其观点主要是:
1、辽与北宋虽然大战,但是最后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不仅停止战争而且边境贸易不断;
2、北宋与西夏进行大战后,双方无力再战,同样进行议和且边境贸易频繁,因此北宋人民多吃羊肉,主要就是因为与这些少数民族互市;
3、金虽然灭了北宋,但是与南宋达成议和,虽然双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双方大规模战争没有再次爆发;
4、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希望和平,和平是众望所归。
8. 谁知道金国历史上一共经历过哪些战争重点介绍一下和南宋的战争,谢谢
金代百年留感叹:大辽国的赫赫雄风过后,科尔沁草原成为女真族所建立的大金国的领地,然而,这个来自于"白山黑水"之间(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农业、畜牧和渔猎民族,没有使科尔沁草原已有的繁荣得以维系。而是把契丹人在科尔沁草原上所创造的灿烂而辉煌的大辽文化彻底催毁。大金国在科尔沁草原上统治了一百多年,给科尔沁草原留下的是书不尽的感叹。
女真族是世居在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先秦时称“肃慎”,两汉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女真”这一族称最早出现在辽宋史籍中,在这些史籍,有的说女真之名始于五代,如《三朝北盟会编》、《松漠纪闻》;有的说在唐朝初年已有女真的名字,如《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女真族唐朝时混于黑水靺鞨之中。辽代时为避辽兴宗宗真之讳,又改族名为“女直”。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长白山、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史称“白山黑水”之地。长期从事畜牧和农业生活,女真族英勇善战。有人说他们是东胡族的后裔,也有人说肃慎、挹搂是独立于东胡之外的民族。事实上,肃慎、挹搂及其后裔女真在生活习俗上和东胡人及其后裔鲜卑、契丹是有很大区别的。从二者的面部特征上看也是有差别的。他们和东胡人有联系,但并不是东胡人的直接后裔。从族源上看他们和夫余、高句丽的关系更近些。金勄黼《东北通史》中认为:女真是肃慎的异译。女真本名肃慎,后改译为女真。查《女真译语》,女真一词于女真语中读“朱先”,与肃慎、朱理先、虑真、女真均为一音之转。
女真族早就以女真的同音词为族称,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中译法稍有出入。过去中原人译为肃慎,契丹人最初译为虑真,宋人又译为女真,始以女真之名著称于史。有人说女真人是黑水靺鞨,实际上是先有女真人,后来,靺鞨强大之后,女真人才混到靺鞨族之中的。成为靺鞨族的一个部,但女真人一直是独立于靺鞨之外的独立群体。
契丹灭渤海国后,为了加强对女真的控制,将一部分渤海人、女真人迁到了上京道、东京道等地区,成立州县,与汉人杂居。与此同时,契丹人还把女真的“强宗大姓数千户,移置辽阳之南,以分其势,使不得相通,成为“曷苏馆女真”。迁到上京道和东京道的女真人,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学习了汉族人的生产经验和文化,社会发展比较快,故史称为“熟女真”。另外还有“生女真”,是指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直抵滨海地区的女真人。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因此叫“生女真”。“生女真”有众多个部落,完颜部是其中之一。分布在按出虎水,即今哈尔滨市东南的阿什河。这时的生女真人无城郭,做木屋星散而居,阿骨打把自己所居村寨叫皇帝寨。其他村寨还有叫国相寨、太子庄的等等。村寨的特点是没有城池,四周植柳,联木为栅,作为防盗、防曽的禁围。到金太宗天会初年,皇帝、贵族与平民百姓的居住区还相混杂在一起,没有严格的界线。到金熙宗时,皇帝与贵族平民间的等级差别才越来越大。
建国之前,完颜部生活在按出虎水,即阿什河。按出虎水发源于阿城市东部的张广才岭,是松花江右岸的支流之一,女真语称按出虎水为“金”。金朝即以此水得名。
女真建金国之前,除生女真外,还有北女真、南女真、鸭绿江女真、长白山女真、回跋女真等。每种女真之下又分很多个部落,都是辽代的附属国。向辽称臣纳贡,受辽代契丹贵族的剥削和压迫。
女真人东边濒临大海,那里盛产名贵的珍珠。北宋末年,开封上流社会奢侈无度,皆以从契丹输入的“北珠”为贵。其实契丹的“北珠”产自于女真,契丹统治者为从北宋换取大批有用之物,每年都派出官员前往滨海地区掠夺珍珠,使得女真人不堪其扰。契丹的“银牌天使”至女真,直接使命是向女真人索要海东青,海东青是一种猛禽。天鹅食蚌,藏珍珠于嗉内,契丹人放出海东青,擒杀天鹅,即可获取珍珠。
因此,前往女真部索求海东青的使者络绎不绝,他们恃大国使命,每晚都要让妇人“荐枕”。唯择美好夫人,不问其有夫没夫及门阀高下,致使女真人不堪忍受。契丹统治者将通过生女真直到东海之滨的这条道路称为“鹰路”。他们为获取海东青,不惜为保护鹰路畅通而诉诸武力。由于长期遭受契丹人的欺压,女真人不堪重负,终于起兵反辽。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调集各部会师于来流水(今拉林河),发誓伐辽,传梃而誓词为:“汝等同心尽力,有功者,奴婢部曲为良,庶人官之,先有官者叙进,轻重视功,苟违誓言,身死梃下,家属无赦。”于是完颜阿骨达仅以两千五百余部众,就进占了契丹国东北的门户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石头城子)。接着又在距宁江州不远的出河店大败辽军。经过宁江州、出河店两次重大战役之后,貌视强大的辽政权充分暴露出了腐朽不堪的本质。
女真人在宁江州战役取胜之后,一些大臣们向完颜阿骨达“劝进”,促请其称帝建号,他们认为建立女真王朝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要求阿骨达立即称帝。阿骨达认为不妥,他说“一战而胜,遂称大号,何示人浅也。”他不急于称大号,但客观形势不允许他久拖不决,女真人迫切要求摆脱辽王朝的奴役,他们需要马上建立自己的政权,产生自己的皇帝,以便统一部属对辽战争。于是大家再行“劝进”,最后完颜阿骨打同意了大家的意见,于1115年正月初一,宣告即皇帝位,国号大金,改元收国。定都会宁(今阿城市)。经过十年的苦战,至1125年,终于推翻了大辽政权,从此,科尔沁草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金朝女真人统治时期。
金灭辽国以后,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即位,以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统"的诏令为遗训,南征伐宋,于1127年将北宋灭掉了。从此形成了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当时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尽归大金国管辖。
从完颜阿骨打开国到金熙宗时期,这是金朝开国及创立制度的阶段。这时金国内部还存在许多女真氏族社会的旧传统,还没有创立新制,遇事时,如对军事上违犯者的处理,旧制就没有规定,那就只好“从宜处之”,酌情处理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熙宗即位之后。1139年,臣下请立制度,“建官正名,欲垂范于将来。”熙宗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为金朝确立了立国制度,其创立制度的主要依据不是女真固有的氏族制度,而是唐、宋制度,所谓“参用辽宋为帝制”,其中“辽制”实际上也是辽朝承袭唐朝的制度。熙宗在创立制度的同时,还要削弱一些氏族贵族的势力,废除金初的勃极烈制度,而以三省六部制度取而代之;确立皇位世袭权;还制定了周密详尽的礼仪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在他还没有完成这些工作获得成功的时候,1149年,就被其堂兄弟完颜亮杀害了。
完颜亮夺得了皇位,是为海陵王。并把熙宗未完成的创制、变革之事大大推进了一步。海陵王完颜亮对中原发达和富庶一直充满了神往,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上京会宁府(今阿城)迁到燕京(今北京),称中都,完成了金国政治中心的向南转移,这是海陵王完颜亮最突出的政绩,北京作为国都的历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他还想下一步把国都迁到汴京,但没有实现这一愿望。1161年,宗室完颜雍乘海陵王忙于对南宋的战争和北方契丹人叛乱之机,在辽阳起兵称帝,改元大定,庙号世宗。他即位之后,平定了北方叛乱,并与南宋议和,从而使金朝境内的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出现了所谓的“大定之治”。金世宗的孙子章宗即位后,又有所谓“明昌之治”,金末及元初的文人对世宗和章宗,多极尽美化之词。甚至把他们比作汉朝的文、景二帝。但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实际上并不是很完美的,也存在很多问题。学止词章,不明经术;颇好浮侈,崇建宫阙,外戚小人多预政,这些也都是在“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中出现的现象。
卫绍王即位后,排斥汉族人士,金朝开始走下坡路。1213年,卫绍王被一个飞扬跋扈的胡沙虎杀害。章宗兄弟完颜珣即位,是为宣宗。他在北方蒙古大军的圧力下,1214年迁都汴梁(今开封),这是一次被迫的迁移,和海陵王完颜亮主动迁都北京的意义完全不同。这时金政府更加腐朽。在金朝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吏治乱章,弊端百出。不惜民力,挥霍无度。女真贵族奢靡之风十分严重。各民族人民反对女真贵族统治的起义愈演愈烈,此伏彼起,金统治者自顾不暇,各地出现了据地自保的地方武装,北方又有蒙古大军的威胁,金朝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223年,金宣宗病死,哀宗即位。这时科尔沁草原已被蒙古大军占领,已成为蒙古人的家园了,金政权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1232年初,金军与蒙古军在河南禹县相遇,金军全军覆没。接着汴京被围,哀宗被迫出逃到蔡州。1234年正月,蒙古大军攻陷金哀宗逃到的蔡州,金朝灭亡。
女真族所建立的金从完颜阿骨打称帝到1234年,历时120年,更换了九个皇帝,随着封建化的深入,社会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除了畜牧业的优势外,其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也有所进步。在文化建设上,金朝文化深受汉族影响,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戏剧较为突出,并产生了元好问等著名文学家。金王朝仿照汉字和契丹字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女真文,史载女真文字有二种,分别为大字和小字,女真大字是金太祖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的;女真小字则是在金熙宗时期创制的,皇统五年(1145年)始行用。女真文作为官方文字与契丹文、汉文并用。传世的女真字文献,主要是一些女真文的碑刻。
金朝廷迁入中原后也创办学校,称国子监。府、州、县也都开办学校。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儒家思想学说,学生学习作策论、诗、赋。诸路设女真学府,为金朝政权培养官吏。金朝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笼络天下人才。
生女真人善舞,动作都是摹仿战斗姿态。统治中原以后,金朝继续并发展了北宋时期的乐舞。生女真人的乐器主要有鼓和笛。进入中原后,继承了中原的所有乐器种类。金代的杂剧也是继承北宋的杂剧发展起来的。
生女真人无医药,生病请巫,杀猪狗以禳除。或者将病人载入深山大谷以避灾。占领中原以后,才开始有医药,并产生不少名医。
女真人原有自已的原始宗教,灭辽侵宋以后,则多信佛教。许多女真人都出家为僧尼。地位最高的僧人称为国师,服真红袈裟,地方上道行高的僧人称为僧录、僧正,服紫色袈裟。
女真人的发式和衣着于东胡人后裔契丹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他们编发,而不是东胡系民族的髡发,脖子上缀野猪牙以为装饰,头顶上插雉尾(野鸡翎)。这时的女真人正处在农业社会的初级阶段,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而狩猎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猪是他们的主要家畜,野鸡等山禽野兽是他们可以经常获得的猎物。女真人无论贵贱都穿布,以布的粗细来区别身份。冬天穿皮毛以抵御严寒。
生女真人都居住在一个个的村寨之中,以部族首领命名寨名,即“某某孛堇寨”。依山谷而居,居室是简陋的木屋,屋内筑火炕,院落是以木栅栏围成。今天的东北人仍在住火炕。主食是粮食。吃稗子米饭和野味、肉食等,多用木餐具盛装。瓷器已经普遍使用。
生女真人在婚姻上多为指腹为婚,既长,虽贵贱殊隔,亦不可毁弃原来婚约。订亲也有“纳币”之俗。《三朝北盟会编》载:“其婚嫁,富者则以牛马为币,贫者则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欲纳之者,即携以归,其后方具礼偕女来家以告父母。”纳币即彩礼。婚后新婿要在妻家服役三年,三年后才能与新娘一起回家。建国前后在女真人中也出现了偷婚和抢婚的现象。生女真禁止同姓为婚。熟女真对同姓为婚则无限制,渤海人至金朝中期仍保留着偷婚习俗,这些婚俗都曾被国家明令禁止。而为了减少民族间的矛盾与隔阂,金朝也曾鼓励女真人与契丹人、汉人通婚。
女真的葬俗与契丹人不同。契丹人是“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而女真人要大哭,并且死者亲友为表示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还以刀割额,流出鲜血,哭时血泪交下,称为“送血泪”。女真人葬死者时无棺椁。贵族把生前所宠爱的奴婢及所乘鞍马都活焚烧,以为殉葬。祭祀时,把所供奉的饮食之物也都尽行焚烧,称为“烧饭”。女真人的很多传统习俗今天在科尔沁地区也有很多保留,并成为科尔沁草原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
金朝统治下的科尔沁草原,基本上仍沿用辽国的行政区划,隶属于临潢府路(赤峰巴林左旗)管辖,并在这里设置了县、群牧司、详稳司等官属。当时这里的主要居民仍然是契丹人。女真人在占领科尔沁草原之初,为了报复辽代契丹人对他们的长期压迫,极力破坏契丹文化,金兵每到一处,放兵四掠,烧杀抢劫,辽代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州城几乎全被烧毁废弃,永州、乌州、龙化州等州城及其支郡都已不复存在;金兵每到一处,“坟垅悉遭掘,出尸取棺为马槽。”
科尔沁地区曾是辽王朝统治的中心,这里埋藏着许多契丹显贵的墓葬,每当金兵一到,只要发现贵族遗留的墓葬,全被洗劫一空,我们今天发现的辽墓十墓九空,大部分都是金初时盗掘的。我市的考古工作者,在勘查辽代遗址时,发现了多处辽代钱币窖藏,少则几百斤,多则几千斤,都是辽代契丹人为了躲避女真人的战乱埋下的,他们在埋下这些铜钱时,还企望在战乱平息之后重归故里,可是他们或死或散,永远没有回来,他们埋在科尔沁大地上的大批铜钱再也没人使用。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金初女真人给科尔沁草原的居民带来的是怎样的惨痛,由此可以窥见一斑,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契丹人和其他各族人民,饱受了战争疾苦,流散四方,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土地日渐荒芜。金人的暴虐征伐,也在契丹人的心目中埋下了深深的民族仇恨。不管金朝统治者如何笼络,但终归难以奏效。
金建国后,改变了对契丹人的报复性政策,也采取了一系列笼络措施:如将契丹等各部族编入群牧,仍依辽制设官,并任命不少契丹人为州县官,让契丹人自己管理自己;任用了一些辽朝旧臣和契丹投降将领;在契丹施行女真人固有的猛安谋克制度,有权势的契丹人任命为猛安、谋克,并且可以世袭这种特权;允许契丹人使用契丹文字,与女真文并用,一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才“诏罢契丹字。”但是,金王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地处北疆的科尔沁草原仍然显得鞭长莫及,对当时科尔沁地区的影响并不大。
对契丹人的笼络安抚政策并未能消解民族积怨,加之南宋王朝的干扰,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金人主宰中原以后,契丹人起义此伏彼起,始终没有停止过。如天会十年(1122年)契丹人耶律余睹叛乱,贞元元年(1153年)契丹人萧裕谋反,有人说:这两次都属于契丹上层统治者的反叛行为,那么在正隆、大定年间(1161-1162年)发生的撒八、窝斡起义,则是契丹穷苦百姓发动的抗金斗争。起义自西北边境扩展到整个东北地区,声势浩大,他们毁官府,杀官吏,斗争坚持了一年半之久,对女真贵族统治造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在起义过程中缴获并使用的“西北路苏母典纠磨胡记”等多方金代官印,都遗落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和开鲁县东风镇境内,这说明科尔沁草原是当时起义的中心区之一。不仅如此,以后的斗争也接连不断。金代晚期爆发的耶律留哥起义,于1213年,一度自立为帝,定都咸平(辽宁省开原县),国号辽。实际上,这时的科尔沁草原已脱离了金王朝的统治了。
连连争战,使建国之初留下的创伤愈加难以愈合。从根本上破坏了发展经济、文化的社会基础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科尔沁草原经济文化日渐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辽以来对草原的过度开垦和畜牧,科尔沁草原的草场的沙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当时有这样的记载:“丁巳晨,有人发懿州(阜新县塔营子古城),是日大风飞尘,暗,咫尺莫辩,驿吏失途。”这种风沙环境也不得不使金朝统治者把东北的农业重点转到北方的泰州(黑龙江泰赉县塔子城)和女真人发源地,即所谓的白山黑水之间。在金代史籍中没有对科尔沁草原农牧业生产状况的记载。今天在科尔沁地区发现的金代遗物、遗迹除金界壕之外,其他的遗物、遗迹真的很少。
这也说明,到了金代,这里已退化成为人烟稀少,沙海茫茫的原始的自然状态了。生活在这里的为数不多的居民又重新回到了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的游牧狩猎生活。大定四年(1164年),周昂(人名)由燕京到隆州(吉林农安县)赴任,途经科尔沁草原南缘,把他在沿途中所见到的记录了下来。他写道:当时的科尔沁草原“屋边向外何所有?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车行沙中如倒曳,风惊流沙失前辙,三步停鞭五步歇,鸡声人语无四邻,晚风萧萧愁杀人。”这是金代科尔沁草原自然环境和居民情况的真实写照。更为严重的是这里一度成为朝庭犯人的流放地。靖康之难后,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归,就囚禁在地处科尔沁草原的韩州地区。
金代的科尔沁草原除了人口稀少,经济贫困之外,更令科尔沁人头痛的事情还有他们大量劳役科尔沁草原上的契丹等各族人民修筑金界壕。
金王朝为防止蒙古铁骑南下入侵,于北部边境俢筑界壕长达万里,建设有许处边堡关隘,俗称金界壕。。在今天的霍林郭勒市和扎鲁特旗境内仍有二条界壕遗存在,累记长达300多华里,边堡关隘20多处。1981年夏,对霍林河矿区一号边堡进行清理时,发现堡内布局井然,有街道、水井、房屋、帐逢台基等等,出土大批铁镞、铁蒺藜等军用武器。这说明,当时的金界壕沿线及向南纵深地区都是金王朝的军屯区。绵延数百里的金代界壕,因风沙淤积,用不了多久就要重俢一次,多次俢筑,劳民伤财,如今,站在这蜿蜒曲折的金代界壕上,我们仿佛听到了金代科尔沁居民遥远的倾述。
金界壕是北方草原巨大的军事工程,工程浩大,前后共修筑了75年,劳民伤财可见一斑,而且因风沙严重,经常被风沙淤平,防御功能很小,它怎能阻挡神勇的蒙古铁骑南下,到了金朝晚期,雄居北方的蒙古铁骑毫不费力的就冲破界壕“天险”,迅速南下,于1234年推翻金王朝,金代历史宣告终结。之后,科尔沁草原成为了蒙古族的家园。所以金界壕给科尔沁草原留下的只是不尽的感叹。让它成为女真人奴役科尔沁草原居民的一个见证吧。
终金一代,原本发迹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骑马弯弓夺得了江山,其统治也不过一百年多一点而已,由于连年争战和自然条件恶化等诸多原因,割断了科尔沁地区契丹人苦心经营了二百余年的大辽文明,可见,文明本身也是脆弱的,文化的发展更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做支撑
金国的大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