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总理的故事有感作文
『壹』 读了《小水滴的精神》这篇短文,你有何感受请联系实际简要说说。
“阅读使人进步,阅读使人聪明。”今天我阅读了《小水滴的精神》之后,果然受益匪浅。
《小水滴的精神》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我”看到了无数的小水滴可以汇成一盆水而想到的周总理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在与积累,如果有小水滴的精神知识会更加丰富的道理。
“大家翻开本子吃了一惊,本子里每一页都写满了字,是他写的读书笔记和抄下来的好词好句。”这是文章中的一句话,那本本子是周总理看书后写下的。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老师布置我们写读书笔记时,我总不那么认真,只是随随便便地抄几个词和几个句子就草草了事。要是老师没布置,我更是连想都没有想要写,一本书,一篇文章看过后,就在我的脑子里消失。同样是写读书笔记,周总理是多么自觉、认真,而我是多么被动、马虎。像我这样没有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能写好作文、丰富知识吗?我真惭愧呀!
“我想:如果我们有小水滴的精神,我们的知识一定会更加丰富。”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的确,如果我们有那种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的精神,我们的知识难道不会更丰富、更全面,我们将来难道不会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吗?
读了《小水滴的精神》这篇文章,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知识在于积累”这句话。也许,我现在亡羊补牢还不晚!
『贰』 知识是一点一点积累的作文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海边屹立着一块高大坚固的礁石,海浪每天不停地向它发起冲击。自傲的礁石对海浪不屑一顾,它笑道:“你这小小的浪花,怎能把我击倒?真是白费功夫。”小浪花没有动摇,还是日夜不停地击打着礁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许多年后,巨大的礁石竟变得疏松了。当小浪花再次向不堪一击的礁石发起冲击时,奇迹出现了,礁石一下被击倒了。小浪花能够击倒礁石,靠的是什么?无疑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它的成功是日积月累换来的。正如鲁迅所说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其实,求知也同样少不了积累的过程。学习不是一种一次性的行动,而是一次长途的跋涉。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重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就比如说我国清朝著名作家蒲松龄,他所写的《聊斋志异》。它不仅是蒲松龄的代表作,更是他花了无数的心血搜集材料的结果。蒲松龄在数次落榜之后,对仕途彻底地失望了,于是隐居潜心创作,立志写出一部以鬼神为题材的作品,以揭示黑暗的社会生活。他虽然知道一些鬼怪故事,但要写成《聊斋》却是杯水车薪。于是他在道旁摆下一个茶摊,行人谁要是能讲出一段鬼故事,就可以免费喝茶休息。通过这样的方式,蒲松龄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也了解了当时各地的风土人情,最终创作出“写鬼写妖”,“刺贪刺虐”的“孤愤”之书。王羲之的“水尽功自成”也能给我们启示。素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有了儿子王献之之后,决心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自己一样声名远扬的大书法家,所以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学习书法,严格要求他每天都临池练字。时间一长,王献之有点沉不着气了,感到厌烦,就问父亲学习书法有什么简单快行的方法。王羲之指着院中的七口大水缸说:“水尽功自成,等到这七口缸里的水都写完了,你就知道什么是成功的秘诀。”王献之按照父亲的说法去做,等到七口大缸里的水都用完了,这才知道积累和磨炼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贾兰坡说过:“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知识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日久成多,就将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而平日不注意积累,却想一日掌握一切知识,那是不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想掌握知识,积累才是唯一途径。
『叁』 作文《走近______》
《走近伟人周恩来》
最近一段时间,张老师带领我们详细地了解了一代伟人周恩来。听完周总理的故事之后,我深有感触。
九岁的少年周恩来说出了一句名言,如今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如此,小时候周总理为了过好习字关,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每天还坚持练习100个大字再睡觉,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有一天,周恩来回家很晚,完成作业后已经是深夜了,小周恩来的上下眼皮直打架,尽管妈妈在一旁劝说,让他休息去,可还是无法阻止恩来要完成写100个大字的任务,一百个大字刚练完,妈妈说,很晚了,快快去睡觉吧!可周恩来仔细地看了看100个大字,他说“不”。他发现有几个字写得不好,他坚持又把写得不好的字重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这才上床睡觉。听完这个故事,它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这让我想起了明日歌中的一句话: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这些故事体现了少年时的周恩来从小就志向高远,目标坚定,努力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
周恩来当总理还有许多的故事记录了他的聪明和睿智,果敢和魅力,当他面对西方记发难时临危不乱,与世界人民友好相处,为中国人民奉献的高大形象都让我深深地敬佩!
从周总理身上,我学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严谨自律的精神,还要学习他迎难而上,弃而不舍的精神,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